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2613911/回:0)150年前的今天,一条影响世界历史的运河诞生了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11月17日正式通航,由此诞生了从欧洲至印度洋最近的航线。今天,是苏伊士运河通航150周年。 从历史大视野看,苏伊士运河的地缘角色及政治意义远超其经济价值。 沉重打击了奥斯曼帝国 虽然从17世纪末期开始,奥斯曼帝国已呈现没落趋势,但在19世纪初期以前,奥斯曼帝国还具有颇强的自我调整能力。 奥斯曼帝国抓住历史机遇,不仅完全控制小亚细亚半岛,还将周边大片地区,如北非、东欧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等陆上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均纳入自身统治之下,完全垄断陆上商路。 而且,对一些文明发达地区(如叙利亚和埃及)的兼并,也为奥斯曼帝国带来先进文化,促进了帝国的社会进步。 同样,奥斯曼帝国衰落亦始于陆上商路衰落。 随着南非好望角航道开辟,欧洲国家绕过奥斯曼帝国前往亚洲,奥斯曼帝国的国际商业地位下降,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大减,严重影响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系统运转。 此外,陆上商路衰落还造成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国家文化交流减少,间接导致帝国走向文化封闭。 然而,好望角航线路途遥远且天气状况不稳定,在航海技术获得突破性发展前,奥斯曼帝国控制下的陆上商路依然具备很大竞争优势,这也是奥斯曼帝国在17世纪还基本保持正常运转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伊士运河开通,给予奥斯曼帝国重重一击,因为此时奥斯曼帝国对埃及仅剩名义上的“宗主权”,英法等列强已经完全控制埃及。 利用苏伊士运河的便利,欧洲到印度洋、乃至亚洲的路途不仅便捷,而且更加安全。 伴随陆上商路的废弃,奥斯曼帝国财政状况迅速恶化,崩溃也只是时间问题。 奥斯曼帝国崩溃,最后一任苏丹穆罕默德六世离开土耳其 延缓英国的衰落 与奥斯曼帝国不同,英国是苏伊士运河开通的重要受益者。 1857年印度爆发民族大起义时,由于交通状况欠佳,英国在镇压起义之初只能倚仗原有当地驻军,而英国本土援兵则行动迟缓,甚至不得不令一部分侵略军队折返应急,这也是印度民族大起义形成较大规模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伊士运河开通一举解决英国向殖民地运兵问题,使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得到强化,间接延缓英国衰落。 在运河开通19年后,君士坦丁堡大会公告称,运河为大不列颠帝国保护下的中立区。苏伊士运河区基本沦为英国殖民地。 但是条约中明文规定,英国有权在“苏伊士运河驻军1万人和飞行员400人”。这给20年后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埋下了伏笔。 1956年11月,英法联合以色列,在军事上打败了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的埃及,但埃及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在美苏的干预下,赢得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 促进石油贸易 石油贸易兴起后,中东石油资源得到充分开发。然而,当地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波斯湾地区,主要石油市场大都为欧洲发达国家。 如果没有苏伊士运河,中东石油出口欧洲只有两个选择:修建穿越伊拉克和叙利亚的石油管道、绕道好望角的海上通道。 可无论哪一种,与开采价格和运送成本都相对低廉的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相比,都毫无优势。 苏伊士运河的卫星影像 苏伊士运河通航能力虽然有限,却仍极大节约中东石油运输耗费,使其开采成本低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大大加强了其在国际能源市场的竞争力。 可以说,苏伊士运河一手促成中东多国的“石油繁荣”。 在欧洲工业快速发展时期,苏伊士运河成为欧洲经济“大动脉”,源源不断为欧洲提供发展所必需的工业原料。 二战结束后欧洲经济遭到很大破坏,苏伊士运河的作用更为凸显,为欧洲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大支撑。时至今日,苏伊士运河仍在国际海运体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但欧债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出现转移趋势,欧洲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矛盾则开始凸显,许多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逐渐下滑。 与之相对应,以中国为首的亚太地区快速兴起,对能源的需求愈发旺盛;波斯湾的石油开始越来越多向亚太地区出口,苏伊士运河不复往昔繁荣。 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以振兴传统陆上商路为核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实践,促进了东欧及中亚的陆上物流网络整合。 “中欧班列”等有代表性的陆上运输体系的建立,使欧洲和亚太对苏伊士运河的依赖性进一步降低。 由于功能日渐单一,即便仍属于全球重要水道,可苏伊士运河在全球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呈现下降趋势。 在当今新能源崛起背景下,传统能源市场总量已大幅缩小,苏伊士运河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将接力棒交给下一位继任者。作者:郭丹张屹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