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9044229/回:0)许倬云:七位改革者近几年,大家对历史人物兴趣大增。电视剧里,皇帝一个接一个,仿佛穿了古装就代表了历史,这在我们学历史的人的眼中,总觉得不大对。因为历史人物很多,不只是那些皇帝、公主;而且,很多编剧把现代人的思维套到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里头,未必合于历史研究的学术标准。 我自己对历史的评断,有两个态度很重要。一个是时时心存宽恕,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把自己摆在那个历史人物的位置上,又会如何,能不能做得比他更好一点?抱着这个态度来评断,总是会公允些,倒不必用严酷的态度去苛责什么人做得好,什么人做得坏。 第二个是避免抱着非黑即白的态度,搞一刀切。因为天下没有一个人完全是功,也没有一个人全然是过,每个人都受到时代与环境条件的约束,很难跳脱出来,这使得人虽然常有做好的心,但往往都失败了。面对这种人,应该去理解他们的环境,同情他们,并从他们身上检讨学习:如果今天我们有同样需求,处于类似状况的话,能不能因为从他们身上吸取了一些教训,从而使我们能做得更好一点,或者更方便一点。 所以,我不从成败来展开讨论,而从改革来切入。台湾在过去五十年来进行了种种改革,眼前仍要面对种种需要改革的关头。我们或许可以从历史来着眼来借镜,以改革者的角度来加以讨论这中间许多人的功过,寻找缓解改革阵痛的方法。 吴起 心思细腻,不念私情 吴起(?—前381),战国时代著名的兵家、改革家。卫国人,受业于曾子门下。在军事上与孙子齐名,治兵有术,长于战略;又勇于改革,曾得鲁国国君赏识,旋受魏文侯重用,后在楚国担任令尹(宰相)实行变法。 吴起的下场和我们接下来要谈的商鞅差不多,他是在战国时代的楚国进行改革,结果却在楚悼王死后,被贵族群起报复而死。 在古代,改革旧制推行新法等措施往往损及旧贵族的既得利益,丧失其地位权力,而新君及其人马在登基之前,也多与改革者相冲突。所以,在古代,新王与旧贵族这两者的利害常常相连,受到损害是一定要复仇的。秦国对付商鞅,是旧贵族和新君联手的,吴起的命运则近似如此。不过,吴起知道旧贵族要找他报仇,劫数难逃了,于是就跑到老国王的尸首那儿,抱着老国王的尸首,乱箭射过来,射到他身上,连老国王也中箭。后来,他的敌人也因伤害王尸被诛,有七十多家被牵连。 改革既然损及了既得利益者,那么改革者本人往往也要偿付很大的代价。商鞅本身的性格我们不知道,因为记录并不完整。虽然有一本书叫《商君书》,但不是商鞅写的,而是后人拼凑起来的,而且写的是改革的种种计划,看不出他的性格如何。但是吴起的性格在文献中就很清楚,他这个人为了自己的事业,一心一意,坚持到底,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也因为这样的性格,结果连母亲去世,他也不回家;甚至为了取得国君信任,居然杀掉妻子,以求得一个将领的位置。商鞅很可能也是如此,所以他当时处罚王子,才会那么不讲情面。 从吴起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改革者一定要有相当的毅力,这些人都很能干,对当时的情势有一定的判断。他心里一定很清楚,有多少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这些利益受损的人,将来是会报仇的,而那些人又并非没地位、没力量的人,但他却还愿意冒这种险,坚持改革的信念。 商鞅 组织再造,贯彻执行力 商鞅(约前390—前338),原名公孙鞅,战国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因功而封于商,所以后人称他为商鞅或商君。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于是也叫卫鞅。商鞅在秦孝公时代执政达十九年,实行变法,成绩卓著。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谋反,最后被车裂而死。 商鞅在这个系列里不是重要的人物,但他的结局非常戏剧化。 商鞅还是个年轻学者的时候,就有很多人看好他。他的老师公孙座是魏国的宰相,非常赏识他的才具和学识,认为他将来必会有大用,就跟魏国国君说,应该用卫鞅来改革魏国。但是魏国国君认为卫鞅太年轻了,不值得信任,而不想用他。没想到宰相心一横,说如果不用卫鞅的话,就不如杀了他,免得为其他国家所用。宰相回头又告诉卫鞅这件事,叫他快点逃命。卫鞅却说国君既然没有眼力重用他,自然也不会杀他。直到公孙座死后,秦国招揽贤士时他才离开。 