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9271311/回:0)一代出轨大师【上】沈从文不仅是一个文人。其实,他和鲁迅先生一样,血管里流淌着一种野性的斗士精神。在生活的战场上,屡遭挫折却百折不饶。在经历了婚姻的无趣之后,他无可避免地出轨了。也许,这也是他对现实的一种抗争。 01别死啊,沈从文 新中国快要成立的时候,沈从文自杀了。他把手伸进电线插头上,眼看着就要触电了,儿子沈龙朱一声大喝,慌忙中拔掉电源,一脚将沈从文踹开,这才保住了他爸爸的性命。沈从文涕泗横流,一双眼睛瞪住儿子,仿佛在说:你阻止我干什么!第二次,他将自己反锁在房间里,用刀片割开了手腕动脉和颈上血管,之前还喝了些煤油。看着汩汩流出的鲜血,沈从文仿佛在想:这次终于死得成了吧,看有谁还能阻止我。说时迟那时快,有人破窗而入,跳进房间,用布把他的手和脖子缠住,血被止住了,他也被硬生生地从鬼门关又拉了回来。死了两次的沈从文,被人送进了精神病院。名满天下的沈从文,为什么要这样看不开呢? 很多人说,这跟郭沫若有关。30年代,沈从文批判了郭沫若,说他写小说一无是处,还是写写诗算了。1948年,郭沫若发表了《斥反动文艺》,批判沈从文是“粉红色文人”,专写与革命无关的文字,很“毒”、很“阴险”。知道郭沫若那时有呼风唤雨的地位,沈从文从内心感到害怕,他说:“我搞的全错了。一切工作信心全崩溃了。” 而且,一群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在大学贴出大字报,还挂出了“打倒沈从文”这样的大幅标语,给沈从文带来了排山倒海的精神压力。他说:“我应当休息了,神经已发展到一个我能适应的最高点上。我不毁也会疯去。”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沈从文应该是得了焦虑症,所以才有了两次自杀的行为。后来,还是挚友林徽因得知了他的事,虽然她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才好,但她还是将他接到清华自己的家里,悉心照顾。沈从文终于好了,而且再也没有寻过短见。有人说,自杀的人是脆弱的。能有什么事情,紧要的过自己的生命呢?为什么要自杀这么傻呢?鲁迅先生说:做梦的人是幸福的,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写过无数小说、对世事洞若观火的沈从文,该是梦醒的一个。可是,经过与现实的搏斗后,他却发现自己无路可走了。无路可走之后有两种选择:要么就是不走了,自我了断;要么就是开天辟地,给自己杀出一条血路。自杀过两次的沈从文,选择了走第一条路,他是懦弱的。幸好第一条路走不通。于是他毅然选择走了第二条路。 敢于走第二条路的人,是真正的勇士。沈从文的一生,就是懦弱与坚强交替的一生,他不是神不是巨人,他活生生的与生活战斗的经验,对现代人其实有很多借鉴价值。 02去耍吧,沈从文 沈从文小时候,其实死过一次。当时他和弟弟两个同时出了疹子。大热天时,兄弟两人又发着高烧,既不能躺着睡觉,因为一躺下就要咳嗽;又不让人抱,因为一抱又全身难受。湘西凤凰,名字听着好听,其实只是个穷乡僻壤,小孩出疹子,算是生死关头。大人都不存希望了,只好将两兄弟用竹簟卷起,立在屋内阴凉处,听天由命。屋廊之下,同时还放置着两具小小的棺木。 出人意料的是,兄弟两人的高烧竟然慢慢消退了。之后弟弟长得高大结实,但哥哥沈从文却一病成了“猴儿精”。小小年纪就已经走过鬼门关,似乎预示着沈从文一生的多灾多难;俗语又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似乎又预示着沈从文即使备受命运的敲打,依然能够鲜活地挺过来。 生在湘西,面对穷山恶水,沈从文非常野性,什么都不怕。在私塾里读书,那种呆板而没有生气的传统文化教育,他一点都不感兴趣,偷偷溜出去玩。第二天,先生问他:“为什么昨天不来上课?”他说:“昨天家里请客。” 轻轻松松糊弄过去了。糊弄不过去的时候,大不了给老师打;老师打不够,回到家还要给爸爸打。有一次他爸爸实在气不过,嚷着要把他的手指头砍掉,他立马哇哇大哭,最终还是没砍。原来再大的事,哭一哭就好了。后来有传记作家写过:沈从文在晚年很爱哭。他儿子立马纠正道:什么晚年才爱哭,我爸爸一生都很爱哭的。 小孩子最恶俗的一项好奇,就是看死尸。有时沈从文偷溜出去,到西城外牢狱旁的杀场,那里躺了一批尸体。小孩子的他,不会害怕这些躺着不动的尸体,更加不会想到这些尸体背后的悲剧。他用石头去敲死尸的人头;有时用一根木棍去戳,看他还会不会动。野狗聚在尸体旁咧嘴争斗,他站得远远的,用书包预先准备好的石头,扬手扔过去,看到野狗吓得四散飞奔,对于他是一种极大的乐趣。 虽然经常逃课,但沈从文确实很聪明:老师抽背书的时候,他可以临时抱佛脚,读个十遍八遍,居然也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了。