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山
  • 积分:30596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8/24 17:02:53
  • 楼主(阅:68479623/回:0)曾仕强《中道管理》安人之道篇(上)


    管理和伦理合一(


    管理不可偏离伦理


    伦理首重良心道德


    伦理是合理不公平


    亲疏有别长幼有序


    安不可能没有区隔


    依层次按顺序求安


    安人之道以安顾客、安员工、安股东、安社会为主要策略,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不可偏废。


    首先,安人之道要安顾客。顾客不安,做什么都没有用。顾客像云一样,是最不忠诚的,说翻脸就翻脸,长期的顾客可能突然就变心。顾客安了,才能证明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态度、销售管道都不错。


    第二,安人之道要安员工。员工会流动,有的是正常流动,有的是被别的企业挖走。对前者谁都不会有异议,而后者的问题就大了。只要公司做得好,就会有人想要挖走公司的干部和员工,只要干部和员工不安,就有可能被别人挖走。被挖走的人会带走企业的机密,特别是有的核心人员走后,会克隆企业所有的东西,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


    第三,安人之道要安股东。股东是投资的人,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增值,如果他感到将钱放在企业不放心,就会把钱抽走,企业形象和根基就会受到影响。


    第四,安人之道要安社会。企业要用良好的形象获取公众的信任,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董事会经常改组,社会就会怀疑企业存在问题,会对企业产品不信任。


    管理不可偏离伦理


    伦理思想为我国所固有,儒、道、墨、名、法诸家,都以伦理学说为主。一般人常以“良心”、“道德”来代表伦理。伦理和法律不同,伦理可以补法律的不足。中国人常讲:“凭他那德性也想管我!”这种说法就是把管理和德性结合在一起。中国人要求,一个人如果要管别人,先要把自己管好,否则就不能管好别人,被管的人也不服气。外国人则不同,他们把管理与德性两者分开来看,认为私人生活是个人生活,品德修养是个人品德修养,跟管理一点关系都没有。员工不能因为上司的德性不好就不服从管理,企业也不能因为某人的德性不好就不与之合作。


    1管理和伦理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企业伦理就是企业良心,也就是凭良心来经营管理。管理是外在的伦理,由内在的良心道德演绎发展为合乎伦理的管理。伦理是内在的管理,管理者的良心道德,足以左右管理的安或不安。如果把内在的伦理变成外在的虚伪的表面的礼貌,这非常糟糕;但如果把内在的伦理化为外在的管理,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案例】


    对于伦理和管理关系的看法,人们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把自己管好就叫伦理,把别人管好,就叫管理,两者是不一样的。也有人认为管理就是管自己,理别人,对别人要理不能管,对自己要管不能理。管就是给人压力,约束他、要求他,凡是对别人用管的态度都没有好的效果,管,只能管自己。对别人要理,要看得起他,如果看不起对方,什么管理办法都没有用。


    2中国人的感觉


    中国人不大相信别人的话,而是相信自己的感觉,只要感觉到某人很可靠,就会相信他,把他当朋友,可以为他做任何事情,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中国人最好的写照。但如果一个人再三保证自己很可靠,他往往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因为人们觉得强调自己很可靠的人恰恰最不可靠。所以口才好的中国人,人际关系并不好,人们并不信任他。


    3心的玄妙


    中华民族是重视心的民族,一切都跟心产生密切的关系。外国人最关心下属能干不能干,有没有能力,有没有责任感,能不能把事情做好。中国人则对下属的其他方面都不太计较,觉得只要下属的心里有我,就可以为我做任何事情;如果心中无我,下属越是彬彬有礼,上司越是害怕,担心下属动机不纯,有什么坏心眼。这是西方人怎么也不可能理解的事情。西方人的宣誓、保证对中国人没有用,因为中国人这一套不可能说出来,也无法用文字表达。


    伦理首重良心道德(上)


    1中国人的良心观


    伦理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对中国人来说,伦理是家常便饭。诸子百家都以伦理学术为主,没有例外。普通人不使用伦理这个词,而是用良心道德来代替伦理。“良心”一词,几乎是到处可闻的口头禅。良心是先天的,道德可以经由后天的学习而获得。


    良心就是要讲道理,讲良心就是按道理去做事,如果别人认为企业做事不讲良心,就不会与企业真诚合作。西方人觉得良心看不见摸不着,并不可靠,但是中国人知道什么叫良心。良心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中国人特有的感觉,这种感觉外国人没有,也体会不出来。良心不断地告诉人们要怎么做事,怎么说话,不断修正人们的行为。


    【案例】


    如果一个中国人跟别人讲:“良心在哪里?良心值多少钱?”就等于告诉别人自己没良心,大家就会对他避而远之,这是非常危险的。


    2法律与伦理在中国社会中互补


    伦理与法律在中国社会中互相补充。法律对西方人非常管用,人们会自觉执行。但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却很模糊,中国是礼仪之邦,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只有刑法是法,法是惩罚坏人的,好人不需要守法。如果一个中国人的行为底线只是合法,那么这个人一定没有良心。他会钻法律的空子,干不道德的事情。法律不是严密的铁桶,不可能将整个社会罩起来,它只是一张有漏洞的网。网上的漏洞就需要用伦理来弥补,用良心道德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法律的局限性


    法律是严格的和硬性的规定不能经常改,朝令夕改会使社会陷入混乱。任何事情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大家不能完全依赖制度,相信合同。


    【案例】


    某企业在与一个经销商订立合同时,由于双方长期合作,有互信的基础,合同只是个形式,订得就比较粗糙,免得大家面子上不好看。过了一段时间,企业发生了人事变更,新的负责人与经销商毫无接触,因此觉得合同漏洞百出。


    有经验的人知道,文字非常不可靠,想用文字来绑住中国人是一种幻想—同一个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文字对西方人的约束力很强,因为西方人对文字的理解很少发生分歧。所以中国人执行合同归根结底要靠伦理约束,那才是最有效的。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