战国时代有十几个国家,其中有七国比较强大,史称“战国七雄”。当时列国竞争激烈,诸侯都想尽方法,充分调动资源,运用力量,来拓展国家版图与政治势力。 春秋战国时代离古代的分封制度不远。分封制度就是派给一个诸侯一个地方,而诸侯王除了收税之外,并不管地方上的事。这种制度在资源调度上并不会很有效,中央拿到的资源并不多,也不能迅速动员。当时,讨论改革的不只商鞅一人,许多人都想改革政治制度,让它运作得更有效率。其实,战国时代改革的速度与深度,并不亚于欧洲19世纪如俾斯麦在德国之类的改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后,战国时代这些国家的改革者互相学习,为他们累积成果,也为未来的帝国体制立下基础。 总而言之,这一套帝国管理制度在秦孝公用商鞅主政的时代只是初试而已,到了秦朝大一统之后才告成熟。商鞅做起事来,所有的人情摆一边。分封不能看情面,要有法律和制度的规范。也就是说,商鞅重法,而且重数字,一切都要有数据评估,账面上清清楚楚。另外,他也重视户籍,把每个户籍列得仔仔细细。如此一来,原本各地的封君必须把领土分出来,散置各地的聚落也被加以整并,形成一套有层级、有监督的行政制度。为了有效实施这一套,他必须在开始实施之前有一个实践机会,于是他从太子身上树立威信。 当时王宫前有一条御道是国王才能走的,结果太子驾车经过,商鞅说必须惩罚,但因为不能杀太子,于是杀了驾车的御者。其后,太子又犯错,商鞅便处罚了他的老师。太子对这几件事非常愤怒,即位之后,就找了个罪名处罚商鞅。虽然商鞅逃走了,却在投宿时,因为没有身份证明被送官法办,最后死在自己制定的法令之下,落得车裂的悲惨下场。 当时的中国,许多人都想做些改革,有的重视管理制度,有的注重用人,有的注重策略,而商鞅则是重法。他虽然使秦国国力强盛,奠定秦国大一统的基础,但自己的下场却相当悲惨。 王莽 缺乏方法的理想主义者 王莽(前45—23),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儿。西汉末,以外戚掌握政权,后来毒死了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帝,自己则称假皇帝和摄皇帝。8年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新”。统治期间进行改制,企图缓和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结果事与愿违。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 传统史学讲求正统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王莽算是恶人,因为他篡了位。虽然我并不谅解王莽的行为,但我要替他做个小小翻案。 王莽出生的时代,帝国制度还没有定型为传统。汉朝代替了秦朝,大家就说朝代是轮流做的。改朝换代,没有一个姓氏能永远治理天下,哪一个朝代做不好,就由另外一个朝代取代,颇有政党轮替的味道。而且还排好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所以当时辩论的是,汉是土德还是水德,以此解释汉朝到底有没有资格代替秦朝。秦朝已经说了自己是水德,如果承认秦朝的正统地位,那么汉朝就是土德,土克水嘛;要是不承认秦朝正统地位,那么汉朝就直接继承周朝,当是水德。为什么大家会那么看重哪个朝代是五行中的哪一项?因为没有一个王朝能永远维持下去,汉朝一开头就有阴阳五行思想的辩论。 第二个辩论则是,一个王朝的统治要有一定的条件,如果做不好就要换,但政权并不是通过选举来更替,而是视天命之所归。天命是什么呢?说是老天爷要不要换皇帝,如何换,老天爷自会降下许多祥瑞或灾异。地震、日食等各种灾异不断,都是皇帝做得不好的警讯。 其实天灾常常有的,但儒生以“天人感应”这类说法来指责皇帝。儒生的目的就是警告皇帝,免得皇帝常觉得自己做得很好。汉朝的儒生搞出这套哲学,意即天命是会变的,天命变了就要换新朝代来治理天下。这样的说法说了一百年,后来连汉武帝都相信,每隔四年就换一个年号,代表重新开始,是一个新的朝代。 汉朝当时谶纬禅让之说盛行,确实觉得皇帝该要换了,如“汉历中衰,当更受命”这样的说法层出不穷,王莽就加以利用,而新的皇朝叫“新”。所以改朝换代的理念,王莽是一本正经相信的。他是汉朝那些外戚中难得的有学问的人。当时中国有所国立大学叫作“太学”,是世界最早的国立大学,王莽正是太学学生。而王莽能得到地位,是因为皇太后是王家的女儿,他是皇太后的侄子,皇亲贵戚,地位优越。 