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旺
  • 积分:7582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9/3/10 19:29:53
  • 楼主(阅:73874817/回:0)香港特稿:大湾区朦胧 港人看不清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上月公布,香港社会支持与反对加入大湾区的争议升温,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以“苏州过后无艇搭”形容大湾区对香港的意义;她提醒香港人:时间不等人。


    2015年中国有关“一带一路”的国家文件中首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2017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大湾区”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具体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上月正式公布。


    港人对大湾区并不陌生,而且早已走进大湾区。50岁以上的港人喜欢高唱罗文(已故歌星)的《獅子山下》,也怀念“獅子山下精神”。上世纪70年代香港社会贫穷,草根阶层透过自强不息,努力争取更好生活。部分港人当时开始走进珠三角,投资“三来一补”企业。


    “三来”是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及“来件装配”,“一补”则是指补偿贸易,即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创立的企业合作贸易形式,外资企业享有与内资相同的税务优惠补贴。


    制衣集团主席Eva受访时表示,她能够深深体会到香港人当年的拼搏精神:在英国的管治下,没有根、没有国家的港人求存奋斗。这种“单打独斗”的精神帮助Eva克服困境,迈向成功。


    “前店后厂”不合时宜“前台后室”发挥香港优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讲座教授叶嘉安指出,香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店后厂”模式,推动了珠三角制造业和香港生产性服务业的繁荣,影响和贡献巨大。


    “然而,自2000年以来,香港的‘店’和珠三角的‘厂’,功能都出现问题,双方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发展和合作模式。”叶嘉安指出,全中国甚至光是珠江三角的内需,已俨然成为全球瞩目的消费市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大陆经济急起直追,2013年跃升至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深圳市GDP(国内生产总值)最近更首次超越香港。


    叶嘉安认为,随着世界经济重心从欧美移向大陆,香港应把握这个庞大的内需市场,以及大陆从外资接收国转变为外资输出国态势所产生的机遇。


    他说:“我们不要活在过去,以为珠三角还是以前那般落后。我们应该趁香港还有点利用价值的时候,积极参与大湾区的发展和建设。”


    叶嘉安指出,《纲要》可能是香港发展的“最后机会”,港人要好好把握。“其实香港已经落后很久,我们已经错过工业3.0(信息工业),不应该再错过4.0 (物联网和人工智能)。”


    事实上,叶嘉安过去40年曾主持并参与香港同珠三角发展的多项研究,1994年已发表文章提出香港急切需要发展高科技产业,但在“自由放任政策”下,港府一直不愿意干预相关前瞻性的规划与研发活动。


    叶嘉安建议香港积极推动服务经济,采用新的“前台后室”模式。其中,香港的生产性服务业可在珠三角设立“前台”开辟市场,香港则作为“后室”,为大陆庞大的经济体系提供服务。


    香港还可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立足于国际化视野和完善法治的环境,帮助珠三角企业向海外拓展,也积极引进海外高科技企业到珠三角投资,搭建新形势下内联和外联的“桥梁”。


    另外,充分利用香港各大学在世界的排名和科研优势,把香港的大学科研与珠三角的高新制造业紧密结合,提升大湾区的现代高新制造业,成为世界级新硅谷。


    大湾区规划引发杂音


    过去数年,香港建制派人物推动以大湾区为名的组织,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以港青为主的本土派,则反对香港加入大湾区,部分学者也不满香港“被规划”,认为“大湾区”跟香港传统以市场为发展导向的理念不同。


    《纲要》里出现“国家”两字达66次,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的分类,可看到各城市未来角色都已由北京分配完毕。香港本土派和部分学者因此质疑“这种国家级的规划,会有多少经济效益”。


    大湾区是要让香港深度融入大陆的国家体系中,不单是经济、金融、创科的深度合作,还包含民生、医疗、福利等,最重要是民心共融,营造港人不再独唱《獅子山下》,加入合唱《共同家园》的氛围。


    去年7月,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共同家园筹委会推出大湾区主题曲《共同家园》,由谭咏麟、容祖儿、李克勤、袁娅维、李聪等26名陆港歌手一起“唱好”大湾区,结果是有人欢喜有人存疑。


    对于歌词受到部分网民议论,负责填词的向雪怀感慨地说:“不值得回应(批评),所以我没有facebook(面簿),眼不见为清静。哪有完美世界,日日带着仇恨生活,有意思吗?”


