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9432889/回:0)伊斯兰革命四十年后伊朗的开放、困境与韧性今年是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40周年。 在我看来,这是事后诸葛亮式的看法。古今中外,老百姓做选择都是基于当下的考虑,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们想不到那么远的。 当年伊朗确实比较开放自由,精英群体也很西化,但那只是上层的少数人,大量中下层老百姓还是很保守的,他们在思想上接受不了精英的很多做法,这也是为什么霍梅尼振臂一呼,就有那么多人响应的原因——普通老百姓总归是社会上的大多数。 霍梅尼(左);巴列维国王(右) 前些年发生的“阿拉伯之春”面临的也是这个问题。政府腐败,民生艰难,于是社会上产生了号召上街推翻政府的声音,民众纷纷响应,但谁也没有去想接下来的事:原来的政府班子下台以后,谁上去?怎么做?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些都不在群众运动的考虑范围。 过了好几年大家才意识到,折腾半天还不如过去,过去虽然经济发展慢一些,至少还有安定的生活,现在两者都没有了。 回头审视历史挑毛病容易,但不能因此苛责老百姓。社会是螺旋形向前发展的,而不是直线上升的。 今天的伊朗,无论是政治体制还是社会生活的自由度,其实在中东仍然是名列前茅的,没有很多人想象地那么糟糕。 在外界看来,伊朗社会总体环境是比较保守的。但如果跟沙特作对比,却显得开放很多。 2002年左右,我有次从沙特去伊朗去参加会议,在机场就有很明显的感受。沙特机场通道是男女分开的,女性要穿传统服饰,包裹得严严实实。 到了伊朗,机场的女孩也带着头巾,但裹得就没那么严实,更多是装饰性的,就像巴基斯坦前总理布托戴的头巾那样;袍子也有不同的样式,和沙特女性从头到脚的黑袍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当时在机场看到一个女孩子抱着一束花,应该是等她的男朋友,两人见面之后就开始拥抱,这在沙特是无法想象的。马路上也有女性开车,而沙特仅仅在不久前才废除了禁止女性开车的禁令。伊朗的女孩子也特别喜欢跟外国人照相,挺开朗的。 显然,伊朗还是有愿意开放的文化基因的,因此各种规矩的执行没有想象得那么严格。 在政治上,伊朗的宗教领袖是最高政治权威,但总统和议会是选举产生的,而且竞争很激烈。 2009年我去伊朗,当时正值强硬派和温和派争夺很厉害的一次选举,就连路上卖大蒜的车子都挂着不同的标志,显示自己的支持对象,看得出是在进行真正的竞选。在这个意义上,伊朗民众还是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的。 伊朗的不少官员都拥有美国的博士学位,有很多人在国外学习,这也是伊朗社会开放性的一种表现。腐败在伊朗也不是特别突出的问题,目前为止没有很大的贪腐案在国际媒体曝光。 伊朗高层主要还是权力之争和路线之争,也就是对待美国是强硬还是温和。 美国批评伊朗独裁、没有民主,那么之前巴列维王朝的时候,伊朗属于独裁还是民主?当时一切都是国王说了算,但跟美国关系好,那就行;事到如今,伊朗有真实的选举,但因为跟美国关系不好,就被说得一团漆黑。 十几年前巴勒斯坦也有选举,但因为把哈马斯选上去了,美国和以色列就不承认选举结果。 显然,标准是很模糊的,主要看是否符合美国的政治需要。 第一次去伊朗是在1993年,那时候两伊战争结束不久,所以首都德黑兰市容市貌比较差,最好的酒店还是巴列维王朝时期建的,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后来分别改名为独立和自由。 当时和一位副总理一同前往,副总理被安排住在类似“国宾馆”的地方,我们随行人员就住酒店。后来副总理说,他宁愿住酒店,因为安排的那个国宾馆更惨,有很多蚊子。 后来再去,就可以看出市容市貌在一点点慢慢变好,有一些新变化和新建设,当初入住的两个酒店经过重新维修,现在也还是伊朗国内的好酒店。 伊朗经济还是比较综合全面的,资源条件比较好,农业工业都有一定的基础,出产的开心果世界闻名;重视文化教育,也有综合性工业基础,特别是军工方面还挺强的。去年我去了一趟,也去逛了下市场,感觉商品供应还是比较充足的。 伊朗德黑兰自由塔(图源:pixabay) 前段时间的示威游行主要是因为汽油价格上涨。伊朗本身油价很便宜,所以之前滋生了很多走私行为,有些人把国内的汽油偷运到外国赚取差价,从中牟利。伊朗上调油价的理由是增加对贫困人口的补贴,这也是伊朗一个现实问题。 但民众对于低油价已经习惯了,一涨价就不干了,再加上现在国内经济确实很困难,货币贬值严重——我前几年去伊朗归来,剩下几万里亚尔忘记兑换,今年去之前,想带上当作小费,但有人告诉我,现在在伊朗,这点钱当小费都拿不出手了(目前1万伊朗里亚尔只能兑换2元人民币)。 由于货币贬值,民众生活越发困难,去年因为鸡蛋涨价已经有过一次游行示威,当然背后肯定有人在煽动,但根本原因还是伊朗自身的经济困境。 