起初,他在做宰相的时候,大家都称赞他有学问、有礼貌,思虑也很周密,所以后来有句诗是:“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就是说,当时如果他在谦恭下士时死掉,大家会说他是好人一个,但等到他篡了位,就变成大坏人了。可见,要评断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他篡汉称帝之后,当政颁布的政策大半都是错的,虽然所实行的政策中有一部分其实是有道理的,例如解放奴隶。汉朝有奴隶,凡是犯了罪的人,就充公做官奴,私人也可以买卖奴隶。不过奴隶不是主要的生产力量,因为当时并不是奴隶社会。王莽说改奴隶为国家次等的公民,等到这些人做了若干年的次等公民之后,就可以变回正常的公民。 他也不许有过大的商业利益,做生意不许囤积居奇、不许敲诈——自然资源属于国家,不属于任何个人。树林、水产、盐,这些都是属于国家的资源,这些天然的东西不许任何人垄断,是全国人民一起共有的。这些制度不完全是今日社会主义或社会福利,但至少就当时的环境而言,其用意在求取某种程度的公平。 王莽是书呆子,他认为任何事情只要名字改了,实质也就跟着更改了。他把钱币、官制都改换,甚至连邻近的匈奴、日本的国王都叫他们改称号。他说天下所有的田地都是王田,就把田地改名为王田,就有不许私人垄断的意思。 胡适因此说王莽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者。他也相信自己的确有上天的恩赐,有特别的责任,也有特别的权力:责任就是改革天下,权力就是做皇帝。当时改革也有特别的契机:汉朝时没有人觉得某个王朝应该永远存在,当政者腐败,就应该有新的王朝起来。 他秉持着这样的信仰;而他的书读得很多,认为社会应有一定的公理和正义,同时必须要在自己的手里完成。但他的失败则来自他以为发个命令出去,事情就做到了,名字改一改,就以为实质也改了——这就是读书人的通病。最好笑的是,绿林军打到长安的时候,他还说自己有天命保护着,不必在乎,自己做了北斗的模型,他坐在斗柄,以为有北斗七星保护着他,就高枕无忧了。 改革者不能局限在理论里头。商鞅太实际,王莽则太理论。 王安石 一意孤行,过于自信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嘉祐三年上万言书,主张变法,但未获采纳。至神宗即位才获重用,推行新政。然因改革太急,用人失当,遭致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 王安石这个人值得讨论。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改革者,但范仲淹才是宋朝第一个改革者。宋朝是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统一王朝,宋太祖终结了军阀专政的传统。他这个人不太相信别人,重文轻武,把军队国家化,这是他主要的功劳。 唐末,各地的节度使割据,导致后来唐朝分疆裂土。军阀独揽军权、民政权、财政权三项大权于一人,终于尾大不掉,以致国家分裂。宋太祖为了革除这种状况,全国的“路”——相当于现今行政单位“省”——就没有设置地方行政首长。地方权力一条鞭直达朝廷,没有人总其成。这样的好处是不会有军阀割据的情况,坏处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单独成事。这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宋朝的问题是做什么官不做什么事,不做什么官做什么事。这在宋朝叫差遣,官是官,差就是差遣。 宋太祖为了矫正晚唐以来的弊病,弄得宋代官制混乱,所以范仲淹想改革。另一方面,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已经很发达,中东商人贸易贯通东西,中国颇得利益。但是宋朝的皇帝还只是从国家专卖盐、酒、铜的利润专挖利权,所得有限,主要的收入还是土地税,此外即是国营企业。所以虽然宋代经济很发达,但国家却常常闹穷。唐朝时中国还产马,到宋朝时,北边一块地被辽国拿走了,中国不产马了。兵不强、钱不够、管理又一塌糊涂。范仲淹的改革,是想要解救老百姓的痛苦,但他没做完。直到王安石得到宋神宗大力支持,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 王安石的改革是从经济下手,他当年就有一个经建会,叫作“制置三司条例司”,专门管财政预算收支的三个衙门。制置三司条例司是由宰相亲自掌管,或者是由副宰相兼任,用经济切入改革。改革田亩制度,举办农民贷款(跟今天的农会信用部一样),称为“青苗钱”;委托养马,平常让百姓养,等到打仗时再拿出来,这也是读书人的毛病,他不知道马会变老的。 