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琳达
  • 积分:14068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7/31 18:36:02
  • 楼主(阅:68246232/回:0)发达国家是如何绞杀中国制造的?【下】


    这个第一条,就有三个条款:


    一个是就是搞专利捆绑销售,过期的专利也捆绑在专利中一起销售,而这种过期专利应该是免费的,高通却拿来收费。


    一个是更为恶劣的是反向许可条款,也就是说,华为,中兴,联想,小米等手机厂家的无线通信专利,免费的无偿的许可给高通使用,并且拒绝抵扣专利价值,这完全漠视和侵犯了手机公司的知识产权。


    另外一个是按照整机批发净售价收取专利许可,什么意思呢?一部小米手机,售价1000元,高通按照5%的比例收取50元,如果小米通过自己的营销手段和技术进步,卖到了1200元,尽管高通授权的专利没有变化,对小米手机售价的提高没有贡献,高通依然是按照5%的比例收取60元。


    还有就是,高通的专利只是涉及到部分零部件,却按照整机的售价收费,这也是非常不合理的,这等于攫取了其他零部件厂家的创新成果。


    二是没有正当理由搭售非无线通信标准必要专利许可。在专利许可中,高通公司不将性质不同的无线通信标准必要专利与非无线通信标准必要专利进行区分并分别对外许可,而是利用在无线通信标准必要专利许可市场的支配地位,没有正当理由将非无线通信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进行搭售,我国部分被许可人被迫从高通公司获得非无线通信标准必要专利许可。


    这一条也是同样,并不是无线专利,却强迫手机厂家搭售购买,而这些专利对手机厂家毫无意义。


    三是在基带芯片销售中附加不合理条件。高通公司将签订和不挑战专利许可协议作为我国被许可人获得其基带芯片供应的条件。如果潜在被许可人未签订包含了以上不合理条款的专利许可协议,或者被许可人就专利许可协议产生争议并提起诉讼,高通公司均拒绝供应基带芯片。由于高通公司在基带芯片市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我国被许可人对其基带芯片高度依赖,高通公司在基带芯片销售时附加不合理条件,使我国被许可人被迫接受不公平、不合理的专利许可条件。


    简单的说就是,你如果不签署我的专利霸王条款,那我就基带芯片都不卖给你了,而高通的基带芯片在市场上占有统治地位。


    中国发改委的整改措施,除了罚款,以及消除高通以上的霸王条款之外,最大的进步是高通在中国只能按照整机批发净售价的65%收取专利许可费,这大大的降低了我国手机企业的负担,这也是高通在全球首次改变其收费规则。


    高通的收费有多贵,大家可能感受不到,2015年高通和发改委达成协议的收费规则是这样的:



    3G设备(包括3G/4G多模设备)收取5%的许可费,对包括3模LTE-TDD在内的4G设备如不实施CDMA或WCDMA则收取3.5%的许可费,在上述每种情况中许可费基数为设备净售价的65%。


    简单的说,3G手机1000元,按照650元收取5%,也即是32.5元。4G手机,只要不支持3G的CDMA和WCDMA(一般都不实施)收取3.5%,2000元的手机按照1300元收取3.5%,就是45.5元。


    大家可以算下,你买了一部3000元的OPPO或者小米手机,支付了多少钱给高通。


    当然,总的来说,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中国手机公司在无线专利方面不断进步,高通税是在不断退坡,3G手机按照5%,4G手机按照3.5%征收,总体的税率在降低。


    另外随着中国手机厂家的实力上升,对现有专利费率也还是不满意,2017年11月就传出消息,华为暂停向高通支付专利授权费。


    不只是华为,全球手机研发实力最强的苹果和三星,也在和高通重新谈判专利许可费率。


    6、通过合资控制中国企业发展


    合资并不意味着就是吃亏,但是合资往往只有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才会有双赢。


    作为最大工业产业的汽车产业就是个典型,当年我国共和国汽车工业的次子二汽,坚定走合资的路,甚至解散了自己的研发中心,结果该研发中心不少工程师被当时还在艰苦创业的奇瑞公司招致麾下,结果短短几年时间就开发出了东方之子,QQ等奇瑞旗下的著名车型。


    一直到2018年,我国几大国有汽车集团,其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合资企业。设立合资企业,是发达国家企业通过利益分享的方式,和中国主要企业进行利益捆绑,同时让对方将资源投入到合资企业,将骨干人才调入合资公司以获取利润,减弱其自主开发技术和自主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控制对方在自己的框架内发展,可以有效地掌握其发展节奏。


    合资公司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场婚姻,看合资公司会不会成功,一定要看双方是不是势均力敌。我国汽车工业集团当年在技术和管理处于绝对弱势的情况下和外方合资,理论上说是市场换技术,但是就单个国有汽车集团而言,根本无法实现对市场的控制,也就是市场这张牌并没有在自己手里,而同时自己在技术,管理水平和质量管控上又大大弱于外方合资对象,直接导致在合资企业失去话语权。


    相反我国高铁为什么搞合资,就是成功案例?