伊朗的经济困境主要还是因为美国的长期制裁,美国的理由是伊朗在发展核能,但这只是借口,关键还是政治体制,而且要看外交上是否听从美国——既不顺从美国,国家实力还很强大,这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 伊拉克战争之后,伊拉克是什叶派当权,叙利亚那边也是,还有黎巴嫩的真主党,这样就形成了从巴格达到大马士革再到黎巴嫩的什叶派新月地带,都快延伸到地中海了。这种格局当然对什叶派掌权的伊朗有利,任其发展下去,以色列的国家安全也会受到影响,这是美国不能允许的。 中东地区不能有一个绝对强国,这不是美国的发明,欧洲列强对中东就一直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奥斯曼帝国的兴衰便是如此。亚欧大陆的陆地通道在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被阻断,欧洲国家只能尝试绕道海洋到达亚洲,这也间接导致后来海洋经济的发展。后来,奥斯曼帝国衰弱,欧洲兴起,首先就把奥斯曼帝国瓦解,由大变小,并在小国之间制造矛盾,让它们互相牵制。这种分而治之于是成了欧洲国家对待中东地区的基本政策。 在历史上,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王朝曾一度很认真的向欧洲(法国)学习,想励志图强,让国家有所发展。但欧洲并不允许埃及学习自己的治理方式,不希望不允许埃及发展起来,于是通过思想渗透、政治和经济上的打压,让埃及只能成为一个原料供应国和市场,不能成为欧洲的竞争对手。 美国在历史文化渊源上和欧洲紧密相关,在中东地区的基本政策也和欧洲一脉相承,分而治之,互相制约。 纳赛尔时期埃及曾经想要搞阿拉伯国家的统一,这是美国所不允许的。后来则是卡扎菲,虽然利比亚国家小,但卡扎菲以纳赛尔的学生自居,也想在阿拉伯世界搞统一,对美国形成挑战,最终下场悲惨。 伊朗也是这个道理,想在中东做大,就会直接影响美国的势力,所以美国会抓住每一个机会去整治它。 两伊战争时期,美国倾向萨达姆,因为当时伊朗伊斯兰革命刚刚完成,需要进行制约。伊朗伊拉克打得两败俱伤,正中美国下怀。 “阿拉伯之春”发生之后,伊朗马上看到了其中的危险。卡扎菲被推翻后,我刚好去伊朗会见主管中东事务的副外长,他非常明确的说,利比亚事情发生以后,西方国家把火往东引到叙利亚,但叙利亚不是目的,主要目的是伊朗。如果叙利亚跟卡扎菲政权一样垮台,下一步就是伊朗。 所以伊朗认为不能任由叙利亚政府垮台,这不是着眼于某个人,而是着眼整个地区,因为那里既是最后的决战场,也是隔火线。伊朗因此在叙利亚投入高达几十亿美元的资金,还有大量人员的牺牲,并推动盟友在其他国家给美国及其盟友制造麻烦。 西方当时试图推动安理会通过一项决议案,要在叙利亚设立禁飞区,给西方国家动武提供借口,安理会接连几次动议,都被中国和俄罗斯通过否决权堵住了,于是动武没有合法性,对维护叙利亚政权起到决定性作用。 动武的方式行不通,美国于是采取支持反对派的形式,给钱给武器,这也是叙利亚反对派之所以能迅速崛起的原因。 原本叙利亚复兴党的局势控制力还挺强的,军队也有一定实力,地方反对武装不成气候,但在有了美欧国家支持之后,沙特、卡塔尔拿钱买武器,迅速将叙利亚反对派培育起来;之后阿富汗的极端组织也前往叙利亚,只要是反对巴沙尔政权的,来者不拒,都进行支持和培养;库尔德人也想借此机会,试图扭转此前受压迫的历史。 这是叙利亚多年战乱的源头,导致叙利亚2000多万人口中有1000多万人流离失所,1/4跑到国外,根本是一场世纪灾难。 2015年伊朗和美国等六方签署了核协议,国际制裁被取消,当时的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欧洲、日本的企业都去考察了,伊朗当时都有点洋洋得意了。但特朗普上台后废除了核协议,恢复对伊朗的制裁,导致在伊朗有所布局的国家利益受损。 过去是安理会制裁伊朗,这次是美国单方面制裁,俄罗斯、中国、欧洲都不支持的。联合国的报告也显示伊朗是遵守协议的,于是伊朗获得了道义的至高点。 到目前为止,它只是口头上威胁要如何,也逼着欧洲相应做一些事,和伊朗建立一些贸易机制和通道,来缓解美国制裁的压力。但美国确实还是厉害,因为美元影响整个国际结算。 伊朗现在确实艰难,但也在通过国内、国外、周边等多种方式来破解。 目前美国和伊朗双方都有一套基本政策: 美国是极限施压,试图通过经济封锁将伊朗压垮,能改变政权当然最好,最高目标达不到的话,也可退而求其次,让伊朗在中东事务上有所收敛。 伊朗大概也是想着拖,拖到特朗普下台,看能不能再换一个奥巴马式的总统上台,也许局面又会转变,核协议也有转圜的余地。 自从伊朗局势紧张开始,很多人在猜测会不会发生战争,我是很坚定认为不存在发生战争的可能,因为双方都不愿意打。当然,在军事方面,会不会有一天发生偶然事件,导致擦枪走火,那就不好判断。 但从战略意图的角度来看,可能性很小。沙特、以色列此前一直鼓动美国对伊朗更狠一点,但美国很清楚,伊朗没那么好惹,如果对伊朗动武,麻烦会比阿富汗、伊拉克大得多。 双方都在等待局面的变化,所以形成了拖而不决的局面,并且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侬好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