    对于香港出现一些反对大湾区的声音,特首林郑月娥提醒:时间不等人。她用“苏州过后无艇搭”来形容大湾区对香港的意义。


    大湾区政策陆续出台


    北京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后,港人普遍批评其“有框架无具体”。特首林郑月娥出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后表示,会上通过了八项便利港澳居民的政策,其他政策正在研究中。


    到北京出席中国两会(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年会)的港区代表称,主管港澳事务的中共政治局常委、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韩正透露,很快便会公布30项大湾区规划细节。


    《纲要》有关港澳项目


    《纲要》中不少项目已非常具体,当中可分列成202条,分工很细,而部分与港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包括:


    支持港、澳、穗、佛山(顺德)弘扬特色饮食文化,共建世界美食之都;研究开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陆路转运服务,探索在指定公立医院开展跨境转诊合作试点;研究设立为澳门人在横琴治病就医提供保障的医疗基金。


    研究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研究赋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大陆人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


    巩固和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还要推动香港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另外,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鼓励粤港澳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共同举办科技创新活动,支持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孵化基地,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在粤港澳设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


    向港澳有序开放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支持粤港澳有关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文化方面,充分发挥香港影视人才优势,推动粤港澳影视合作,加强电影投资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持香港成为电影电视博览枢纽;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大湾区利港政策


    ① 港人在大陆境内逗留不足24小时不计算1天


    ② 扩大境外人才所得税补贴


    ③ 广东省的事业单位将公开招聘港澳居民


    ④ 港澳青年可获广东青年同等的政府补贴


    ⑤ 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科技计划


    ⑥ 港澳居民出入境便利化




    ⑦ 港人可驾车利用港珠澳大桥前往广东


    ⑧ 减少粤港两地海关货物清关时间


    李氏父子vs黄氏父子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港人对于在大湾区的发展仍存疑,不敢妄动。最热门的讨论是:到底相信谁、跟谁走?其中一个方法是看“大孖沙”(富豪)们的动向。


    过去数十年,港人大多相信“超人”李嘉诚的投资眼光,可惜他已退休。今年1月,他在长和集团周年晚宴上没上台发言了,只在台下简短答复记者,强调今年世界经济环境复杂,呼吁大家要小心。


    李嘉诚的接班人、长和主席李泽钜在发言中虽提及大湾区,但只是官样文章。他说:“展望新一年,相信大型经济建设如一带一路及大湾区的成果会日益显现,为国家带来更多新机遇。”


    本月4日,李泽钜出席中国全国政协会议时,匆匆又说:“香港人那么聪明,大湾区一定有很多商机。”当记者追问是否意味着长实会大力在大湾区发展时,他没有回答。


    李泽钜所指的“香港人”是不是也包括他自己?港人至今仍在猜测:到底李泽钜是“挖苦”还是“表态”?


    多名香港富豪例如嘉华的吕志和、新世界的郑家纯等,都已表明支持大湾区发展,最积极者应是已故新加坡首富黄廷方的长子黄志祥,他不但在言辞上力挺,更出力支持,参与成立了大湾区共同家园发展基金。


    大湾区共同家园发展基金于2018年3月在香港注册,董事成员包括华润董事长傅育宁、招商局集团总经理付刚峰、粤海投资董事长黄小峰、中银投资董事长黎晓静、建银国际董事长洪一,港资唯一代表就是信和主席黄志祥。


    大湾区共同家园发展基金旨在支持香港科创发展,促进“再工业化”和改善民生,协助香港优势产业于湾区发展,并与广东及澳门等地企业和机构携手,参与大湾区建设,构建理想的共同家园。


    该基金旗下的“大湾区青年公益基金”,则将全力支持大湾区建设,启动一系列青年项目及活动,包括资助香港青年团体在大湾区设立青年服务平台,推出交流及实习计划等。黄志祥的儿子黄永光担任该基金主席。


    黄志祥父子不但下了重注在大湾区,而且更倾力支持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当记者问黄志祥是否支持林郑连任时,他多次表示“当然支持”,还竖起姆指盛赞“林郑最好”。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易锐民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