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山
  • 积分:30596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9/3/7 21:32:57
  • 楼主(阅:78401689/回:0)伊朗的人才流失现象


    伊朗”外长辞职风波“(关于伊朗外长扎里夫”突然辞职“的几个猜想)终于暂时告一段落。鲁哈尼总统因”接受外长辞职,将会损害国家利益“为由,拒绝了扎里夫的辞职请求。


    但这一事件,不禁给人一个警示:若像扎里夫如此优秀的人才在伊朗都无立足之地,那谁还愿意留在伊朗?


    精英人才的大规模流失


    伊朗精英阶层出国深造的现象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但”人才流失“才是当代出现的问题。联合国将21世纪称作历史上”人类大迁徙“最频繁的时代。其中,伊朗是十大移民输出国之一。


    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日趋严重的”人才外流“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革命之前,伊朗移民人数每年最多达到5万人;革命之后,伊朗人口总量增长了两倍,但移民率却惊人地增长了140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统计报告显示,在面临人才流失的91个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中,伊朗的人才流失率位居第一。受过教育的伊朗人移居海外的数量显著增加,每年约有15~18万伊朗知识分子离开自己的祖国,这相当于高达500亿美元的资本损失。至2009年,约有25万伊朗工程师和医生、17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伊朗人居住在美国,约有300万~500万伊朗人分散在世界各地。时至10年后的今天,虽无确切的官方统计数据,但值得肯定的是,目前伊朗移民人数已经大幅度增加。


    被誉为”伊朗麻省理工学院“的谢里夫理工大学,成为伊朗精英人才前往国外的”国际机场“。据2012年伊朗《东方报》的一则报道,约62%的学术精英已经离开伊朗,前往国外顶尖大学继续深造。在世界各地名牌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伊朗学生中,94%的人都曾在谢里夫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2016年3月,高校伊斯兰协会对伊朗德黑兰大学232名学生进行了一项采访调查,结果表明约有64%的学生考虑过未来将以任何方式离开伊朗,仅有14%的学生表明自己没有想过离开伊朗。


    1993-2007年间,225名伊朗学生参加了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世界奥林匹克竞赛。在这些学生中,有140人随后前往美国和加拿大的顶尖大学深造。一些计算机科学的奥林匹克冠军,在谷歌和微软的研究团队中担任重要的领导者角色。欧盟的一位经济顾问分析说道,”对伊朗经济造成的损失而言,持续的人才流失相当于两伊战争的300倍。“


    当前,在世界各领域享有声誉、耳熟能详的著名人士中,不少都具有伊朗裔背景,但是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海外,而非伊朗。


    如著名伊朗学家、《伊朗百科全书》编撰者埃赫桑.亚沙特尔(Ehsan Yarshater, 1920-2018年),生前曾长期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位获得国际数学届最高奖项——菲尔兹奖、被伊朗媒体誉为”数学公主“的玛丽娅姆.米尔扎哈尼(Maryam Mirzakhani)(不幸于2017年英年早逝),1999年从伊朗谢里夫理工大学毕业后,前往哈佛大学就读,2008年起被聘为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朗最国际化的女艺人“格什菲.法拉哈尼(Golshifteh Farahani),因拍摄被伊朗官方视为”大尺度“的照片而被禁止回国,目前定居于法国巴黎。


    为什么人才难有立足之地?


    就业市场不景气,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根据经济学家的观点,伊朗每年需要创造100多万个就业机会,才能跟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但实际上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仅有30万个左右,因此高失业率是伊朗国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2011~2018年,伊朗青年的平均失业率高达26.36%(世界平均水平为5-6%),且每10个失业青年中间就有1名大学生。


    2019年2月25日,鲁哈尼总统在演讲中说道,尽管政府一直在努力降低失业率,但伊朗仍有300万失业人口。失业是”万恶之源“,创造就业是国家的”一项职责“,国家需要以有意义的方式降低失业率,其中”知识型企业和服务行业“有着巨大的创造就业的能力。但是,经济结构的缺陷、军队过度干预经济的困境、美国制裁的阻碍,都是伊朗政府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的实质性问题。


    普遍存在的腐败风气,竞争机会不平等。根据透明国际(TI)”2018年腐败观感指数/清廉指数“数据显示,在175个参评国家中,伊朗排名第138位。2003~2018年,伊朗平均腐败观感排名为125.38。


    尤其是在经济和投资领域,为了获得许可证或公共合同协议,普遍存在不正当的贿赂、任人唯亲和裙带经济现象。部分官员利用动荡的市场环境,打着私有化的幌子,从银行、金融机构、国有企业中挪用大笔资金,并将其转移至海外账户,伊朗前副总统穆罕默德·礼萨·拉希米(Mohammad Reza Rahimi)就是典型案例。


