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拉美的中国年轻人
去拉美打拼的中国人,绝大多数都不是因为“想去”,毕竟那里远离故乡两万里。他们中有一部分是看到了拉美的潜力,但更大一部分是因为在国内他们已很难实现快速飞跃。
初步估算,有上千万的中国人分布在拉美各国打拼。
比如我们认识的小L:大专毕业,没有特殊才能,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很难进入好企业,拿高收入。但在拉美,他负责与当地工厂对接谈判等一切事务,月薪达到了2万人民币,而且其他一切费用(吃喝拉撒住)都由公司承担。
在这里2万块的购买力是很强的。比如洪都拉斯人均年GDP是2494美金左右,换算一下,也就是月均1400元人民币。
注意了,GDP不等于人民收入,里面要剥离掉很多因素。
据我对十几种职业的调研,在洪都拉斯首都地区人均收入应该是在1500-2100元之间,而在洪都拉斯的农村这个数字可能约等于0,就是活命就行。
其他拉美以南诸国,大体亦如是。拉美国家的经济总体上是由北向南越来越差的。最南端的古巴是发展最好的,不过没有可比性,毕竟人家是天然的优势。
我们认识一个中资企业的洪都语翻译,收入是4000元左右,属于当地的高收入人群,对他来说就和十几年前中国人进了跨国企业一样满意。
小W也是如此。他的人生目标是游历不同国家,因此普通大学毕业后就在游轮上的免税店工作,去过十几个国家,后来到了危地马拉的一个中国工厂做翻译,因为长得人高马大,就兼任了保安队队长。
在拉美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他们来的时候,并非是佼佼者,但因为能吃苦,接地气,有耐力,加之时间和经历累积的壁垒,反而成为了当地的精英。比起国内的精英而言,他们更懂当地市场,更能够在异国他乡生存,因此如今反而受到了出海企业的青睐。
在墨西哥首都有一个理发店叫【王雪理发店】,几乎所有当地的中国人都去她那里理发,理一次80元人民币,折当地货币225比索。
因为有了理发这个刚需入口,她逐渐扩大经营做了饭店、旅店,并经营着一些农副产品的批发等,日子过得蒸蒸日上。但如果在国内,她可能只是发型总监Tony老师的小助理。
没有一代年轻人是容易的。他们或离乡背井,或艰苦奋斗,只有靠自己去赢得真正的尊重。
一将功成万骨枯,不是所有人都能走上金字塔之巅。但那些走得更远一点的人,那些不抱怨的人,或许会得到更多的回报。这是我从在拉美的那些中国年轻人身上看到的。
他们不像国内很多人每天花大把时间在网络上吐槽,而是扎根在市场中。他们都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但他们通过闯荡确实过得更好。
这个时代最怕的是,读书时不上不下,工作时不能吃苦,又没有特殊技能,还喜欢抱怨,那么就只能在抱怨中度过一生了。
拉美的大市场
若无对一个市场的深入了解,则所有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所以这里我一定要普及一些关于拉美的基础认知,才能让你理解拉美生意的原理。(但是如果真的要去那里做生意,还得根据自己行业自己去看,以下只是基础)
常识一:拉美不是一个单一的市场
拉美系列一篇文章是说不完的。因为拉美市场极为分散,且错综复杂。在拉美,有白人,也有黑人。
常识二:整体分散
拉美有33个国家,其中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只有四个个,超过100万平方公里就是大国。大多数只有几十万、甚至只有几万平方公里。也就说,他们那里一个国家和我们一个省差不多,有的国家还没有一个直辖市重庆大。
在亚马逊河岸沿岸,每平方千米约1000人;而在巴西高原、阿玛卡塔等沙漠和一些草原、半沙漠地带,每平方千米都不到1人,还有大片的无人区。
常识三:经济板块分化严重
拿拉美与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可以看出并没有很高速增长。而本身存量就不大。
常识四:中国是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2017年,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双边贸易额达到2578亿美元,同比增长18.8%;今年1月份至9月份,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20%,达到2286亿美元;2017年,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直接投资存量达到3870亿美元,累计签订工程承包合同额164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129亿美元。
通过以上的总览,我们可以明确几个点:
1、拉美市场并不是网络上那些人瞎说的“正在超高速发展”。
2、拉美市场的板块分化很严重,没有很深的耕耘,就不要瞎讲什么“一个标准,三十一国复制”这样的事情了。
3、在拉美做生意并不是简单的降维打击,虽然从你需要运用的商业逻辑来说,可能都很简单,但是实操的复杂性和风险比国内更大。
4、理性看待拉美市场至关重要。所谓理性就是既有期待,也不低估,更不狂热。
而最终的一个结论是,偌大的拉美不具有市场的统一性。
这一结论非常简单,但极致重要,将贯穿于所有企业在拉美的经营准则中。
拉美的折叠世界
拉美世界是折叠的。
巴西圣保罗在这座1088万人口的城市里,有500万人住在违章建筑里,更有100多万流离失所的人住在“贫民窟”中。
拉美的世界又是与世界同步的。
全球最新的电影,这里也是同期上映的。即使在总体经济上像中国70年代,但毕竟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它在很多方面也并非极度落后。
在拉美,我看到的中国品牌并不多,只有”安踏,名创,传音,小米,华为,联想,vivo,OPPO,美的“这些,也就说我们的品牌输出依然非常弱,在化妆品、日化、首饰等品类可以说是全面阵亡。
而超市里,我看到整排整排全是知名国际品牌的产品,“联合利华,宝洁,雀巢,卡夫“等等。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而国内媒体还在意淫嘲笑宝洁,殊不知人家的全球竞争力依然是遥遥领先的。
中国企业出海是大势所趋,
但依然任重道远。
只有长期不懈的努力,
才是中国崛起的核心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