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5253804/回:0)伊朗人.伊朗特性.伊朗外交虽然“伊朗”连同它遭遇的“经济制裁”、“核危机”、“战争的危险”在全世界各大媒体被竞相报道,但是大部分人对这个国家以及她的人民并不十分了解。伊朗常常被当成阿拉伯国家,波斯语又总是被误认为是阿拉伯语。对伊朗人的认识又多停留在电影电视中出现的形象:男子蓄着大胡子,可以娶四个妻子,都是虔诚狂热的宗教徒;妇女则头戴面纱,身着伊斯兰长袍,大部分都是家庭妇女。然而伊朗人的形象和特性真是如此吗? 笔者在接触了不少在中国从事教育或经商的伊朗人,并且自己也在伊朗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伊朗人的形象和特性远非我们所了解的那样。男人们严肃的外表里藏着一颗热情的心,妇女们沉闷的大袍里可能穿着世界上最时髦的服装。不论男女,他们时而骄傲时而自卑,时而诚实坦白时而又夸夸其谈,会享受生活也忧国忧民。这种种矛盾的形象和性格或多或少和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关,同时也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特性。而这一特性随着时间的变迁,慢慢地渗入到每个伊朗人的血液中,最终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 伊朗特性 不变的骄傲――波斯帝国 随着帝国诸王的不断开疆拓土,帝国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国家。几乎囊括了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三大古文明中心。在帝国统治的300年间,它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帝国境内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并对古代世界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帝国在诸王的努力下,完成了对70多个具有不同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语言文字和宗教传统的民族的统一。 不变的语言――波斯语 公元7世纪后,随着阿拉伯大军地东征西讨,阿拉伯语几乎传到了中东所有国家。惟独伊朗人保留了自己的语言。 不变的记忆――波斯文学 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最能体现其民族特性的要属公元10世纪后期由伊朗著名诗人菲尔多西耗时30多年完成的叙事体长诗《列王纪》了。它叙述了伊朗历史上50个国王统治时期的大事,从伊朗民族的起源到被阿拉伯人占领,时间跨度为4600年之久。诗人尽量避免使用阿拉伯词汇,而使用纯正的波斯语来叙述伊朗历代国王们的丰功伟绩和伊朗英雄们的感人事迹。这部文学作品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捍卫了波斯语和波斯文化,也激起了波斯人的民族自豪感。直到如今,在伊朗的农历新年里,很多家庭仍旧会将《列王纪》和《古兰经》一起放在他们的七色年鲜桌上。 熄灭的圣火――拜火教 伊朗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宗教可以说是波斯文化和文明的一个最重要、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在古代伊朗,宗教是一门高于军事的职业。琐罗亚斯德教是接受伊斯兰教之前波斯人所信仰的宗教,又称为“拜火教”。它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伊朗人素来是英勇善战的,琐罗亚斯德教使战士们更加刚毅,并且胸怀大志。虽然这一宗教最终被伊斯兰教取代,但是这一宗教天堂地狱、末日审判的神学观念、一日五拜、大净小净的宗教习俗对世界盛行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影响。同时拜火教提倡的善恶两元说,对火、光明和水的崇拜,对人们提出“善言、善行、善思”的要求一直影响着一代代的伊朗人。 扬起的旗帜-伊斯兰教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国旗。旗地由上中下排列的绿、白、红三个相等平行的长方形构成;中间白色长方形的上下边用阿拉伯文白色字体各书写“真主伟大”字样11次;白色旗地中心为红色国徽,由四弯新月、一把宝剑和一册经书组成。双句“真主伟大”的字样意为纪念伊斯兰共和国的革命;新月是传统伊斯兰国家的象征;经书象征“古兰经”,位于图案顶端表明伊斯兰教义高于一切;四弯新月和经书组成阿拉伯文“安拉”的字样;宝剑象征坚定与力量;新月、经书和宝剑交错组成阿拉伯文的名言:“除安拉外,别无神祇、呈圆形的图案象征地球,表示“安拉”的伊斯兰思想遍及全球。 随着阿拉伯人的入侵,伊朗由原来独立的大国沦为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一个行省。原来臣服的阿拉伯人变成了统治者。在10世纪末,伊斯兰教在伊朗确立了统治地位,至今一直都是伊朗的国教。 外交决策的底色 第一例是1979年爆发的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提出了“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口号。这次革命并非宗教界传统势力的复辟,也不是封建神权与现代世俗的冲突,而是宗教形式的民主运动。霍梅尼曾说:“除非我们回归伊斯兰,否则我们的问题将会继续存在。国家和政府只有回归伊斯兰才能解决其困难。”“如果穆斯林遇到了难题,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按照伊斯兰行事。” 第二例是1997年上台的哈塔米总统针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文明间对话的倡议和思想。该思想核心就是倡导世界各民族和文明通过平等对话与沟通,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合作,营造一个和平公正、稳定进步的世界。 作者:王振容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