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38277311/回:0)疫情下工厂如何自救以服装行业为例 疫情冲击着服装消费和行业人的生存状态,工厂老板们都在调整心态,一些老板表示,2020年不求赚钱,只求保本。“今年生存是硬道理,全公司最低要求是成本减20%,不亏钱就行。”刘博奇说。 老板们表示,欧美疫情爆发后,受打击最严重的是传统外贸商,也就是国内销售渠道、电商渠道开拓不足的单一贸易工厂。 曹辉的羽绒服工厂60%-70%依靠出口,疫情期间,除了尽可能压缩成本,他也在试着拓展国内市场,但这并不容易。“我们在国内经验不多,市场拓展得不是很好。” 江明德在外贸之外,做过12年内销,开过服装店,有自己的品牌和较稳定的电商渠道,不完全依赖贸易出口。因为欧洲客人基本都暂停了订单,曹辉等给欧美大牌做贴牌的同行找到他,希望开发一些产品,在他的国内渠道销售。 他表示,现在工厂都寄希望于不受线下束缚的电商平台,想拿线上品牌的单子,例如Babycare、全棉时代等国内品牌,但他说,这些品牌近来也在拼命压价,即使做电商,工厂的日子也并不容易。 从未尝试过电商渠道的王福斌,2月紧急成立了电商团队,并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开始摸索电商的做法。 罗淼的工厂目前也盯紧国内电商和新兴品牌,电商品牌卖时令产品,比大品牌以季节更新产品的反应更快,对供应链需求大。但她说,即使对于电商品牌,减量减款也无法避免,只能通过市场营销,去寻求减量情况下的增量。 决定服装行业老板们命运的仍然是欧美等国对疫情的控制程度,以及中国、欧美、日韩等各个经济体消费信心的恢复。“疫情控制不住,市场是没有购买力的,现在只能做好能控制的事情,比如把手里接下里的订单保质保量的出货,再看看有没有国内销售的可能性。”王福斌说。 刘博奇也认为,不能寄托太大希望于电商,他的电商业务自春节起一直没停,但销量依然比往年减半。“电商有销量,是因为电商开门,线下关门,这个不是需求,是习惯性消费,看的人多了自然会有销量,但是单量还是下降的。”他认为,只有消费者可以出门去逛去看,有机会穿着新衣服去社交,消费力度才起得来。 但他认为,为应对疫情的冲击,一些老板的确开始转变思路,这是积极的一面。“最大的改变是以前不敢做线上,觉得线上线下价格不一,线上难做的老板,开始做线上,做抖音,这是一种突破,为未来转型做尝试。做服装本来就没有轻松的日子,现在是在困境里面再去创造,看看有没有突破。” 疫情也推动了刘博奇的工厂重新审视所有项目组和工作环节,推动了在线、移动办公等内部改革。以前几个公司的人去一个地点开会,现在用视频会议和企业微信发文档,一个小时的会减到半个小时搞定。工作中一些无价值的环节也被砍掉了,IT化、系统化程度提高,订单完成速度也在提升。 2019年一些大品牌还不屑于尝试直播带货、内购,现在因为线下客流迟迟不恢复,没有选择,需要尝试各种线上带货方式和新媒体营销,这不仅对短期销售有好处,也会为未来新的销售方式拓展奠定基础。 ![]()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