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26484523/回:0)瑞幸,本可以不是资本狂欢的一颗棋子瑞幸咖啡到底能不能挣钱、能不能持续? 瑞幸咖啡通过资本快速实现了数量扩张、品牌建立、资金聚集,而似乎并没有真正解决产品信誉、单店经营与系统运营的问题。 资本当然一个很重要的力量。资本可以加速商业的进程,但是不能替代商业的运营。资本能够建立护城河、建立缓冲地带,但这个时间是有限的,在这个缓冲期内,你的内生能力必须要跟上才行。 很多公司表面上是因为融资没跟上而倒掉,本质上是在融资周期内没有实现匹配速率的生长。 不论你讲多少故事,你是做咖啡的,然后扩张到做茶饮做点心、做食品,但这些基本面,都需要扎扎实实做出来,不可能吹出来,也不能指望规模越来越大之后就自动改善、产生可观的盈利。 单品的成本、收入、毛利是有基本概念的,单店的运营也有一个数据逻辑,这是需要打通的。 也许有人说,基本面微利或短期内不盈利,通过整体运营能力,能够获得成功吗? 当然也可以。如果能提升整体经营效率以及建立起系统运营能力,当然也可以在基本面盈利不够的情况下,实现较高或者稳定的回报,像沃尔玛、好市多、碧桂园、美的、小米都是如此。不过对连锁形企业来说,这对效率要求更高。 在杠杆层面,过去我们谈得多是收购兼并,通过做大规模,放大经营优势,获取更多的市场地位,最终形成产业护城河,由此产生更持续、更多的盈利。但现在通过资本“打提前量”,很多优秀的企业也会因为人才、资金、组织、品牌的优秀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 不过正如前面所说,资本可以加速商业进程,但不可能替代商业运营,没有足够的能力,吃进去的最终要成倍退出来,海航以及不少靠收购兼并做大的企业案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企业运营涉及到人才、组织、流程、管控,产品、成本、技术、供应链,客户、文化、品牌、资金等诸多系统,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些在资本的狂欢面前,也往往是被忽略得最多的方面。 瑞幸咖啡该学习什么? 我们来看两位传统企业家的观点和两个新兴企业的案例。 1.先看两位传统企业家的话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早在1998年就说过,大规模不可能自动地产生低成本,低成本是管理产生的。没有有效的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这也是他为什么不断推动华为组织建设的原因。 美的创始人何享健也在2000年时,对美的进入的产品领域定下了三个标准。 第一是市场容量够不够大? 第二是美的有没有做好产品的能力(如果是服务行业,就是服务的能力)? 第三,有没有合格的经营团队?这三者缺一不可。 这两位企业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内部管理。所以天下之大,不是什么你都可以做到的。 我过去用这些案例只是提醒传统的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家,在进入新领域的时候要注意。因为达到一定规模(比如10亿)的企业,你随便做什么都可能很快有人买单,很容易得到好评;你甚至也会有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业绩体现,这看上去很美,但是不是因此就值得去做? 我觉得,还是必须经过评估与验证,不能头脑发热。不要过于担心机会的“转瞬即逝”,该是你的总归是你的。 现在看来,这句话对新兴行业的创业企业或想扩张的企业,同样适应。因为互联网技术、资本、商业模式带来的便利,让很多创业动作比过往更容易看到成效,但也让很多人忽略了企业内部经营的价值。 我经常与企业家朋友们强调,在企业的战略规划与发展中,“内涵增长”比“外部机会”重要得多。 过去很多行业和企业经营落后了,我们说出了“在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的豪言壮语,对此我也非常认同。但这种机会绝对不只是停留在商业模式与互联网技术层面,也不是你沾上互联网的边、借上资本的翅膀就可以实现腾飞,而是应该从内到外进行全面的思考与设计。 2.再看两个互联网公司的案例 阿里巴巴,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互联网公司。 我们现在回顾它的创业与成长史,可以发现它并非在技术、模式层面有多少原创(当然随着企业的发展各种创新越来越多),而是一直注意组织的运营,我们不用讲太多,只从马云用人这个角度就可以发现“奥秘”。 我们总拿“18罗汉”的创业阵营说故事,但我们可能被表现现象“欺骗”了,其实阿里巴巴创立不久,马云就开始引进运营、财务层面的高管。 创业团队一般有商业敏锐、有奋斗精神、有资源优势,容易产生团队融合力与执行力,但创业者最大的缺陷,往往在于组织设计、计划预算、经营监控、绩效管理这些“管理动作”上,他们不具备组织运营的能力,于是马云引进了这些外部的专业干部去弥补创业团队的劣势。 比如蔡崇信是全球化的财务专家,可以说是这个草莽创业团队的经营启蒙导师;关明生是原GE中国区的COO,是阿里管理体系的打造者,是马云要向韦尔奇当面感谢的人;卫哲是财务、运营背景,是百安居这样一个传统卖场的中国区总裁;张勇则是财务背景,是原盛大的CFO,从淘宝的CFO一直做到总裁再做到整个阿里的总裁。 你别看马云天天讲“读MBA没用,最怕CFO做CEO”这些话,偏偏他就是用CFO做CEO,蚂蚁金服的CEO井贤栋也是CFO背景。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却在用CFO做CEO,难道不值得我们更多一些思考吗? 再比如美团,王兴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终于说动阿里的干嘉伟,加入美团做COO,干嘉伟在美团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方面说明了王兴对一个商业组织如何组队的敏感,另一方面也印证了阿里强大的运营能力。 所以,我们表面上看到美团攻城略地的能力,好像是资本的助力,但他本身的运营能力如果不跟上,这中间的时间差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企业就会出问题。我想这很有可能也是王兴此前几次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企业头上也是一座山。 在惨痛的经验教训面前,我们一定要深入思考,那些优秀的企业为什么成功?那些好端端的企业为什么会失败?中国企业,能够从灭顶之灾中存活下来的,微乎其微。 所以,千万不要等到自己企业出现大问题的时候才幡然醒悟,因为那个时候,往往意味着,已经来不及了。 最后,不要轻易为外面的商业故事动心,也不能幸灾乐祸地一笑而过,还是回归经营的基本面,好好地用数据分析、财务逻辑来为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做一次体检吧。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