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山
  • 积分:30596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5/6 21:58:20
  • 楼主(阅:62609220/回:0)黑石彼得森:一代私募传奇落幕


    美国时间2018年3月20日,全球私募巨头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的联合创始人彼得.乔治.彼得森(PeterG. Peterson)在美国曼哈顿的家中自然去世,享年91岁。


    彼得.乔治.彼得森(PeterG. Peterson)从贫穷的希腊移民之子,到尼克松政府财政部长、雷曼兄弟公司一把手,又在59岁联合创立了黑石,并推动这家创始资金只有40万美元的投资机构成为资产管理规模超过4000亿美元的私募巨头,彼得森经历了颇为传奇的一生。



    ‘美国梦’并不只属于美国。它是一种机会,一种通过自我激发、不受人为限制的进取心和才能来塑造生活的机会——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机会。彼得森如此描述自己一路向前的动力。


    从希腊移民之子到“经济基辛格”


    彼得森在自传里回忆他的过往,作为贫穷的希腊移民之子,父母的辛勤工作使得他能在美国这个有着无限可能的国度获得教育,追逐梦想。


    拿着200美金到麻省理工求学似乎是他传奇一生的标志性开端,他也毫不避讳自己在1944年秋天,因为抄袭罗伊康论文被麻省理工学院开除;而在1945年的秋天,西北大学的校方批准了他的入学申请。1947年8月,彼得森以优异的成绩自西北大学毕业,取得市场营销学位证书。1951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毕业后,彼得森的职业履历一直很辉煌:27岁成为全球著名4A广告公司McCann-Erickson的营销总监;34岁被任命为当时最大的电影摄像机制造商之一——贝尔和豪厄尔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1971年,他步入政界,开始为尼克松政府工作,先后出任国际经济事务助理和美国商务部长等要职,一度被称作“经济基辛格”。


    在白宫的30个月里,他积累了丰富的处理公共事务的经验,也和华盛顿的精英圈子建立了深厚友谊。不过,因为厌倦白宫的阴谋和内斗,他随后主动离开了白宫的权力核心


    2.从黑石传奇到彼得森基金会


    离开政府后,彼得森1973年加入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担任掌门人,将雷曼兄弟从濒临破产的边缘救了回来,并将其变成华尔街最具盈利能力的公司之一。


    可惜,在他领导公司走出困境后,遭到合伙人的多次暗算乃至逼宫,最终不得不黯然出走。这也促使他最终自立门户。


    1985年,59岁的彼得森和小他近21岁的史蒂夫·施瓦茨曼各自出资20万美元,创办了一家小型并购公司,这就是黑石集团,由此驶出了这艘如今管理资产超过4000亿美元的资本市场巨轮。


    凭借40亿美元的启动基金和创始人的个人声誉、努力,1987年10月黑石集团募集了6亿美元,随即开始了并购之旅,经过30多年的沉浮,黑石集团已经成为以杠杆收购闻名的几家最大的投资集团之一,业务包括私募股权、不动产、对冲基金、信贷和金融咨询等。


    2007年6月,黑石上市,总市值高达400亿美元,成为当时私募股权领域最大规模IPO。上市后,公司管理层赚得盆满钵满,彼得森通过出售原始股票,一次性获得了超过10亿美元的税后现金收入,成为全球顶级富豪。


    2008年,已82岁高龄的彼得森退休,开始严肃地思考应该怎么样花钱,他斥资10亿美元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基金会关注的议题从美国的财政问题、消费、税收、医疗保障到个人责任等。2010年,彼得森加入了巴菲特与比尔·盖茨等人发起的“赠予承诺”,承诺将自己至少一半的财富捐给慈善事业。


    3.彼得森的人生七课


    在《黑石的起点,我的顶点》一书中,彼得森总结了其创立黑石前的职业生涯。他表示,虽然在事业中经历多次坎坷,但他却没有选择低头或改变自己的行事方式,这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关。他的父母教导他必须恪守道德标准,但他曾违背过此告诫,并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因论文抄袭被麻省理工学院开除。这件事情反向强化了他的道德立场,此后他决定不再因为短期利益而选择妥协。


    而在进入华尔街后,在当时的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的敌意并购盛行,但彼得森始终坚持和气生财式投资。两个创始人从一开始就为黑石定下了准则:坚持不做敌意收购。相比前者,黑石更希望能和被投资者建立长期的利益关系。


    比如,在收购德国电信股权的过程中,许多保守的德国政客对此竭力阻止。黑石高层向德国政府承诺,收购完成后不会继续增持股票,也不会成为控股者,最终公司以26.8亿欧元获得德国电信4.5%的股权。这种和气生财式的投资风格,为其赢得了良好口碑。


