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2061302/回:0)最有效的激励艺术是什么?人,最要紧的是自我激励。因为求人不与求己,自己激励自己,不但最方便,而且最有效。 给自己一些掌声,不受时空的局限,不收任何人的约束,也不致引起其他人的眼红或不悦,岂非方便? 自己激励自己,不会产生不公平的愤怒,不必苦苦期待而导致失望。自己觉得满意就好。不满意是还可以随时增强激励,当然有效。 但是,人是群居的动物,必须和他人互动,才能获得满足。我们对他人的反应往往十分重视,因此对他人的激励也很在意。 满意激励,期待激励;有了激励,引发不平。 对自己来说,为什么给的这么少?同样的贡献,似乎别人获得的激励比较多。就算按照规定,也觉得这么多年没有调整激励水平,很不公平。如果隔年就调整,更令人产生强烈的不平之鸣,怀疑是不是因人设事,图利特定的人士。即使当时很高兴,不久也会变质。对他人而言,眼睛看着有人受奖,耳边响起给别人的掌声,除非得奖者平时对自己特别好,或者得奖后可能和自己分享,否则难免有一些酸酸的滋味。不一定是见不得人家好。至少会想自己为什么不如此风光? 激励者和被激励者的心情,更是每一次都不相同。 对于熟悉的被激励者,激励着的表情,好像增强许多激励的分量;对于不熟悉的人,难免流于官样文章,形式上做做,精神的能量并没有灌入。对着摄影的镜头,却无视被激励者的模样,常常令人情何以堪! 初次接受激励,当然十分兴奋;次数多了,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和什么样的人同时接受激励,常常影响被激励着的心情:认为高攀时,固然与有荣焉;认为被贬低时,当然心生不屑---和这些人同台简直是丢脸。 这么复杂的变化,使得激励活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很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若是用得不好,也很可能伤害自己,弄得吃力不讨好,甚至引发相反的效果。 不激励不行,激励得不合理也不行。 偏偏合理不合理又十分难讲,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来听去,很难决定究竟谁比较合理。 应该激励的,才可以给予激励;不应该激励的,当然不给予激励。这种话谁都会讲,但是怎么听都听不清楚,非经一番历练,亲身有所体会不可,否则实在难以理解。何况立场不一样,就有不相同的主张,难免抉择。 好听的话,听多了就不爱听。这还没有关系,一旦听到不好听的话,就会恼羞成怒,造成很大的伤害。 激励,应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工作、休息、娱乐或进修,都可以衡量情境,实施有效的激励。 尊重与关怀,是激励的不二法门。我们所期望的,乃是同人自动自发地达成合理的目标,绝不是“花一些钱叫人家卖命”。中国人爱惜生命,最好不要让他拼命,否则他会更加小心而自行节制。领导太过明显的激励行为,容易引起下属从猜测,认为领导既然有此偏爱,大家就一窝蜂群起仿效。存心应付领导而偏离目标的现象,领导应该负起主要责任。 为了激励而发起某种运动,短期间内可能响应十分热烈,但也免不了制造若干假象,鱼目混珠,弄得真假安分,引起大家的非议。不久热潮 一退,似乎又恢复运动前的状态,令人怀疑当时运动所获得的成果是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 不断以运动方式来激励,等于刺激再刺激,之后的激励就要一次比一次更加剧烈,才有吸引力。激励的程度愈来愈高,令人无以为继,结果害惨了受激励的人。 所以,激励应该是双方面的事,彼此必须密切配合,才能恒久有效。激励者谨慎行事,不可以随意加重刺激,巧立名目,把激励着的胃口弄得奇大,然后因不能满足而痛苦不堪。被激励者应该明白,自己来自内心的激励才是最真实可靠而且经久耐用的,希望依赖外来的激励,势必使自己沦为他人的努力。 双方建立共识,一切公正地以“有本事就来拿”为原则,拿不到怪自己,不怨天尤人。自己再接再厉,总比寄望于他人的激励来得牢靠。下回再来,接受合理的不公平,自然心安理得,走上自立奋发的坦途。 这样就不会陷入“激励不一定好,不激励也不好”的两难状态,提高警觉,才能保持激励着应有的态度,也就是多方面兼顾,以求合理。唯有合理的激励,才值得做,也才有良好的效果。 ![]()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