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62860603/回:0)以情管心,怎么管?【提要】姜尚《黄帝阴符经》: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天之无恩而大恩生。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讲太上忘情的小故事: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好友山简前来探望,叹息:何必如此!王戎回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故事中,王戎这话把“情”划分三等,上等“圣人忘情”,中者“情之所钟”,最下者“不及情”。所谓“不及情”,说的是那些动不动就一片嚎啕,一哭二闹,面对情感全无抑制、转化和升华的人,这样的人全无修养,其情也恶形恶状,让人不喜,根本没资格谈“情”之一事。中者“情之所钟”,说的是普通人,有所好恶,有所钟情,处事则难免偏好、冲动,却喜其发自肺腑,是真性情。上者“太上忘情”,忘情并非无情,而是有情却不为情牵,不为情扰,把情处理得豁达洒脱。 【管理智慧】 王戎所述,和将心比心的道理其实异曲同工。将心比心,最下者也是做“滥好人”。实际上,很多人并不值得你掏心掏肺:你善良,他便不讲良心;你正直,他便道德压榨,你软弱,他便得寸进尺。总之,和错误的人讲将心比心,就别怪这个社会不温暖。 中者则是看碟下菜,看顺眼就多些宽容,看不顺眼就横竖挑剔,若是作为管理者,不免失了公心。 最上者,应该是姜太公在《黄帝阴符经》中说的那句“天之无恩而大恩生”。做到“信赏必罚,以辅礼制,不任亲疏,一断于法”,正如太上忘情,虽然不免担些“刻薄少恩”的骂名,却能防止“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以及“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等管理困局出现。在管理上就是做到大公无私、一碗水端平。 由此可见,将心比心也是要看人的,不能逾越底线,要做到“不过无不及”。其中智慧,值得我们反复揣摩。陶渊明曾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忘言不是说真的忘记了要说什么,而是默默体味其中意味,不以说话来表达。忘情也需如此。 【曾仕强语录】 一个越成熟的人对事情越没有好坏之分,不会因为某件事情某人做得不好他就是坏人、某件事情他表现得很好他就是好人。当一个人越来越成熟的时候,就越不会黑白分明,你有很多灰色地带,就不会对错太极端,就会知道对中有错、错中有对,这样情绪就比较平稳。 M理论在实务上以建立制度为优先,由制度化而合理化,再求人性化。制度化管理,便是制定一些法度,让大家都愿意遵循这些法度去运作,这样大家分工才有办法合作,各部门才有办法协调,而共同的目标,才有可能达成。制度要自生自长,不可以移植。有多少需求,就建立多少制度。将心比心,依据员工的需求来制定制度,员工自然心悦诚服,乐于遵从。凡是员工自己定出来的制度,我一般都会说看不懂,然后让他们自己拿给大家看看,他们彼此之间会有一个制衡与协调。大家好商量,是安人的第一步,也是制度化的起点。 ![]()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