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牡丹
  • 积分:12609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7/8/20 20:57:19
  • 楼主(阅:9441902/回:0)高亚麟是这样成名的


    文:张秋颖







    作为演员,高亚麟知名度最高的角色就是《家有儿女》里的爸爸。
    这部家庭情景喜剧陪伴了很多90后、00后的餐桌时光和暑假,尤其是2005年至2009年,打开电视机,拿遥控器随便换换台,都是他。
    那时候开始,很多人都知道了“夏东海”,知道了“刘星、小雨、小雪的爸爸”,那是高亚麟的第一个人生巅峰。


    自《家有儿女》之后,高亚麟近十年来一直没再有更火爆的作品,直到今年《人民的名义》爆火,才迎来第二个小巅峰,在《人民的名义》中,高亚麟一改人们印象中温和开明的“爸爸”形象,饰演了贪污7个亿的国企老总刘新建,因为对眼神和表情拿捏到位,许多人对高亚麟的演技大为赞叹,还被网友做成各种表情包。


    很多人不了解,其实高亚麟在演《家有儿女》之前,一直都是“坏人”专业户,比如《乱世英雄吕不韦》中的嫪毐,《大脚马皇后》中的孙芝山,《十八罗汉》中的汪如泉,《郑成功》中的郑泰,甚至还在《三国演义》中也演过坏人,高亚麟和姜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的李大嘴),演吕布的两个叛将,把吕布绑了献给曹操…
    《人民的名义》也让他的天津嘉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现在公众视野。这个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6日。而这次,他的身份,除了演员,还是投资人,并首次担纲了制片人、发行人、出品人。


    据说,他投资《人民的名义》,是因为仗义。


    2015年,高亚麟从南京演出完话剧后,在回京的高铁上偶遇了李路,两人就坐在一起互聊了近况,听李路谈到正在筹备的新戏正是由自己仰慕已久的著名编剧周梅森老师亲手执笔,十年磨一剑精心打造的反腐力作《人民的名义》。主旋律的电视剧历来不被市场看好,但高亚麟却当即拍了板,表示资金缺多少,自己就出多少。


    他笃定这件事值得做,“这个风险非常大,几乎回收成本的可能都没有,就不要说盈利了。而我们公司当时刚成立,我跟李路导演有共同的心愿,是想做一个像《大宅门》,或者是《北平无战事》这样的一个好剧。就觉得剧本这么好,我们认认真真打造一个盈利不是目的,就是只是想做一个好作品,想得名。”


    虽然,高亚麟决定了“不以盈利为目的”,命运却偏偏送他一笔大礼。


    高亚麟的公司在《人民的名义》中投资占比达40%,使得他成为该剧占投资比例最多的投资人。毫无疑问,高亚麟成了这部剧最大的赢家。


    《人民的名义》其实已经是李路和高亚麟的第三次合作,李路在谈到高亚麟时表示:作为一名身兼编剧、导演、演员的多面手,高亚麟低调谦虚,对待工作认真敬业,如今转型成为出品人,也是在意料之中,因为高亚麟身上完全具备一名出品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但在进入演艺圈这条路上,高亚麟其实经历了不少曲折。




    1972年,高亚麟出生在山东淄博的一个充满文艺氛围的家庭,父亲是是文工团的导演,母亲是是文工团的舞蹈编导。参军之前,高亚麟从没觉得父母对他产生什么影响,打小就经常出入文工团,平时喜欢弹吉他、唱歌、跳霹雳舞的他从没觉得这些有什么稀奇。


    直到1990年3月,高中毕业的高亚麟原本打算报考体育院校,但在父亲建议下,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编导系,但没有考上,于是,高亚麟选择了入伍参军。如今看来,命运似乎让高亚麟绕了好多圈,最终还是走上父亲建议的这条路。


    进入军队后,高亚麟才意识到自己平时玩的那些也算是“特长”。“因为会弹吉他,我在新兵连特别吃香,因为好多班长都想学吉他,包括炊事班长。”在一次采访中,高亚麟回忆道,“总能吃个鸡蛋啥的。”


    也正因为这些文艺特长,刚进新兵连不久的高亚麟从电子对抗营调到了军业余文艺宣传队。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经常给战友们唱歌、表演,高亚麟的第一年军队生活还算快活。


    1. 从文艺宣传队到军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第二年,在军队里已然成为小“明星”的高亚麟,得到部队领导的支持,打算考取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的表演专业。


