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4288435/回:0)改革开放要谢三批人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质上就是一个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很多看起来很大的观念转变,其实就是在某一刹那被“一点就破”了。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1978年我被派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工作,当时中国刚经历唐山大地震,但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要自力更生,无论多大的灾难也不接受外国“施舍”。到了纽约我们才知道,原来国外对我们这条政策很不理解,甚至感到荒唐和不可理喻。一个国际社会成员接受国际援助太正常不过,不是什么“施舍”。观念更新后,大家一下子茅塞顿开。于是1979年中国派了一个代表团到联合国,表示愿意接受国际援助,从此开启了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一个新天地。 有声音认为,中国在过去40年取得的成就是搭美国“顺风车”的结果。您怎么评价这种论调?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荒唐逻辑。外界评价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一般会强调三个方面。一是让7亿人口脱贫,在这一过程中,美国给过我们什么帮助?二是中国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世界工厂,这是全球产业链转移的结果,更是源于中国最普通农民工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付出的沉重代价,是他们背井离乡,在几乎没有什么社会保障的情况下,用血与汗为中国经济发展赢得了积累财富的“第一桶金”。如果说这一成就是美国的功劳,恐怕美国人自己都不会相信。第三是我们建成了全世界最好的基础设施,这其实是中国领导人的远见与建设者奋斗的结果。在这方面,来自日本、欧洲以及港澳地区的援助可能要比美国大得多。 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最应该感谢三批人:一、把改革开放政策推行下去的一代代中国领导人;二、用辛勤劳动打造中国经济基础的以中国农民工为代表的劳工群体们;三、在对外开放最初日子里作为桥梁,帮助国家走出最艰难第一步的港澳与海外同胞们。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市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受益更大的是他们自己。 很多人有一种感觉:中美两大经济体正在告别过去40年以合作为主基调的关系。有人悲观地认为,中美对抗的趋势恐怕已难以改变。您怎么看这种观点?我不能完全同意这种观点。经过从尼克松时代开始的几十年相处,中美相互交织的利益已经太多,两者的关系不可能一下子出现这么大的逆转和倒退。当然,现在两国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但新问题可以用新办法来处理。 很多人认为,美国正千方百计遏制中国崛起,但事实是今天已不是20年前,中国已经崛起,美国再怎么遏制都为时已晚。以我和美国打交道的经验来看,这个国家历来很讲实际、讲利益,现在摆在它面前的选择是,愿不愿意和一个已经发展起来并仍在继续发展的大国处理好关系。我相信在这一问题上,中国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机会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国家,甚至特朗普总统本人都无法拒绝的。美国应该有勇气和智慧来面对中国已经崛起的现实。 我认为当下的问题是,中国内部有一些过于悲观的情绪,一些人的想法正在被美国的鹰派牵着鼻子走,甚至去“主动对号入座”,这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中国已经发展到今天这个体量,我们应该比任何时候都对自己的前景充满信心,继续沿着既定道路走下去才对。千万不要因为一些美国鹰派的言论,更不要因为一场贸易摩擦就动摇了对整个形势的判断,动摇了对中美关系大格局的判断,我觉得这是一个在今天越来越现实和重要的问题。 全球化搞了这么多年,怎么可能说脱钩就脱钩?一个英国脱离欧盟都那么困难,何况中美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更不要说这还涉及全球许多处在各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国家、成千上万的跨国公司,以及不计其数的中小企业。如果一个国家认为自己对外政策的调整就能使全球产业链布局发生重大改变,那不仅太轻视市场规律,也过分夸大自己的力量了。 尽管我认为“脱钩”出现的概率非常低,但中国仍应对此保持警惕。这意味着中国不仅要做好自身的事情,也要格外注意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布局。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