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27593455/回:0)在德国厕纸也成了“硬通货”在一则近日疯传的YouTube短片中,一名男子购买咖啡时,抽了几张厕纸支付给店员,他甚至还不忘额外抽一张塞到店员上衣口袋里,权当小费。还有人在推特上手持一卷卫生纸,写下"求置换一辆奥迪SR8"。 这些天,互联网上充斥着有关厕纸的笑话;在现实生活中,甚至还有民众在超市里为争抢一包厕纸而大打出手。 疫情危机才刚刚开始,难道我们就要拿厕纸当硬通货了吗? 克拉恩说:"口罩、消毒液都脱销了,所以人们就转向了还能买得到、且不会变质的商品。"她指出,此时的厕纸,就代表着一种安全感,甚至成了疫情危机的象征。 而且,和厕纸有关的秽物,也能让人们联想到病毒。 用惯了粗布破叶的中世纪民众,大概不会想到,"善后"物资居然会在危机时刻被哄抬为紧俏物资。德国巴伐利亚的厕纸厂商FRIPA拥有每年13万吨厕纸的产能,最近几周,该公司将产能提升了一倍。公司发言人费舍尔(Jürgen Fischer)对德国之声表示,生产线已经开到了极限产能,但是依然无法满足暴增的需求,"所以交货延迟无法避免"。费舍尔对民众的狂热直呼"看不懂",只能猜测"大概是因为厕纸易于储藏、而且也不贵"。他还呼吁消费者放松心态,并且要顾及他人。 这些天,德国社交网络上流传着一则自嘲性质的笑话:瘟疫来袭,各国人民纷纷采取行动;亚洲人戴起了口罩,法国人囤起了红酒,意大利人扫空了安全套,荷兰人排队买大麻,美国人抢购枪支,德国人在干什么?德国人在超市里为了两卷厕纸大打出手。 德国波茨坦变革可持续化研究所(IASS)所长雷恩(Ortwin Renn)指出,抢购厕纸的消费者心态,可以分为三类。"在风险研究领域,我们把人群分为无视型、回避型、好斗型。最后一类人会对威胁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抢购就是一种'替代行为'。"雷恩表示,具体属于哪种类型,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环境因素也可以产生短期的影响:比如,开车的时候是好斗型,步行的时候就变成了回避型。 德国腓特烈港齐柏林大学(ZU Friedrichshafen)的经济心理学家阿赫齐格(Anja Achtziger)则认为,抢购厕纸的心态,可以和沙滩度假族的从众行为进行比较。"民众在传媒中听到消息称,别人正在抢购厕纸,亲友、同事们也都在说这件事情。谁这时还没有囤货,立刻就会紧张,于是也加入了抢购潮。"(信息来源:dw)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