    文化课考试毫无压力,高亚麟顺利通过。第二场专业表演考试中,高亚麟拿着爸爸给他提前准备好的即兴表演和命题表演的题,信心满满的到了考试现场。


    正好撞见了跟高亚麟一起考试的洪剑涛,从小演戏的洪剑涛当时已经有表演基础。看到考试时从容淡定、演技专业的洪剑涛,高亚麟一下傻眼了,顿时信心全无,觉得自己在基层部队表演都像闹着玩的:“在我看来他根本不用考试,可以直接当老师了。另外,当时还有其他专业话剧团的演员来考,我真是情不自禁地感慨——这才是演戏啊,我这简直就是胡闹。”


    所幸,现场的评委老师当时对他进行了鼓励,让他只管放松演,说他们更喜欢“一张白纸”型的。高亚麟心里这才稍微踏实了一些,硬着头皮上了。


    最终,解放军艺术学院是考上了。但刚入学的前半年,高亚麟过得并不轻松。一开始对表演没有开窍,高亚麟连作业都做不了,只能求助洪剑涛。


    时间久了,就开始逃表演课,甚至打起退堂鼓:“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曾想过别给人拖后腿了,回军里得了。”


    从没想过要留在北京工作的高亚麟,当时想法只有一个,甭管是服役期满还是军艺毕业,完事就回家,回淄博,根本没想在外面待。


    偏偏就在这时候,转折又出现了。


    2.从军艺到空政话剧团:“哪都不如家好”


    1993年,空政话剧团拍演话剧《兵圣孙武》,就到军艺去挑选年轻的演员到剧组客串,当时高亚麟在期末考试的小品课上表演的大猩猩令人印象深刻,因此被空政选中,并借调到剧组。


    排完《兵圣孙武》之后,空政话剧团问他,“是否愿意调到团里来?”空政话剧团,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话剧团,其许多话剧的演出和电影的放映,都受到过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当时,高亚麟还没从军艺毕业,在今天看来就相当于接到空政的offer,这无疑是令很多同学羡慕的。


    但高亚麟却并没有当成殊荣,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回家,“因为我是特别恋家的人,觉得哪都不如家好。”


    而当时即使决定留下,也是因为好友洪剑涛留在了空政话剧团。高亚麟还特地征求了父亲的意见,父亲给他的答复是:“挺好,留在那儿吧。”高亚麟就问:“留的意思是?我以后在北京啊?”父亲说:“你先工作几年看看,有发展就继续好好干,没发展再回来。”就想:也行,还是能再回去的嘛。


    生活常常任性,当你越强烈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偏偏不给你,而等你不想要的时候,它就开始慢慢走近你。


    3.从顶着空政的光环到跑龙套:“我为谁活着呢?”


    进入话剧团之后,高亚麟看到了许多演艺界的前辈,包括李雪健、温玉娟、肖雄、白志迪——今年,白志迪还在《人民的名义》中饰演了陈岩石这个重要角色。


    平时在电视剧里的人物突然跟自己成为同事,高亚麟既激动又兴奋,常常给家里打电话时就说,你猜我今天又看见谁谁谁了?据说,毛孩刚进团时就有个经典故事,到食堂吃饭,一进去竟然给吓出来了,看见满屋子都是大明星,饭都不敢吃了。


    这样的兴奋在做新人时,持续了一段时间,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困惑和迷茫。在满是明星的话剧团里,看着别人耀眼风光、名利双收,而自己却每天跑龙套、打杂,这样的环境下呆久了,明显的落差最容易使人找不到方向。


    进团两年多的时候,家里传来姨妈去世的消息,让高亚麟心情更是雪上加霜,因为姨妈从小疼爱高亚麟,他也一直把姨妈当做另一个亲妈一样对待,本想着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来,好好孝敬姨妈。父亲的电话打进团里,跟团长商量请假的事。但商量完的结果是考虑到排练任务重,怕影响到高亚麟的情绪,就没告诉他。等正式演出结束了,团里才通知他回家一趟,那已经是姨妈去世半年以后了。


    这件事情不仅让高亚麟很生气,而且让他觉得自己在北京的闯荡毫无意义,“忠和孝我宁愿选择一项,我这一辈子不能没有一个说法,我为谁活着呢?当时特别迷茫。第一次开始思考——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我不想这样过。”


    退堂鼓又悄悄打响,这次想归家的欲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但随后,父亲和团长都找他谈了话,“你想好了,人生都是这样的,亲人的故去是自然规律,以后也难免经历,你不能这样轻易地被打倒,学了这行不干是不是有点可惜?”