    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鲁哈尼政府虽多次强调遏制腐败的必要性,但未能对控制国家关键部门的某些团体施加足够的压力;虽有众多法律,如”公共和革命法院刑事诉讼程序规则法“”加重对行贿罪、贪污罪和诈骗罪行为的处罚“和”伊斯兰刑法“的部分条文,将公共和私营部门各种形式的腐败定为犯罪,也有专门的反腐败细则、指示、法令和准则。但在实践操作中,这些法律并未得到有效执行,信息公开透明度不高,逍遥法外的腐败现象普遍存在。这种不公平现象,引发了许多人对国内政治和国家未来的悲愤情绪。


    有限的教育资源,受困的创作环境。通过”高考“进入名牌公立大学,被视作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手段。但伊朗公立大学的数量不多,招生名额有限,尤其是医学类、工程类等专业的竞争十分激烈。进入大学后,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很多人认为西方制裁限制了他们接触最新技术和设备来辅助科学研究的机会;对于文科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有限的文化创作空间、为数众多的禁忌话题、缓慢复杂的审稿(查)程序、政策凌驾于学术之上的现实,都使得他们不得不在夹缝中求发展。(伊朗电影新浪潮后的审查机制——夹缝中的艺术创作)


    个人生活之烦恼。对于伊朗女性而言,衣着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如必须戴头巾、上衣需盖过臀部、不许穿太暴露的衣服等等。因此,不乏听到她们时常抱怨,”我吃什么、穿什么都不是由我自己决定的!“部分女性为”被强加的伊斯兰生活方式“感到不满,甚至厌恶;对于伊朗男性来说,强制性”服兵役“是不少学生迫切出国的因素之一。等获得高等学位之后,即便再回国,服兵役的年限将会缩短,地点也一般会被安排在首都德黑兰附近。


    西方文化的影响。通过互联网,西方文化如潮水般传播到伊朗。尽管政府限制人们使用Facebook,Twitter,Telegram等社交平台,但在伊朗几乎人人都有特殊的方式来跨越禁令。对于年轻、有知识的大学生而言,这些平台不仅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更成为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径。不论是广阔到对”自由精神“”契约精神“等主流价值观的高度宣扬,还是无数个伊朗裔人士在国外的成功案例,或是具体到开放随意的衣着搭配、谈吐举止,无时无刻冲击着他们的世界观。


    与此相比,国外广阔公平的就业环境、理想的经济地位、自由的个人生活方式、充满信心的未来期待,无不吸引着每一个伊朗年轻人。


    人人都有一个”美国梦“


    尽管美伊之间已有长达四十年的敌对关系,但美国依旧是伊朗人移民和出国留学的首选之地。


    在本届伊朗政府中,拥有美国留学背景的内阁成员多于之前任何时期。2018年中旬,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将驱逐数千名大批伊朗籍高官子女,并冻结他们在美国的账户,数额高达1500亿美元。伊朗国内强硬派也多次抨击许多政府官员的亲属都拥有美国国籍。由此可见,伊朗裔美国人的数量之庞大。


    毕业后想去美国继续攻读学位,是不少伊朗大学生的”梦想“。但通往美国的道路并非顺利平坦。不仅需要优异的成绩、充足的资金、良好的语言能力,就在办理签证方面也困难重重。伊朗没有美国大使馆,学生必须前往周边国家申请签证,除了等待时间长、费用高之外,且出于安全考虑,还可能面临严格的背景审查。


    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和瑞典也是受伊朗留学生欢迎的目的地,尤其是达到条件可以申请移民或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这样极具吸引力的待遇。阿联酋、土耳其也是不少伊朗人移民的选择去处,与伊朗相比,它们有更宽松的投资、工作和生活环境;与欧美国家相比,伊朗人前往上述两地都属于免签范围且容易获得长期居住证。


    当前,也有不少学生打听前往中国留学。或是被”中国速度“”中国经验“所感染,或是被高额的奖学金所吸引,或是想把中国作为前往发达国家的跳板等。但是,除了语言障碍外,真正的困难在于:通过伊朗政府获得留学资格的名额少之又少。在被问到”为什么不争取申请政府资助前往中国留学呢?“,一位德黑兰大学中文专业的学生说道,”我父亲又不是高官“。这个回答让人感到扎心。


    伊朗”未来“的小缩影


    在波斯波利斯排队买门票,偶遇一家四口出行旅游。一起聊天的时候,年仅12岁的大女儿,告诉我们:


    ”我讨厌伊朗!!“


    ”那你想去哪里?“


    ”纽约“


    她的爸妈竟相视一笑。多么大的讽刺!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