王安石真的想为老百姓做事情,但这些改革引发了政治斗争,绵延了三个皇帝,北宋斗完了不够,到南宋继续斗。改革者和保守者之间,在整个宋朝不断发生矛盾冲突。最后王安石被贬,做了个闲差。 王安石的改革失败了,譬如农贷,他以为是对农民好的。但官府要看成绩,天天在考核,结果农民就算不要借钱,还是照样被迫贷款。贷出去多表示成绩好,结果非贷不可,还要付利息,反而变成农民的负担;送马给百姓养,官府常常看有没有养好,结果也变成负担。百姓付了钱可以不当兵,结果变成本来就不用当兵的人也要付钱。这些制度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执行欠当,这是官僚制度中求功劳的人执行心切的缘故。 平心而论,王安石这个人不太讲卫生,虱子在胡子上爬,他也不管。王安石个性很傲,特别别扭,说东他偏说西,说西他偏说东,又自信得过了头,甚至认为天命没有什么可怕的,人言也没有什么可听的,祖宗更没有什么值得效仿的。天命、祖宗、舆论都可以不管,只有他对。他一打定主意,连菩萨也劝他不动,当时人皆称“拗相公”。 王安石脾气倔,也不容易交朋友,所以满地政敌。连本来是朋友的苏东坡,后来都变成政敌。一直到他下台,苏东坡才又成为他的朋友。这种人做事情就是没有朋友,没有人规劝,后果就是没办法可以找到真正有用的部下,肯替国家、替他做事情。他是太强的领袖。领袖太强,手下一定不太强,这是通例,最好是自己很强,但不要觉得自己很强,谦虚一点,承认别人的长处。所以王安石的手下不是笨蛋就是马屁精,再不然就是利用他的人。他身边这三种人都有,当然事情办不好了。 回头说到范仲淹身上。范仲淹想要办一个学校,训练将来改革的干部,王安石没想到这一点,王安石根本没注意当年范仲淹曾有过这样的想法,这就是王安石自信过分的毛病。王安石是儒家,所以他相信孔子讲的当年尧舜的时代,有一个三代之治圣王的时代,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他要把老百姓带回之前的好日子。他自己是很有学问的,也有使命感。但他的性格使他的改革坏掉了。他失败以后,旧党改了回去,到了哲宗、徽宗时候,他的老部下又把新政改了回来,但是还没改完,北宋就亡了。 继之的南宋一朝,不断有儒生想要改革,但改革的成果始终未脱离北宋的沉痾,庞大的官僚力量同样不断抵制改革。余英时在2003年写了一本书《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发现南宋的理学其实是学者想做到“内圣外王”,王安石即是致力于“外王”的功夫。 什么叫作内圣外王呢?南宋儒生的理想,是自身向内要求圣贤的功夫,外面要以王道行天下。找个好的皇帝,用皇帝的力量(皇帝可以是虚君),他自己可以是真正做事情的人,让世界变成一个太平的理想世界。做到这个地步,一定要自己先向内修身,向圣贤方面学做人。这就叫内圣外王。理学家就是希望能碰到像王安石一样的机会,有皇帝的信赖,但他自己必定要做一个圣贤的人。 看了王安石的错误,他们自己心里就会提醒自己,先把自己做好再说,所以南宋理学强调要先求内圣,再求外王。南宋理学的功夫,不是纯粹做好个人而已,他们都充满使命感。他们的抱负就是要将世人带进太平盛世:王安石没做好,我们要做好;王安石的办法错了,我们要找更好的办法,更好的计划。这一个理想一直留在中国士大夫心里。中国的读书人一直保有这个使命感,从汉朝开始,宋朝加强一点,一直到现在都如此。宋朝是很重要的关键阶段。 张居正 兼具远见实务,推动行政革新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明江陵人。穆宗隆庆元年,与高拱并为宰辅;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共逐高拱。当国十年,推行改革。执行考成法,提高行政效率;清丈土地,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裁汰冗员,减少支出;改变赋税制度,改善财政;起用戚继光等整顿边防;用潘季驯治黄淮二河。卒于万历十年,死后被弹劾。 16世纪时,张居正很得万历的信任。中国的封建主义专制到了明朝,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太祖朱元璋时已不再设置宰相职务,但张居正因为得到李太后的信任,出任首辅十年,拥有宰相般的实权,使他得以顺利整饬纲纪,推行改革,将已见衰败的明朝,恢复到国富民安、海内称治的景况。万历皇帝十岁即位当皇帝,年轻时政绩做得不错,其实是因为张居正在幕后替他做了皇帝。 当时明朝很乱,明朝皇帝好的少,坏的多,整个明朝的政治其实都不好。