• 作者:大山
  • 积分:30596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6/27 21:22:50
  • 楼主(阅:61093473/回:0)曾仕强:活得再长久,也不如活得……


    自古以来,什么样的人能够活得久这个问题,虽然很多人都在追寻答案,却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有些人健壮如牛,从来不生病,却稍有不慎,便一病不起,宣告不治。有些人长年看医生,竟然自己也久病成良医,不但活得长久,也有丰富的疾病经验,可供亲朋好友参考。


    实际上,人生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谁都知道自己会死,只是没有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死成什么样子。


    当然,那些修道有成的人不一样。他们在死前一周左右,自己知道即将安然回老家,会从容不迫地向家人或弟子宣告自己的大去之日,问大家还有什么事情,可以提出来商量。倘若家人或弟子确有重大事项,必须请示或协助,而一周之内处理不完时,还可以向上天禀告,再顺延一周才回去报到。


    但是,大多数人是做不到这个层次的。我们常说:人生的目的,在求得好死。但是好死的情况,也各有不同。前面所说的状况,应该是上乘的好死,相信人人都喜欢。


    其实,好死的真实含义,在死得心安、毫无愧疚,更没有遗憾。一般人所想象的寿终正寝,不过是表象而已。


    真正的好死,不一定无疾而终,更不能排除战死沙场。看得见的形态,并不重要;内心的心安理得,才是我们所向往的。


    于是,问题的关键终于浮现了:由于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自己会死,却不明白什么时候会死。那么,如何才能求得好死?


    为了求得好死,也为了不留遗憾,不致含恨而去,我们必须像曾子那样“每日三省吾身”:替人家计议事情,有没有尽心?对朋友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传授学业有没有不够纯熟的地方?


    而且还要时时提醒自己:富和贵,是人人所喜悦的;倘若不依正当道理,即使可以得到也不取;贫和贱,是人人所厌恶的;若是不依正当道理,就算可以避去也不去。这才是我们时刻不可违背的铁律。


    千万不可存有侥幸的心理,想着先犯一些过失无妨,将来有机会再补回来。因为说不定当天晚上就“蒙主恩召”,含着遗憾和悔恨,怎么能够死得安然呢?


    孔子告诉子路,可以这样介绍孔子:“他的做人,用起功来连饭也忘记吃;时常高兴得一切忧愁都消失了,好像不知道老年就快到临似的。”


    孔子所日夜思念、天天以身作则教导大众的,便是大道能够普世推行,世界太平,人民安乐。因此才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


    这里的“朝”“夕”,并不是时间的距离,而是马上的意思。“闻道”也不表示听到道理或是听懂道理那么简单。而是实实在在,听到天下太平的好讯息。


    孔子自认倘若有这么一天,就算马上死去,也很乐意。为什么?因为已经死而无憾了。一生的志业完成,当然心安理得。死得其时,还有什么不乐意呢?心安理得,这就是好死。


    由此我们可以说,断定一个人是否好死,不是看他有没有寿终正寝,是不是无疾而终,更不是寿命有多长久,关键是看他临死之前的心理状态,是否心安理得。


    其实,在任何状况之下,都可以死得心安理得,这不以外部环境为条件,完全是在于自己内心的控制。


    所以,既然我们不知道何时会死,就要时时刻刻都小心谨慎,尽量不做错事,保持心安理得的状态,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


    否则现在还是心安理得,明天早上起来又做出错事,如果不死,还有机会补救。万一就在心不安理不得的时候死了,那就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不是很冤枉吗?


    很多人认为,儒家思想对人束缚太重,绑得太死,那样做人太辛苦,其实错了。


    儒家带给我们最大的是心灵保障。只要照孔子的话一步一步去走,什么时候死都不必在乎,都会心安理得,这才最了不起,而且只要用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得到。


    孔子学说的重心在“人”,并不在“神”,所以不重视宗教,而重视做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学说的精神在“行”,而不在“说”。所以读《论语》,最好把论语的道理,实践于日常生活之中。




    只有真正做一个论语人,才是确实了解《论语》的人。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