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89638286/回:0)美国四总统笔下的邓小平从1972年尼克松登上长城,到1989年东欧剧变,18年间,除去因“水门事件”接替总统职位的杰拉德·福特,美国先后有四位总统曾经与邓小平“共事”:理查德.尼克松、吉米.卡特、罗纳德.里根和乔治.布什。主政时,他们与这位中共领导人共同书写了中美关系的历史。退任后,他们用文字记录下这位个子矮小,但却极为强硬和充满智慧的中国老人。
1997年,邓小平溘然长逝。卡特公开发表谈话,沉痛悼念他的老朋友,一位改变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命运的世纪伟人。 不同于卡特,里根与邓小平之间可谓不打不成交。 直到1980年竞选总统前,里根拒不承认中国政府。他在竞选时明确表示,胜选后不会去中国,“决不会抛弃台湾朋友”。但是他很快发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远比他想象的更加重大的中国难题。于是,他派自己的竞选搭档、前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布什去中国“示好”。布什见到邓小平,表示美国对华政策将会有明显进展。 然而,里根却不知轻重一意孤行。1981年1月总统就职时,他邀请台湾国民党代表出席他的就职大典,但在中国政府施压下,被迫作出了让步。入主白宫后,里根积极贯彻《与台湾关系法》,先后向台湾出售60架F-5战斗机以及价值6000万美元的相关设备。
作为主人,他得以先发制人,然后轮到了我。我以最佳发挥反驳了他说的每一件事,纠正他说的事实和数据。不管怎样,他被触动了,于是我由他自己去体会。接着,出乎我意料,他突然又热情起来,他的微笑回来了,似乎想要缓和气氛并更为诚恳。然而,这些没能止住他提及我们对台湾的友好,说这是干涉中国内政。我告诉他,中国大陆和台湾之争是一个要由中国人自己解决的问题,但美国想要问题和平解决。他的国家以武力解决的任何试图,都会对我们两国关系造成无法弥补的损伤。 到了中饭时,早前谈话的强硬已然淡化在充满温馨、愉悦的社交中。到那时,我想我理解了他,他也理解了我。 尼克松在位时,中国外交的主角是周恩来,他对邓小平的了解,更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尼克松对邓小平的描述颇为独到,将他和不同的人做了比较。
戈氏至今只能梦想的,邓小平却正在操盘。邓小平改革的成功是轰动性的,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引向繁荣富强,领衔世界。 尽管布什当政期间中美关系陷入难局,他却自始至终把邓小平视为老朋友。 1988年11月,布什当选美国总统。不日他即表示,希望在邓小平退下来之前访问中国。布什上任半年后,先后多次给邓小平写信,希望美中关系健康发展。布什表示:“尽管美国国会试图迫使我断绝同中国的经济交往,我将尽最大努力使这条船避开礁石。”他顶着重压,始终保持了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 在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建议下,布什于1989年12月前往中国。会谈中,邓小平坦言:美国不应该与中国对抗,中国也不把美国看作敌手。自从1972年,中国不曾做任何事情伤害美国的利益和情感。自从1972年,国际局势保持了稳定,中美关系的良好发展对此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不知道东欧目前的混乱将会是什么结局。”邓小平说,“但我相信中美合作对于和平将十分重要。如果可以找到一个解决方案,那么中国领导人应该访问美国,以表示两国的纷争就此结束。” 就是在那次谈话中,邓小平告诉布什,他已经退位,并且不打算再干预新的领导集体的决策。“他是作为一个朋友在说话。”10年后,布什写道。 ![]() 热爱生活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