    当年长春客车和阿尔斯通,川崎和南车,庞巴迪和青岛四方,西门子和唐山机车合作,单看我国四大机车厂任何一家,都是没有对市场的掌控能力的。


    但是就是因为有铁道部进行统一统筹,整个中国市场被中方牢牢掌控,我国高速列车技术能力当时远远弱于外方的情况下,却掌握了主动权,成为了强者,结果外方不得不进行了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转让。


    再强调一次,和外方建立合资公司,一定要看双方是不是近似于势均力敌,这就跟国与国,人与人的交往是一样,如果双方是强者和弱者的关系,那么弱者的利益能不能保证,基本上就是看强者的态度了。


    合资公司里面,强者一定会占据主导权,同时也会获得更大的利益,除此之外,合资公司甚至还成了发达国家阻碍中国自主产业发展的一种手段。


    2005年下半年,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深受进口面板制约之痛的创维、TCL、康佳、长虹等四家彩电巨头,计划合资在深圳建设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但在向外国企业寻求技术支持时,或者干脆被拒绝,或者被索要巨额技术转让费。




    于是他们主动找到了京东方,双方各占40%的股份,再加上深超公司(代表深圳市政府)占股20%,组建了深圳聚龙光电公司(注册资本800万元)。深圳市政府也表示愿意提供77亿元的资金支持。


    为了支持聚龙计划,京东方立刻就组建了数百人的技术团队。但是就在聚龙计划的消息传出来后,日本夏普于2006年6月主动向深圳方面提出建设一条7.5代线的计划,深圳市政府和四大彩电巨头都产生了动摇。而长虹干脆撤出去做等离子(PDP)了,京东方则被晾在一边。而之后夏普又违背了承诺,要求在控股的情况下转让技术,导致谈判到2007年9月终止。这直接导致深圳的显示面板生产工厂计划向后推迟了两年。


    7、高价设备和原材料销售


    典型的就是光伏产业。


    光伏产业,目前中国已经占据了世界的压倒性份额,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全球占比均超过50%,继续保持全球首位。


    生产光伏组件的生产设备,曾经长期把持在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当中,在2006年,中国企业要想搭建完整的一条100MW光伏产品生产线,只能向发达国家企业购买,费用高达1.6亿元-2亿元。


    不仅是生产设备,发达国家还通过高昂的原材料,零部件价格,从中国制造业攫取大量利润,同时也抬高了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中国公司产品的竞争力。


    要打破这个局面,中国只能搞自主研发,到了2016年,光伏生产设备行业十种主要的生产设备,已经有七种实现了国产化,而这时,2016年,一条100MW生产线的工艺设备的投资,仅需要6000万元左右。由此可见,国外设备商从中国公司身上攫取了多少利润。


    我们当年说,中国光伏产业崛起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曾经经历过两头在外,什么是两头在外呢?


    一边是关键的昂贵的原材料和设备需要从国外采购,另一方面主要的市场又在以欧洲为主的国家,导致我国一边要进口昂贵的进口设备和原材料零部件,同时为了进入欧洲市场,还要花费大量资金进行相关的测试,认证。


    做过海外客户出口的都知道,国外客户很多都有自己的“个性认证”和“测试”要求,这养活了一大批海外的测试和认证机构。


    我曾经接待过的一个英国老头,就来自一个英国的认证机构,到了深圳和上海我陪着好吃好喝招待,之后他就带着一个二十多岁的中国女孩子去海南岛度假了。


    中国制造,真的是无数人通过艰苦奋斗才做起来的。


    8、生态的控制封锁


    最为典型的就是IT领域的windows+Intel体系和ARM+安卓/IOS体系,发达国家企业通过先发技术优势,形成了强大的生态系统,让后来者的自主研发丧失了市场需求,变得无利可图。


    在中国,比如阿里巴巴通过在西方生态体系中赚取了利润,投入自主研发,今天阿里云计算的数据库Oceanbase,云操作系统飞天,以及2017年整合发布的物联网操作系统AliOS(前身是YunOS),都在逐渐摆脱西方生态体系开始实现自主化。