所以他总觉得:读书太容易了,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读书?还不如好好去玩! 03奋斗吧,沈从文 沈从文一心一意想着玩,于是小学都没读完,就玩进了军队。说是个当兵的,其实就是做土匪。当时天下纷乱,朝不保夕,在军队里拿着武器,没准还能保一条性命。身体瘦弱的沈从文,在军队里只能做文书。后来,他遇上了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湘西王陈渠珍。陈渠珍虽是军人,但也是性情中人。他珍藏了大量书籍,还开放自己的书房给沈从文看。从各地搜来的古书孤本,还有很多珍贵文物,勾引起了沈从文的强烈好奇心。书看着看着,沈从文逐渐变了:原来他觉得自然的天地已经够大的了,没想到书里的世界更大。后来他不仅有古书读,还有各种各样自五四以来的新书杂志——《新潮》《改造》。 沈从文苦思四天四夜,终于鼓起勇气跟陈渠珍说:“我想去北京上学。我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没想到陈渠珍竟然一口答应:“你到那儿去看看吧。这里给你寄钱来。你想回来,这里仍然有你吃饭的地方。”可以说,是陈渠珍这个好上司给了沈从文放手一搏的勇气。沈从文小学都没毕业,纯粹为了开眼界就敢做个“北漂”,这份胆魄和见识,是他走向成功的根源。其实,正是因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才要敢于打破现状。打出去了,生命另开一片天地;打不出去,反正也没损失什么。 04读书吧,沈从文 到了北京之后,沈从文直奔他姐姐家。姐夫看到这个一腔热血的愣头青,想起了从前的自己,漫不经心地说:“你来北京,做什么?”沈从文瞪着大眼睛,眼里闪着光,满怀希望地说:“我来找理想,读点书。”姐夫蹦出一声苦笑,说:“你来读书?读书有什么用?我在这里读了整整十年书,从第一等中学读到第一流大学,现在毕业了,还不知道从哪里去找个小差事做。”冷静了一下之后,姐夫又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劝说道:“北京城现在就有一万大学生,毕业后无事可做。即使让你做个大学教授,又能怎样?薪水一样很低。还没有你在乡下有出息呢!” 沈从文一听,山野血性瞬间被煮沸了,慷慨激昂地说:“我待在乡下?那不是看着他们今天杀人,明天又被人杀,有什么意思,还什么都学不到!我实在待不下去了,才跑出来的!我想来读书,半工半读也好,读好书救救国家。这个国家这么下去肯定不行的!”说了半天,姐夫都没说得动他回去,但还是很佩服他的胆魄。最后,他送给沈从文一句话:“你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因为除了它,你什么也没有!” 05进击吧,沈从文 初到北京的沈从文,连当时的新式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他参加了一轮北京高校的入学考试,通通不过。北大的招生老师看他这副寒酸的样子,好心地把报名的2块钱退回给他。但他身上,也总共只剩下七块六毛钱。拿着手上仅有的这几块钱,沈从文欲哭无泪。他暗下决心:自学,必须自学!写,必须写!他非常执着地练习写新式文章,非常执着地向报社投稿,但命运非常执着地一次次拒绝他:除了偶尔发表的小豆腐块,他的文章大多石沉大海。不久之后,沈从文听到当时一位编辑大人的事:在一次编辑会上,主编把一大沓沈从文的未用稿件摊开,说“这是大作家沈某某的作品”,说完就狠狠地把稿件揉成一团,扔进了废纸篓。不断的挫败,不是没有让他考虑过转行。 幸好,沈从文最终还是记起了当初姐夫送给他的一句话:你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悲痛也就悲痛吧,落泪也就落泪吧。等眼泪流干了,还是要继续写。除了不断投稿,沈从文还写信给当时的文坛大佬们,希望得到赏识。其中一封信,寄给了郁达夫。郁达夫本来正处于人生低潮期,他觉得自己已经够惨的了,没想到这北京居然还有人比他更惨,他决定去看看这个年轻人。一推开沈从文那间又霉又小的破房子的门,郁达夫震惊:天寒地冻,屋里居然没有火炉取暖;一个面无血色的年轻人缩在一角,只穿了两件夹衣,留着两行鼻涕,用破旧的被子裹着两条腿,在桌子旁边边抖边写。 沈从文看见了几乎是破门而入的郁达夫,就像溺水的人终于抓到了一棵救命稻草。他赶紧向郁达夫滔滔不绝讲起了自己的抱负,自己在北京的惨况……就好像他要把在北京四五年间没机会讲的话一次讲个够似的。郁达夫请他中午去吃饭,吃完饭郁达夫将剩余的零钱全部给了沈从文。末了还说了一句:“我看过你的文章。你要好好写下去。”回到破屋子的沈从文,哇的一声扑倒在桌子上,嚎啕大哭了起来:“别死啊,沈从文,相信中国文坛将来一定会有你的名字的!”
梅开腊月别样红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