朱元璋手下当年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将,被他杀了四万。朱元璋用读书人做事情,叫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不好就挨廷杖,也有当场被打死的。朱元璋的时代朝臣上朝,晚上回家,一家人都要庆幸又渡过了一个难关。明朝的官员是没有尊严的。所以,明朝的官大半都不行,顶多做到奉公守法,有所作为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张居正是难得有所作为的人。当时太监专政,替皇上管事。法律不行,政令已无法下达。张居正的改革,只是想按《大明律》做事情,该做的就做,皇帝下的诏书,政府下的命令就都能彻底执行,让政府的效率提高。他曾引用于谦的一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大意是说:我是山里的石灰岩,被人家切下来到火里去炼,粉身碎骨,烧成一堆白灰,留下的是清白。这就是张居正的志愿。 他是湖北人,先师沈刚伯先生也是湖北人。我在台湾做事情的时候很受委屈,特务、党部和有些同事找我麻烦。沈先生以张居正勉励我,张居正曾发愿:人们走过水坑时,愿是那水坑上铺上的草席,让人家踩过去,宁愿自己受污而让人家保持干净;骑马的人两脚上都会沾上污泥,我愿做骑马的人膝盖上两块遮脏泥的东西,宁愿自己受污而让人家保持干净。沈先生告诉我:要做事情,就要任劳任怨。张居正就是抱持这种想法,立志做这样情操的人。 张居正的改革在他当政的时候确实是成功了,可是他为改革不惜肃清朝臣巨贾,以致死了之后还差点被开棺斫尸,家产全部没收。他成功在哪里呢?他制定了一套制度,改革了行政效率;改革田亩的税收,使税收公平;让一般老百姓不会被大户侵占权利。大户是当地收税的人,当时明朝有包税的恶习,大户负责收税的同时,把自己的税赋转嫁到一般老百姓的身上。 在行政方面,张居正定了办法:一个命令,分成三份,一份是下命令的人,一份是收到的人,一份是监察的人,如果没有按照时间回报,就表示失败,监察人员会去查验执行的时间对不对,执行的条款对不对,执行的情况成果对不对,加以考核。这个办法延续到对日抗战的时期,还有行政三联单。从16世纪用到20世纪,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名称,设计原理是一样的:一个命令出去,一定有人追踪考核。这是张居正的远见与切合实务的改革。 康有为 经世致用的思想家与活动家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1888年第一次上书朝廷,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十年期间先后七次上书,并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鼓吹变法。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联合上京会试的一千三百名举子上书建议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是为维新变法的先声。 清朝末年,国家领土一天天被侵夺,赔款一天天付出去。政治日坏,本来建海军的钱拿去建颐和园,捐官的人拼命捞老本。眼看国家快要亡了,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想要辅助光绪皇帝变法。当时他们决意模仿德国与日本。因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刚刚开始,成败还在未定之天,而德国的改革也很成功,所以他们希望以德国和日本的改革做榜样。 一百多天下来,这些年轻的改革者天天下命令,下了无数的命令,单单从命令来看,中国已经维新了。但旧的官僚根本不听他们的话,所以到了最后,慈禧太后反扑而有“戊戌政变”。这些包括康有为在内的改革者,所作所为和王莽一样,也是托古改制。他说孔夫子本身就是大改革者,孔夫子生前就想改革鲁国的,变法也不过就是孔夫子想做的事。他的做法也与王莽、王安石一样,将古代的经典做新的解释。康有为在广州讲学,也是在传播这一套托古改制的理论。实质上,他以外国的例子作为改革真正的蓝本,但他一定要套上中国的传统,借托古来说服大家。 康有为也不能说离儒家很远,汉朝儒家有一批今文学派的学者,确实是想要依据理想制度来改革朝政。所以康有为是想让今文学派的思想在清朝复活。他在讲学的时候,有一批人跟着他一起做,所以他在上书时候,共有几千人签名的——时代的需要,中国不改不行的。戊戌被害的六君子中,最可佩的是谭嗣同,他讲人权,既是儒家的仁,也是佛家的“慈悲”。