    上汽荣威和雪铁龙发布的电动汽车,都使用的是阿里的端操作系统AliOS。华为也同样发布了自己的物联网操作系统liteOS。操作系统,在桌面很难挑战windows,在移动端很难挑战安卓和iOS,但是在新兴的物联网领域,华为和阿里都发布了自己的操作系统,并且已经形成了销售额。


    阿里巴巴在汽车行业布局最早,2016年7月发布的荣威RX5上搭载的互联网智能系统1.0,是由阿里和上汽组建的合资公司斑马智行提供,底层系统基于AliOS。直到2018年3月,荣威RX5月销量仍然高达22065辆。


    9、贸易战关税打压


    美国人2018年3月23日签署的备忘录,直接就是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领域进行征税,税率预计为25%,这其实是非常严重的事件。


    为什么呢,以前美国只是禁止华为进入美国市场,华为的主力产品是通信设备,因此美国封锁华为,其实只是封锁了中国的一项高科技产品不能进入美国市场。


    而贸易战对准的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领域,意味着中国公司被封锁的范围从华为开始远远的被扩大,这大大超过了对华为封锁对中国的影响。


    中兴被制裁,在国内被认为是蠢,没有诚信,不守规矩,其实以美国人发动贸易战对中国500亿美元的高科技产品征税为例,中国这些领域的公司,总没有违反美国法律吧,照样被毫无理由的进行精确打击,所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想找借口找理由真的很容易,即使没有理由没有借口,也照样可以打击你。


    10、直接精确制裁


    这次的中兴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


    为什么美国这次对准中兴不放,因为在通信设备领域,中兴已经取得了胜利,目前处于穷追猛打的阶段。全球四强,华为和中兴在不断上升,而爱立信和诺西则处于节节败退的境地。


    4月27日晚间,中兴通讯(000063,SZ)发布的一季报显示,公司今年一季度营收为288.80亿元,同比增长12.1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6.87亿元,同比增39.01%。中兴宣布该财报没有考虑拒绝令的影响,将会发布基于拒绝令影响的财报。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的制裁,中兴今年第一季度的表现非常好。


    我们再看看西方竞争对手的情况怎么样,瑞典电信设备制造商爱立信发布的该公司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净营收为434亿瑞典克朗(约合317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478亿瑞典克朗下滑9%;净亏损为7.25亿瑞典克朗(约合5.29亿元人民币)。


    此外,爱立信在今年第一季度还裁员超过3000人,事实上,自去年7月宣布重组以来,爱立信累计的裁员总数已接近1.8万人。


    根据4月26日诺基亚发布的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第一季度净销售额相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为49.2亿欧元,而去年同期为53.8亿欧元;净亏损1.88亿欧元,


    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4.88亿欧元收窄61%。


    华为和中兴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正在走向逐渐垄断全球通信设备市场,这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优势最大的一个电子高科技产业,因此美国人选择中国的这两家主力企业针对性下手,是做了精心选择的。


    以上是总结的是西方打压中国产业发展的十个手段,其实在这以外还有很多,比如商业间谍,高薪挖走核心人才,对华裔科学家判刑,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中国是全球遭受此类调查最多的国家)等等。


    我们称之为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的围剿,而我们针对西方的收购,合资,诉讼,专利费,禁运,禁止投资,禁止进口,生态封锁,高价设备,贸易战关税,制裁等手段的反制就是反围剿。


    这些围剿手段,可以说每一项都可能置中国企业于死地,也确实有大量中国企业在这中间倒下了。


    随便可以举出一大堆例子:



    在收购中大量民族品牌消失的日化产业,活力28,新飞冰箱,小护士…


    在合资中一蹶不振的汽车自主品牌,就不说名字了…


    在IT生态封锁中消失的方舟芯片,永中office…


    手机品牌里面经营情况不好,却还要向高通缴纳高额专利费的魅族等….


    中国制造的崛起,是在荆棘邻域杀出的一条血路,能有今天的成绩,是非常了不起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反围剿过程中,最大的共同经验,也是最有效手段,就是要独立自主,不管合资,收购股权,被制裁,生态封锁,关税,禁运还是其他,独立自主的拥有自己的技术永远都是最好的反击手段。


    这也说明,手段是附着于基础力量之上才能发挥作用,不管对手的围剿手段如何千变万化,只需要加强技术,人才和资本三大基础力量,基础上去了,自主力量够强了,不管对方用什么手段,都可以化解。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