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64977610/回:0)管理的基点:道不同不相为谋孤竹国君想要立第三子叔齐为国君,闹得叔齐和长子伯夷为让位而先后离去。他们听闻西伯侯姬昌名望不错,就想去投奔,谁想到地方后西伯侯已经去世,还被儿子追封为文王。而他的儿子周武王这时正要兴兵攻伐商纣。伯夷、叔齐对此很不赞同,他们拦在武王的马前,谏言:“父死不葬,反而发动战争,实在不孝!以臣弑君,更是不仁!”武王左右大怒,太公吕尚却叹息道:“此二人是节义之人!”就让人把他二人好好请走了。 待到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伯夷、叔齐却认为此举有失节义,实为耻辱。他们不肯“食周粟”,就隐居在首阳山,采摘野菜过活。到快要饿死时作歌云:“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叹息命运不济,神农、虞、夏那样的盛世不再,也就没有了他二人的存身之所,所以“不如归去”。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后人很多不理解伯夷叔齐的作为,认为他们是傻子,分不清主次、搞不清形势,简直是不分是非。然而,伯夷、叔齐是真的不知道武王伐纣是“有道伐无道”吗?当然不可能。正如唐《韩愈》所说“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他们二人不过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道,忠实地相信并且执着地去追求罢了。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吕尚能赞二人“义人”,却不奢求二人能同道而行,所以孔子才说“求仁得仁”,私以为这句点评最为精道。 【企业管理智慧】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形成一种共同的认识,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就是原则,是世界观,谋就是一起做事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之道、职场之道和人生之道,道不同者,应不附会、不暧昧,勇于坚持己道,这样你才能自有风骨,自成一家,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而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团队和企业的风格、作风、目标与自己的人生准则和奋斗目标是否一致。否则即使我们拼命地工作,也无法与团队形成合力,徒劳无功不说,自己也不会快乐。 同样的,每一个团队都会有自己的立足之道、经营之道和发展之道,团队成员必须协同工作,互相信任,承担责任,解决问题,以期实现共同的目标。 团队建设的基础就是要志同道合,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个共同目标也可以理解为共同的愿景,包括大家想要的未来、价值观和使命等——否则就是一盘散沙,只能称之为团伙,很容易闻风而溃。 所以,每一位领导者都要成为战略领导者、文化领导者以及团队力量的凝聚者。每个团队新人培训的最重要内容都应该是讲价值观、讲共同目标、讲团队精神。正如马云所说,人才进入公司后,必须认同公司的文化,认同公司共同的理想。只要他不认同这个目标,大家分手就走,这样的人就不应该让他进来。 【曾仕强语录】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说,这里有这里的主流,我如果认为合适我就在这里安居乐业;如果觉得不合适我也不会跟你斗,我远走他乡,另找我理想的地方。 ——曾仕强 若非理念相同,很不容易做到以人为主而又能够密切配合,把工作做好。中国式管理首重道不同,不相为谋,力求因道结合,彼此志同道合,理念相同,更中能够同心协力。 ——曾仕强 志同道合的同仁,由于人心善变,不久之后,可能变成志不同,道不合。各种内外环境的变数,更是随时出现。中国式管理主张依理应变,凡事依据原则,则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应变,以求合理。 ——曾仕强 ![]()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