谭嗣同一念慈悲,要救苍生于水火之中。为了改革变法,谭嗣同愿意掉脑袋来完成。慈禧太后派人去抓的时候,大家都要逃,但是他不逃,他大开正门,坐得端端正正等你来抓,这是一个有使命感有抱负的人。 梁启超 笔端常带感情的改革宣传家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十七岁中举,是康有为的学生,也是戊戌变法主要成员之一。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财政总长等职。他早年在《时务报》《新民丛报》所发表的政论散文被称为“新民体”,感情奔放,启蒙了整整一代人。晚年在清华讲学,为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 梁启超梁任公在戊戌变法里面不是第一主角,第一主角是康有为。梁任公则是康有为最有才气的学生。戊戌变法虽然失败,改革的种子已在中国萌生。梁启超二十一岁时,曾填词抒发胸中感慨,发愿替苍生受苦,老百姓所受的苦由他一人受好了:他就是这么一个胸怀济世的人。 民国建立以后,他有志于政治,他不想保皇,也不想复辟,他想要建立民主制度。在当时北洋政府所在的国会里面,他想要有一个政党,但是也失败了。不过这个人确有感人的力量,他的朋友里面,文的有当时第一等的知识分子,武的有当时最好的战略家蒋百里。他后来要去旅行的时候,蒋百里丢下自己的职务跟他跑,也有人贴了家财替他办政党,这就是梁启超感人的力量,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除了做过两任总长以外,在民国的政治上他没有真正占到一个位置,他说的千金剑、万言策,讲起来都是想要用政治来救国救民的,但他一辈子都没做到。可是对中国的启蒙而言,没有梁启超就没有启蒙:他鼓吹民族的觉醒,他也宣扬民主,他的文章有感情、有思想。我的老师夏德仪先生曾回忆道,他当时住在苏北的乡下,交通并不方便,但每天有一艘船一个航班,带来梁任公的《时事新报》,夏先生等人每天都在码头上等。从上海发行的话,四川一样有人在等。 梁启超其实并不做第一手的研究,他也不通外文,人家念给他听,他写下来。他的著作涉及面之宽,从法律、政治到经济,到诗歌,到戏曲,无一不通,所以政治上虽没有如他愿,思想上却成功地推动了中国的启蒙。日据时代,他到台湾来访问,林家接待他,也是不管哪个地方的旧士绅,大家都来听他讲几句话、讨论问题,所以他的启蒙也影响到日据时期的台湾。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功与他在政治上的失败对比,成功显得更深刻了。 梁启超他走了,留下有用的人做别的事情。假如梁启超早些年死了,那没有梁启超,我们中国的近代又不一样的。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功劳之大,没人可以比。这些改革者,对老百姓、对世界都有许下的愿心。我拿戊戌变法的人物来做结尾,就是要说明,中国士大夫的传统就是一直想要改,一直想把理想带到世界来,但每个人所做的事情因为时代的限制,因为背景的限制,或是因为改革者自身性格的限制等,一路过来的几位改革人物几乎都是失败的。但是没有这些失败的人物,没有这些人留下来的痕迹,历史就显得过于苍白了。 小结 改革者多半下场不好,这是有缘故的。因为,对一个组织或系统而言,任何变动都会牵动全体,整个组织系统如此庞大,仅靠一小部分的变动来加以改革,是很困难的。 另外,每个朝代的开创者是系统的设计者,等于是重新开始,负担比较少。而且,往往鉴于前朝的困难与缺失,便进行一番全面的翻修。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唐朝末年到五代,因为军阀割据,国家分裂,所以宋朝就一百八十度转过来,将文官地位提高,武人地位压低。像这样全然的更动,往往是会成功的,因为不是只修补少部分,而是一概全换。 这与改革者不同,改革往往是在朝代已经运作了一段时间,产生了问题,才有更动之议。这一篇里头唯一的例外是王莽,他是自己想出一套全新的东西来,其余则都是因为产生了大大小小的问题,必须做修改。修改一个小螺丝钉,一定会发生磨合的问题,改革成功的几率往往非常有限。同时,在任何一个大系统中,会有一些既得利益者来反对。到最后,改革者一定变成少数面对多数,因为他的同僚和与他同时代的人,甚至不在政府里面的百姓,都会对他产生强烈反感。王安石就是如此。他失败的原因还应包括在某些本来没问题的地方,却因此牵涉别人,惊动了朝野。他的动机可以很好,可是一竿子惹翻了整船的人,大家都想把他丢下水。这,就是改革者失败的悲剧。 我有我的精彩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