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山
  • 积分:30596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9/11 20:14:32
  • 楼主(阅:64019109/回:0)当一个人没有目标的时候,佛祖也没办法帮你!


    一、你的目标在哪儿?一个和尚向人问路。


    “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一条路?”


    “你想去哪儿?”


    “去哪儿都无所谓。”


    “那么,走哪条路也无所谓了。”


    管理启示:当一个人没有目标的时候,就连佛祖也没办法帮到你。


    天助先要自助。当自己的目标不够清晰明确的时候,别人说得再好都没有用,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有效行动。


    二、你的目标是否看得到?


    一个历经繁华遁入空门的和尚却要还俗,主持师父表示很不理解。


    “你难道还是受不住花花世界的诱惑吗?”


    “不,只是大家都说修行就是要成佛,我却觉得成佛的目标太高太远了,这辈子,下辈子,到底哪一辈子才能成佛呢?这才决定,不如还是去做一个俗人吧。”


    管理启示:更多的失败不是没有目标,而是目标太远大,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


    很多管理者认为目标越高越好,目标定的高了,即使员工只完成80%也是赚到了,其实大错特错。制定目标不是完成目标,目标制定得太高,员工衡量一下,觉得太过遥远,不可能完成,就会打心底里抵触,甚至可能连试一下去完成的动力都没了。


    所以,最合理的目标是让员工觉得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这样才有动力,有信心去完成。


    三、你的目标格局有多大?


    三个和尚同时开始修行,佛祖问他们:你们修佛,修的是什么?


    第一个和尚回答: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糊口度日而已。


    第二个和尚回答:不修今生修来世,不修来世修解脱。


    第三个和尚回答:但为普度一切有情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第一个和尚平平常常,到死都只是一个小沙弥;第二个和尚佛法精深,成了一代名僧,至于最终解脱没,没人知道;第三个和尚立志普度众生,他就是地藏王菩萨。


    管理启示:一个人,只有观照到了他人,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第一个和尚是典型的短期目标导向,只看眼前,只求糊口,没有大的抱负;


    第二个和尚更看重个人的目标,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达成什么成就,很有抱负,却很少考虑团队和社会(佛教和众生)的需求;


    第三个和尚才能成为一个管理者,他把自己的目标和团队(佛教)的目标联系起来,他清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关系着整个团队(佛教)的发展,他站在团队价值和社会价值(佛教和众生)的角度看自己的个人发展,这种想法难能可贵。


    从这三个和尚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目标和团队的目标越一致,这个人潜能发挥就越大,就越有发展。


    四、你的目标能够实现吗?


    一个和尚下山前,和住持说起自己的计划。


    “师父,佛说世人有十万八千烦恼,我决定这一世要度化十万八千烦恼人,我相信自己能做到。”


    住持问道:“那你准备怎么去度化这些人呢?”


    住持问道:“那你准备怎么去度化这些人呢?”


    “给他们讲解佛经,用佛法去感化,让恶人放下屠刀,让善人更加虔诚,让烦恼人放下执念,让有缘人常得欢喜。”


    住持对他的计划不予置评,而是又慢条斯理地分析道:“那我们来看一看详细的过程吧:假设你这一世还有80年的寿命,也就是将近3万天,也就是说平均下来你每天要度化3个人,并且保证他们能放下凶恶心、烦恼心,与佛常在,自在欢喜。现在你还觉得自己能做到吗?”


    “……不能。”


    管理启示:目标与计划相辅相成——凭空想象得到的不是目标,而是白日梦。


    目标指导计划,计划的有效性影响着目标的达成。所以在执行目标的时候,要考虑清楚自己的行动计划,怎么做才能更有效地完成目标,否则,目标定的越高,达成的效果越差。 


    五、你的目标要怎么实现?


    一个和尚决定去西天游学、取经,寺里其他人都不看好他,他只能一个人离开。


    将近二十年后,和尚西行归来,还带回佛经六百多部。当年熟识的和尚很惊讶,问他怎么做到的。


    “在出发之前,我遇到了唐皇,他很赞成我的志向。我们谈到,从大唐到西天要经过110个国家,此外还有传说中的28个国家我也希望能去看一看。我暗暗记下这段路程中那些比较出名的地方,这些地方有的是在佛经中提到过,有的是位置上很险要,这样的地点足足有81个。当开始这段行程的时候,我首先向着第一个地点走去。到达后,我又迈向第二个目标。虽然心底从来没有忘记过要去西天取经的宏愿,但那个时候,我更多想的是下一个目标就在前方。事实证明,这样做轻松多了。就这样,我花费十年的时间到达天竺,又用同样的时间返回长安。”


    “整整二十年都在艰苦的旅程中,你难道就没有想过要放弃吗?”有人还是有些不明白。


    “不,一点也不。虽然这次西行花费了整整二十年,对于我来说,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启程。现在想想,如果一开始我只是想着离西天还有多远,或者还真的坚持不下来呢。”


    管理启示:信仰(大目标)的意义在于指引方向,行动(小目标)的用处则是真实地过我们的人生。


    在现实中,很多人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自己太远,确切地说,我们的放弃不是因为困难,而是因为倦怠。


    所以,宏大的目标是信仰,只适合放在心底,没事时悄悄瞻仰一下。在宏大的目标引领下,分解出的一个一个小目标才是我们在现实中真正要去完成的。当然,我们也要铭记:只有有了信仰,现实所有行动才有意义。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