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3082382/回:0)怎样做一位让圣人都服的领导!一次一个国际知名的管理大师开企业家进修课,来了很多人。有几人到得有点早,都是老板,大家也不认生,就凑在一块闲聊,不知怎么地就说到管理方法和领导风格上。 一个看起来就很有气势,说话也很霸道:“对那些人你就得硬气:谁提意见开除谁,谁要工资谁滚蛋!讲法律也没用,我就是搞法律出身的,会不知道法律是怎么回事?这不都消停了,还特听话,我要他们向东,他们不敢向西!”闻言,有人点头,有人摇头,打眼看去,点头的竟然有一大半。 第二个说话就很和气了,口气也很谦虚:“哈哈,我就不太行了。小伙子们都是做事业的人,大家一起好好干,我也不会亏待了人家。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儿,也没谁掉链子,大家也算是相处得不错。不过,公司越发展,我就越感觉力不从心,做起事来好像没那么有热情了。所以今天才来这里,就想向大师取取经。”这人说完,感同身受的也有那么几个。 最后一个,看起来很普通,也很沉默,良久才吐出一句:“他们只是知道我罢了。”众人侧目,都觉得这人都当了老板,还这么呆板、木讷,还真是失败。 谁也没料到,大师讲课时,第一个就点了那第三个人的名,原来在场企业做得最大最有成就的竟然是他。对此,众人都感觉很诧异,大师一语道破天机:“糟透了的领导是员工蔑视的那些,好的领导是员工爱戴的那些,伟大的领导则在于员工会说‘事情是我们自个儿干的’,这就是老子的无为之道,也是管理的终极目的。” 【企业管理智慧】 “糟透了的领导是员工蔑视的那些;好的领导是员工尊敬的那些;伟大的领导则在于员工会说‘事情是我们自个儿干的’。”这句话语出《道德经》。原文是这样说的:“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把领导者分了四层,最高境界就是“下知有之”。何谓“下知有之”?就是员工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而要达到这种状态,领导者就要做到无为而治。 韩非子《主道》篇对此论述得极为精辟,他总结领导者无为而治的方法和准则,认为有以下几点: 1.虚静以待 所谓虚静,有几层意思:一方面,领导者不要轻易表现出好恶,不要给下属伪饰奉承、偷奸耍滑的机会,所谓“无为于上,悚惧于下”,领导者高深莫测,下属自然战战兢兢。 另一方面,领导者不要炫耀自己的精明才干,不要亲自操持或者干预具体事务,这样下属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最终才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 最后说的则是一个心态,所谓虚静,要求领导者气度心胸要广,要能听得进人言,要能接受得了打击,要有知错就改的勇气和担当,更要能时时刻刻镇之以静,用冷静从容的心态去应对一切。 2.审合名形 就是看下属的表现和结果,有了虚静之心,去除偏见,领导者就能从言行事功判断这个人到底如何,并依此做出赏罚。同时,这也是领导者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洞察力和前瞻性的一个过程。 领导者赏罚必看事功,要把潜规则变成显规则,让大家明白行为的后果和预期,通过赏罚让下属知道该干嘛就干嘛。 此外,韩非子还提到领导者赏罚的几点原则:赏罚的功能是激励和警戒,所以赏要和如雨露以感其心,罚要怒若雷霆以慑其魄;赏若随意则不能加恩,罚若轻赦则难免侥幸;疏贱必赏以鼓其心,近爱必罚以消其骄横。 3.谨执权柄 领导者要“处无为之事”,并非完全放任,而是说对组织要有一种无形的控制,以确保一切事都在轨道上、一切人尽在掌握中。失去了这个准则,很容易大权旁落,也就是管理上彻头彻尾的失败。 对此,韩非子特别指出:“人主有五壅:臣闭其主曰壅,臣制财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义曰壅,臣得树人曰壅。”说的就是领导者不能轻易放权,尤其是财政权、人事权以及最终决策权一定不能放,必须紧紧抓在手中。此外,领导者还必须时刻注意保持信息渠道的通畅,防止被下属蒙蔽乃至左右。 无为的境界,表面上看,事情都是下属自己干的,实际却是按领导者设定的轨道在运行。能达到这个层次的领导者,高,实在是高!当然,领导者无为,必须建立在制度成熟、权责清晰的基础上,这样组织才有可能自动化运行,管理才有可能自然走向圆满。 【曾仕强语录】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