    左右思索之后,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到三十岁如果还没混出名堂,就回家。


    再难熬的迷茫期,没有方向的时候,高亚麟就开始选择用看书打发无聊的时间。看看看着,就看上瘾了,“什么书都看。寂寞嘛,出去玩太贵,玩不起。他们老爱来跟我借书,我就在书架上写上‘擅动我书者死’,后面还写了三个惊叹号!”


    在空政话剧团的日子,对高亚麟的演艺生涯带来不小的影响,也培养了踏实的性格。“我们团没有‘穷人乍富’型那种人,也许你感觉这个人好像突然火了,一夜成名,但其实大家都走了很长很长的路,都有很多作品。而且,我们是军人,说起军人,跟一般明星不同,是有责任感的,是受过部队集体荣誉感教育的,知道不能自私自利,不能只顾个人得失,不会在剧组闹事摆谱,咱没那个习惯。”


    回顾从入伍参军一年,军艺学习三年,空政话剧团工作四年(如果包括毕业之前那一年是五年),表面看来,高亚麟一路伴随着幸运,但其实也能看到这跟他性格里的踏实、肯下功夫不无关系,虽然伴随着打退堂鼓的想法,但在任何阶段,他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而在幸运降临时,才因为表现出色而被发现。这大概也是平时所说的“越努力、越幸运”吧。


    4.从跑龙套到成为导演:“对演技突然开窍了”


    千里马跑着跑着能遇到伯乐,龙套跑着跑着也遇到了伯乐。


    1998年,解放军艺术学院导演专业的带班班主任是戏剧系的主任卢学公,他受空政话剧团的总政委之托在退休前为部队培养一批年轻导演。


    招生简章的要求比较苛刻:从全军招收8名学员,脱产学习两年,专业院校表演专业毕业,在专业团体工作5年以上,30岁以下的未婚军官。


    那时候,连表演还没整明白的高亚麟对导演专业丝毫不感兴趣,他只想安安静静做好眼前的工作,无论是一个配角还是群演。


    但卢学公却看中了他的踏实、爱看书,对他印象深刻,而且招生简章的条件也全都符合。于是,卢学公鼓动小伙子赶紧报名去参加考试。


    而高亚麟却在看到招生简章时吓到了,上面明确说明一共8个名额,每个军区推荐1-2个人。接着就把这事抛到脑后了。


    结果,考试当天,卢老师发现高亚麟没有报名,一个电话打进空政话剧团,问他为何没有报名,高亚麟说自己觉得太难,肯定考不上。卢老师气的火冒三丈:“你不考怎么知道考不上!给你们团长打电话,补报,中午12点前把材料报上。”


    团长听说下午就考试的事情,就说了一句:“什么?!你这什么路数?赶紧赶紧!”随后是团长亲自找上级汇报审批,让团政治部从速办手续,有惊无险,高亚麟总算是进了考场。


    最终,卢老师还是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只选了6个,其中就有高亚麟,同时也是1998年整个空军系统唯一就读导演班的人。


    后来,高亚麟也问了卢老师,为什么选中自己,陆老师的回答是:独立思考能力很强,不人云亦云,适合做导演。


    进入导演专业之后,从前对表演似懂非懂的高亚麟似乎一下子开窍了,从前不懂的东西一下子都懂了,导演专业反而打开了高亚麟的演员之路。


    2000年初,高亚麟还有半年才毕业,被电视剧《乱世英雄吕不韦》的导演周晓文看中,饰演了剧中的嫪毐,男女主角分别是张铁林和宁静,那时候他们已经是演艺圈的红人,而高亚麟是从17个候选演员中筛选出来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嫪毐一角的饰演得到一致好评,高亚麟的演技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也成为高亚麟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家有儿女》的导演和制片人正是看了《乱世英雄吕不韦》才选定高亚麟演了“夏东海”。


    四部《家有儿女》之后,近十年来,高亚麟也一直没闲着。演员、导演、投资人各种角色都能找到他的身影。


    今年7月底,高亚麟参加了一个为你读诗节目的音频录制,节目中他挑选的是诗人西川的散文诗《俗气及其他》。


    诗中写道:“俗气,就是有点人间气,就是不超前,就是落后时代30秒,但也不能落后太多。说到俗气——生活俗气一点就舒服一点,舒服一点就感觉世界美好一点;我每天醒来可不是为了看到一个糟糕的世界。如果你认为我已放弃了理想,这是你的看法。 你也许会说我这是在凑合,说就说吧。”


    不争不抢,追求踏实,只求心安,有点俗气,有点接地气,这首诗似乎正是高亚麟本人的真实写照,在微博中,他写道:俗气,就是有点烟火气,我贪恋的就是这点烟火气。


    热爱生活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