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巴山夜雨
  • 积分:1682
  • 等级:硕士研究生
  • 2018/9/24 21:10:36
  • 楼主(阅:62419151/回:0)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


    道家的管理智慧


    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


    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实践刘邦:“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陆贾:“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汉初继刘邦之后的惠帝、文帝、景帝几位皇帝和丞相均是黄老政治的代表人物,在治国上主张“无为而治”。——文景之治


    管理的本质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干扰、不宰制、不自以为是、不居功、不勉强他人、顺其自然,自行发展。


    从管理的过程看:“无为”就是顺应客观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从领导的品质看:“无为”就是无私无欲,居下守贱,不自以为是;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无为”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与自然和睦相处。


    经典名言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大意


    管理者无为,人民自然就自我化育;管理者好静,人民自然就行为端正;管理者不无端生事,人民自然就富足安康;管理者没有私心贪念,人民就自然纯洁朴实。


    解说


    老子提倡“无为”,目的就是要在国家管理活动中,消解统治者的强制性,而鼓励人民的自发性。在老子看来,高明的管理者一定会坚守“无为”的原则,只有无为,鼓励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治理天下才不会遭受失败;只有不固执己见,虚心接受各方面的意见,治理天下才不会蒙受损失。


    为什么要遵循无为原则?


    “治大国,若烹小鲜”。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案例: 曹参“萧规曹随” 治天下


    萧何死后,汉惠帝任命曹参做相国。曹参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不变动;在用人上,专门选拔那些木讷而不善言语的忠厚长者为官吏,排斥那些言语尖刻、务求名声的人;自己则一天到晚在家喝酒。有些大臣看曹参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有点着急,也有的去找他,想帮他出点主意。但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总是把话岔开,弄得别人没法开口。最后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么也没有说。汉惠帝看到曹相国这副样子,感觉挺不踏实,于是对曹参的儿子曹窋(zhu)说:“你回家的时候,找个机会问问你父亲,高祖归了天,皇上又年轻,国家大事全靠相国来主持。可您天天喝酒不管事,这么下去,怎么能够治理好天下呢?”


    曹窋回家把惠帝的话一五一十跟曹参说了一遍。曹参一听就火了,把曹窋打了一顿,骂道:“你懂得什么,国家大事哪是你该说的!”第二天,曹参上朝的时候,惠帝就对他说:“曹窋跟你说的话,是我叫他说的,你打他干什么?”曹参向惠帝请了罪,接着说:“请问陛下,您跟高祖相比,哪一个更英明?”汉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皇帝。”曹参说:“我跟萧相国相比,哪一个更能干?”汉惠帝说:“好像不如萧相国。”曹参说:“陛下的话说得对。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订了一套规章制度。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继续办,不要失职就是了。”汉惠帝这才明白过来。曹参轻松潇洒地当了三年相国,老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国力一天比一天强盛。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经典语录


    高明的领导者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这样看来,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反而能成就自己吗?


    管理者的所谓“私”,并不是一己之利的小私,而是“大私”,即所谓治国安民,成就事业之个人理想抱负。要实现这一宏大的理想抱负,就必须抛弃常人利益与欲望这类的“小私”。进一步说,只有以天下人利益为利益,才能实现领导者的最大利益。







    我有我的精彩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