    “在生意方面,很多人都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年仅三四十的我能在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领域谋得要职,比如广告业、制造业还有金融领域,我是如何做到的?也许大家还有一个隐藏未说出的问题:如何成为亿万富翁?”在自传中,彼得森总结了自己学到的“人生七堂课”,或许值得读者借鉴:


    1发挥你的比较优势


    也许我学到的第1堂课是:不要被某个工作牵着鼻子走,如果它仅仅是薪水高、福利好、地理位置好,或给你大办公室坐。集中关注你的优势能否在工作中得到体现——你的比较优势。我的第一份工作,零售业的那份,体现的就是我的相对劣势,所以惨败。在那之后,我学会拒绝不适合我的工作机会,不管它多么诱人。最后,我发现我事业的好坏确实取决于我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也就是说充分发挥我的优势。亚当斯密的学生将牢记他数世纪都适用的至理真言:发挥你的比较优势。我发现这句话对人也好,工作也好,都同样适用。


    2思想上不能懒惰



    当我将自己的比较优势付诸实践后,我学到了重要的第2堂课:思想上不能懒惰。常常思考一下你的公司、你所处的行业、还有整个经济环境的具体状况是怎样的吧!


    在广告业,不是被叫做天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还要思考广告是什么,广告可以是什么,广告应该是什么。


    在我两个领域的事业中,我发现我自己不仅仅被一些微观的问题所吸引,即每个人每天都要做好的具体的事物,好有很多宏观的问题,即一些抽象的问题能够刺激起我的兴趣。我喜欢这样——细小而又宏大,具体而又抽象。


    3最重要的是投入,并试着采取实际行动


    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投入,并试着采取实际行动。这就意味着尝试改进或改善我认为值得努力的境况,还有尝试改变我认为需要被改变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花了如此多的时间去各种机构工作,或者建立各种机构。这些机构极大地扩大了我的交际圈,帮助我遇到了很多和我有思想共识的人。


    所以,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刻,我发现不时会有人为我预备着某个董事会的职位——不管是营利还是非营利组织,或者为我的公司带来新的业务,因为在上述这些领域中,他们曾经和我并肩作战。


    之前我根本没有料到,业余活动也能成为我事业的功臣。这堂课的一个要点是:别因为它助你一臂之力才参与这些活动。我的参与源自我的兴趣。兴趣有了,其他的自然就水到渠成。


    4结合个人需要谨慎选择你的奋斗领域



    当我想法活跃,对感兴趣的是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的时候,我了解种种这些兴趣最后可能会导致三心二意、急于求成——做事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所以,我最终只选择其中的一二。我的一个原则特别简单,就是跟随自己的兴趣。或者像哲学家约瑟夫坎贝尔说过的:“追寻你的幸福”。


    因为我对某些领域的事情特别有激情,而且愿意花很多时间在它们上面,我不仅会十分乐意在这些机构的事务上花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愿意参与它的管理,以及它的筹资活动。


    关于不好的意外之事不胜枚举。但是我渐渐明白了,仍有不少好的意外之事。我在一个领域的努力会使其他领域的工作收益,比如为自己公司赢得更多的业务,或者结交一群新的朋友。


    5忠于自己的原则、内心、道德标准



    父母让我知道,忠于自己的原则、自己的内心、自己的道德标准是多么的重要。正因为他们的教导,我才敢对不值得我付出的人说“不”。虽然这几个“不”明显会带来一些短期损失,但是一般情况下,长期收益最终会出现。


    在我坚守誓言恪守原则的时候,即使当下不好受,长期利益却可能获得满足。


    在我人生的一系列重要转折点,我能干脆地说“不”。我感觉我有充分的理由说不,这可能是道德因素的唆使,也可能是直觉告诉我主管人或决策者的品格有缺陷,或项目的可行性值得商榷。


    轻松上阵实施起来有时候比我想象的要难。但是看远点儿,我知道这样做是正确的。


    6在事业和个人生活中寻找令你健康快乐的平衡点



    某些时候,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意味着青云直上的事业轨迹将放慢速度。拿我自己来说,我知道拒绝担任黑石执行总裁意味着丧失更多的收入。然而,这也意味着我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琼和孩子们,还有我的朋友和各种公共政策事务活动上。我也正是这样做的。


    无论我们作何种具体的调整,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没有深思熟虑,不会自我剖析,或者不知道轻重缓急,在必要时不会取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衡的生活来之不易。


    7选择长远利益



    不要没有搞清状况就被一个工作机会给诱惑了。你不能仅仅是找一个能发挥你相对优势的工作,你还要考察企业文化的不足之处,因为这些不足像地雷一样潜伏着,随时可能摧毁你的事业。事先对未来雇主作全面的考察,可以带来巨大的红利,还可以避免很多风险。如果我在进雷曼之前也做了这样的工作,那我很可能一开始就不会选择加入它。


    回望过去,我遇到的机会最后都成了二选一的题目——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而我的选择都是——长远利益。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