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0345649/回:0)老子和孔子4段对话,影响中国2500年第一段对话
解释:聪明的人容易死,是因为喜欢讥讽别人的过失。 喜欢辩论还很厉害的人容易招祸,因为他们喜欢说别人的错误。 如果是别人的晚辈,就不要把自己态度放高;如果是别人的下属,就不要显摆自己的高明。 感悟:月明星稀,月亮明亮的时候,星星就很稀疏。 一个人太有才华的时候,就容易显得别人黯淡无光。 每个人都爱面子,太聪明的人容易损伤别人的面子。 苏轼遭难,苏辙说:苏轼何罪,独以名太高。 不显山,不露水,默默把事情做好,才是避祸保身之道。 02第二段对话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
解释:孔子面对河流感叹,逝者如斯,自己年华老去,却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老子却说:人生天地之间,本来和自然一体,人的生老病死,和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其实没什么区别。自然而生,自然而死,顺其自然,就不会迷失本性,心中常想功名利益,心中才会焦虑,才会生出烦恼。 孔子解释说:我是担忧仁义不能施行天下,战乱不能停止,国政不能清明,而匆匆一生几十年,所以我才会有一种大丈夫生于世间,却不能建功立业,为民众做些事情的感慨。 老子说:天地没人推动却自然而行,日月没有人推着却可以井然有序,飞禽走兽不用人造却也欣欣向荣,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哪里用得着劳烦我们。 人的生死荣辱,也都是自然之道罢了。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国政自然清明,人心自然归正,哪里用得着去提倡仁义礼乐呢。 越是提倡这些,离人的本性越远,就像是击鼓追人,敲的越响,人跑的越远。 感悟:孔子要推行仁义,但是人生短暂,怕不能施行,因此感叹烦恼。 老子却说:仁义这个东西,顺其自然,不要人为推动。 对于老子的观点,胡适先生曾有发挥:
03第三段对话
解释:老子说,为什么不学习水的德行呢? 孔子说:水有什么德行。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于万物而不争抢,处在众人厌恶的地方,这是谦卑的德行。 江海能这么广阔,都是因为他可以卑下。天下没有比水更柔软的,却也没有比它更刚强的。 这就是柔德。所以柔软可以胜过刚强,它没有“有”,所以可以自由出入于“无”。这就是不言之教,这就是“无为”。 孔子说:我知道了,大家都往高处走,只有水往低处走,大家都在容易的地方,水独自在困难的地方,大家都是洁净的地方,只有水在污秽的地方,它所在的地方,都是大家不喜欢待的地方,所以,谁能和他争抢呢? 老子:与世无争,所以谁也不能和它争。这就是水德。 水无处不在,道无处不在,水不曾失败。 空而静,适合为渊。 损害自己,施恩不求报,这是仁。 圆的地方一定打旋,方的地方一定折转,塞住一定停止,掘开一定流出,这是守信。 洗净万物,齐平高低,这是善于治理。 东西放上能浮,看东西能清楚,冲击起来势不可挡,这是善于使用他的才能。 昼夜不停,满了再进,这是善于等待时机。 善于圣人随机应变;智者顺其自然。 你此去,一定要礼让恭谦,戒掉骄矜之气,去掉脸上的志向和欲望,不然风风火火,气势逼人,谁敢用你。 感悟:这段话在《道德经》中有类似的表述。 顺其自然很难理解,所以老子用水来打比方。 水就是懂得顺其自然,所以可以成百谷王。 无为不是消极应对。 而是抓住时机,找准方法,善于使用才能,懂得尊重万物必然存在的规律。 不要以人为尊,而以天为尊,不要违逆天道,胡乱作为。
解释:老子说,想要窥伺大道,就一定要把心放在物的本源上。 天地万物,看起来不一样,但是其实本质是相同的,都随着天地自然运行。 万物不同只是表面,相同才是内在。舍不同,观相同,才能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 万物本源,是一,没什么性状,没什么区别。 孔子:观察到相同,有什么快乐的吗? 老子说:物我齐一,是非、物我、生死、昼夜、福祸、吉凶、贵贱、荣辱,都没什么区别。 心中古井无波,自得其乐。 感悟:一念不生,万念不在,空空如也。 老子在讲去“我执”,把“我”放下,把自己脑子里的条条框框都放下,把所有的偏见都放下。 才能看到万物相同的本质。 比如:你分辨好人坏人,那就无法懂得“人”的本质,见识上有愚妄,情绪上就有波动。 只有万物其一,物我不分,心灵才能真正安宁快乐。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