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81483329/回:0)疫情之后,零售业将发生深刻变局!零售业成疫情重灾区 零售行业是疫情打击的重灾区,对各业态、各品类的影响不尽相同。总体来说,有三大影响: 由于出门受限,线下购买需求开始流向线上。主要电商平台在民生品类上录得显著销售增长;生鲜电商迎来突破——“外卖一族”被迫买菜做饭,不能出门的老年人也开始网上抢菜;O2O、社群、直播成为线下门店自救手段。预计疫情之后,电商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从当前21%进一步提升至24%或更高。 当前,对于贴近社区的超市、便利店、社区生鲜店等近场业态来说,生鲜和生活必需品的核心需求依然强劲,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一部分政策性闭店要求和防疫措施带来的成本上升;而远场业态如购物中心、百货、品类专业店、餐饮则普遍“休克”,现金流危机严重。由于防疫政策要求且商圈客流“归零”,全国购物中心商铺大面积闭店,为此万达、华润等近80家商业地产运营商已拿出租金减免举措。 疫情之后零售业四大变局 放眼更长期,这一冬日“黑天鹅”可能为行业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四项因素将驱动行业变局:(1)休克式打击带来竞争格局分化——强者愈强;(2)全民宅居带来消费者心智行为变化——深度在线;(3)寒冬下企业和投资者战略思路的调整——效率优先;(4)政府逆周期政策措施的影响。 综合这四项因素的推演,结合疫情发展至今的零售前线反馈,科尔尼认为,疫情过后,即疫情结束之后的1-2年内,零售业将在以下四大方向上加速演变: 平台式整合。2019年艰难环境叠加当前疫情,中小零售商危机深重,面临一轮洗牌。阿里、美团、京东、苏宁等大型平台,在危机中展现了极高的动员能力和技术驱动优势。他们一方面更好地应对供应链挑战,在逆境中实现发展;另一方面对生态内商户起了一定“缓冲抗震”作用,对商户吸引力上升。强者愈强,大型平台更有能力在危机下生存和成长,并且,大型生态体系将加速以平台化模式对小型连锁、独立店的收编。 变局一:深度线上化 全民宅居之下,许多过往多年难以上线的用户场景一夕之间打开了突破口,如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在零售领域,生鲜品类一直是线下零售的最后一道护城河,一代代的生鲜电商求索多年,部分细分市场如定位高端的盒马模式得到验证,但生鲜电商整体始终难以取得跨区域跨场景的全面突破。 究其原因,老年人是买菜的主力人群(55岁以上占比50%),他们对网上买菜总是不放心,同时更难接受新模式。疫情期间,一方面老年人是防疫重点人群,被迫选择线上,大大扩展了生鲜电商的人群覆盖面;另一方面,中青年人困居家中,平时出门聚餐和外卖的需求都导向了买菜做饭,既有电商人群的需求量大大提升。生鲜电商的需求端瓶颈被突破了。 然而,需求端瓶颈突破的同时,电商运营端的压力凸显出来。激增的需求之下,缺货、分拣配送人力不足问题普遍。生鲜缺货问题是受春节假期和防疫交通管制的客观因素影响,具有普遍性。但是,从田野调查来看,电商缺货现象相比线下商超和社区生鲜店更加严峻,反映出两者在供应链深耕方面的水平差异。深度线上化的同时,线上先锋们还有许多可以向传统零售业者学习之处。 变局二:社群化和碎片化 春节抗疫期间,百货店、购物中心、品类专业店等远场业态大量闭店,“O2O+社群”成为线下门店自救的手段。化妆品品牌林清轩的CEO在朋友圈发文说,疫情期间,虽然武汉30多家门店全部闭店了,但是这些门店的100多个导购在封城期转战社群经营,居然使得武汉的销售业绩位居全国第二。 第二,流量获取方式和交易链路都更加碎片化。在流量获取上,门店经营社群时各显神通,与社交和内容深度结合(微信群、朋友圈、直播、短视频等)。在交易链路上,品牌和零售商可以依托小程序搭建自有的交易闭环,对于传统中心化的电商平台是一个潜在威胁。虽然小程序电商已存在多年,但这一波的线下门店自救为它提供了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