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琳达
  • 积分:14068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10/29 12:34:31
  • 楼主(阅:73516021/回:0)胡适:合群走得远,独处飞得高


    有的人天性开朗,喜欢社交,比较合群。


    有的人天生内向,喜欢独处,比较沉静。


    胡适是个例外,他的一生两者兼有。


    他很好的说明了:合群走得远,独处飞得高。


    走得远,是说这个人路子宽,吃得开。


    飞得高,是说他在某一方面(学术)有很高的成就,可以一招鲜吃遍天。


    胡适年幼丧父,自小在母亲的教导下读书,性情比较孤僻。


    同伴都喜欢叫他穈先生。


    因为性情内向,一心读书,所以早年的胡适学术成果丰富,成就很高,年纪轻轻就成为北大教授。


    但是后来,身逢国难,胡适放弃了书斋里的生活,转而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


    北京城里流行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足见他交际之广。
    后来他成为文化部长,和他广泛的社会活动分不开。


    所以,一个人内向外向,合群独处,都无需惊讶,更不必褒贬。


    每一种活法,都有自己的价值。


    独处的人专注,合群的人活跃


    钓鱼人从不在闹市,因为无法专注,就钓不上鱼来。


    独处,是专注的方式。


    而专注,更容易让一个人完成深度的探索。


    所以他们往往是专业的顶尖人才。


    胡适在早年大部分时间闷在书斋里,所以学术一途进步很快。


    他考证《红楼梦》,在很短的时间里,推倒了旧红学,并建立了新红学。


    今人如果要研究红楼,没人能绕开胡适。


    后来,胡适开始参加社会活动。


    为了让自己不“手生”,他白天在外面主持社会活动,晚上回家写文章。


    但是这时候,他的文章已经不再是学术文章,而是批评社会的文章,里面更多的是社会的问题和建议。


    他活跃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和名人、走卒打成一片。


    在担任驻美大使期间,经常半夜还在接待来宾。往日宁静的书斋生活,自此与他告别。


    此时的胡适更多的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而非学者了。


    独处的人善于谋划,合群的人适合领导


    现代心理学表明:合作,更容易扼杀创造力。


    意思是说:富有创造力的洞见,都是在个人思索中得来,而非一起讨论得来。


    通常我们以为群体讨论更容易激发创造力,而实际上这只能扼杀创造力。


    诸葛亮独自居住在草庐之中,除了偶尔和名士交游,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思考。


    居住的地方也是较远山野。所以,才有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出师一表。


    相反,作为领导者的刘备,大部分时间都是和下属打成一片。


    他们因为合群,有更强的共情能力,可以平衡团队的冲突、利益。


    他们明白每个人的长处短处,所以往往可以知人善用。


    而且,他们也不怯场,能够完成指挥调度的工作。


    独处的人淡然,合群的人热情


    独处的人相对而言内向敏感而强大。


    他们一个人也能生活的很好,不需要依赖任何人。


    但是合群的人不一样,他们活在一个社交的关系网中,通过不断和别人交流而获得自我确认。


    善于独处的人,往往显得更加淡然,因为他们不会将大部分事情放在心上。


    而合群的人,往往更加热情,日常的聚会中,他们热情的照顾每一位来访者,争取让他们没有不满。


    胡适小时候是个不合群的,身边的小伙伴和他玩不起来,而他也自娱自乐,自给自足。


    长大之后,社会名流、贩夫走卒,每个人去他们家做客,他都热情招待,从不让人失望。


    这两种性格,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是内心的修养,一个却是现世修行。


    喜欢独处的人选择独处,喜欢合群的人选择合群。


    每个人有不同的天赋秉性,家长不必忧虑孩子内向,也不必担心孩子过分活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无论哪种,只要适合,就是最好的活法。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