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9313953/回:0)张小龙4小时演讲精选:万物之中,希望至美【下】沟通就是把人设强加给别人的过程 下面一个点,是我没有说过的。 微信最技术的东西,我们没有聊过。微信是一个社交工具。大家会对社交,都有自己的理解。 社交的起源是什么?这也没有标准答案。我的想象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一个个体是没有社交的,后来群体产生了社交。人在一个群体,最大的愿望是不要被排斥。那么,他应该说什么?必须要说一些有价值,甚至有点夸张的内容。比如,有的人会发一些夸张的旅游照片。 以前我在知乎里面,琢磨过一个问题,沟通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我找出了一个答案,就是把人设强加给别人的过程。其实,你认为的人设,和别人理解的你的人设,是不同的。这方便于我理解社交的想象。 如果这样去引导,其实发朋友圈,就是在把自己的人设发送到别人那里。其实,你在推广你的人设,你会精心挑选后发布。 很多人还会问一个问题,朋友圈为什么只能发照片,不能发文字。因为你要推广人设,图片更利于去传播,而文字的难度很大。当我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不会在社交平台上发消息。 这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你发很多次旅游的内容,人们会觉得一年大部分时间在旅游。但是这些内容,并不能反映你的真实情况,有的时候会过头。 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其实是别人最好的状态。但是,我们并没有一个工具,记录每个人最真实的状态。 所以,我们发布了时刻视频,后来我们改成了时刻动态。 微信里面,有很多扫一扫这样的很好的名字。但是形容时刻视频的时候,想了很多。 关于朋友圈,我可以多描绘一下。很多人可能看到,大家都在逃离朋友圈。其实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这是一个小圈子的情况。 朋友圈发布有6、7年了。每天进入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到现在是7.5亿人,每天是100亿次。 有的人会通过点赞评论,来完成社交。即使你不发朋友圈,但是你会去看。所以,每天会有这么多人去看朋友圈。 即使环境变化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的看朋友圈,在座的产品经理可以思考一下。 其实,社交需求没有大的变化。线下是什么样的,线上就会有同样的状况。朋友圈本质是开创了一种新的社交场景,不只是时间流。它是一个广场,这样的话你每天会从广场走过,会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在广场不同的地方。你可以去参与,或者不参与。当你走完广场,看到他在做什么,也跟他们打了招呼。 在朋友圈里,只能看到共同好友。两两之间的三个人的关系的互动,并不是一对一。大家逃离,是因为个人的行为是公开的。你在广场大喊一声,大家都能听到,慢慢会给你带来压力。 我们也在想,当朋友圈的社交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这就需要更放松的场景。一个人自己说话的时候,是没有压力的,但是这样不会得到回馈。因为这个原因,有人把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 为什么这样设置? 作为产品设置里面的开关,用的人很少,但这个开关是用的最多的,有1亿人使用了三天可见这个开关。对于产品来说,这也是合理的。打个比方,如果重新做朋友圈,既可以设为私密,也可以放到相册里。这本来是两个功能,但当初放在了一起。这样说,其实朋友圈和相册是两个概念,只是不小心混在了一起。 未来几年,朋友圈还是最高效的社交平台。但是,很多人可能还是需要更轻松的方式。 引申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时刻动态。这并不意味着,微信要大力做视频。因为视频是一种技术,而微信是社交。其实,微信聊天里、朋友圈里的视频一直都很大。 这样,是为了弥补朋友圈的弊端。即便没有视频,我们也会想到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接着回到朋友圈这里。我觉得Twitter是一个很伟大的产品,影响了后来很多产品的形态,比如微博。我记得在微博的时候,腾讯也做过微博。写微博的时候,会有一个提示,你在做什么,你在想什么。 在移动端,就会有摇一摇,因为你摇不懂电脑。我之前说过,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当年坐在电脑前,电脑就是你的环境。当你拿到手机,你记录的是真实的情况。你正在做的,而不是想象的。 微信的视频,是希望记录下用户与真实环境的互动。在PC时代,这是做不到的。记录真实世界,这是一个理想,但这不现实。我们的手机里,其实并没有有那么多视频。 记录和拍摄,其实并不是需求。当你去社交的时候,拍摄视频才变得有意义。微信是有这样的能力的,但微信不会去记录视频,也不会做一个视频相册。 我们要做的是,让一个人真正去记录真正在经历的事情,而且他的好友能看到,但这与朋友圈又不同。现在是1.0,但是我们有耐心,去培养用户的习惯。 前几天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视频保留一天就消失了。他理解错了,这不是记录,是朋友圈的反面。时刻动态,是真实情况的反映。所以,发布视频的地方,显示的是“就这样”这样的字眼。 我不可能跟每个用户这样说。但我们希望,用户可以在自由的情况下,有足够的动力下,去做这件事情。在座的很多人,也没有动力。但我们完全可以让大家有动力,比如发红包。 后续我们持续的升级。时刻动态是朋友圈的反面,而朋友圈已经是一种传统的社交。 这是需要耐心,去慢慢推进的。我们为什么有耐心,因为我们确实觉得,虽然现在用户没有那么多的需求,但是未来视频交流会代替图片,因为它包含的信息更多。 我前几天,给一个朋友点赞了时刻视频。对方发了朋友圈。我想说的是,我是因为内容的真实去点赞,而不是那些被美化的内容。 其实,视频也可以让朋友之外的人看到,这是另一个产品要做的,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社交推荐,是做大众阅读产品的尝试 下一个主题,想讲一下对于阅读的思考。 微信做一件事情,总会被别人解读为想与谁PK。做视频,也不是因为别人的竞争。做公众号,就是为了用户可以看到更多优质的内容。 做一个大众的阅读产品,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的本性,是不愿意学习的。当时,我们在邮箱里做阅读,自己用的很好,但是还是很小众的人用它。 微信一开始,就可以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我说的二八定律,就是符合这样的规律的,一部分人挑选内容,大部分人去看。说回来,朋友圈还是推广人设的地方,而不是阅读的地方。即便分享,也是符合自己人设的文章。 这几年,来自朋友圈的分享越来越少。当朋友越来越多的时候,朋友发的图片的优先级是高于文章的。而且阅读文章,需要一个固定的时间。就像我们的订阅号这样的盒子,它有红点但大部分时间是无用的。所以对于阅读来说,是需要一个固定的时间的。 在朋友圈之外,我们需要开辟一个阅读的地方,这就是看一看。 目前看一看里有两个板块,好看和推荐。这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社交,一个是机器推荐。机器推荐其实遇到了瓶颈,那么只能尝试社交推荐这条路。 这是一条什么路?这几年,我读的书,大部分都是朋友推荐的,因为朋友背书了。同样,因为我相信朋友,所以看了他们推荐的电影。所以,我对推荐的认知是,越来越成为帮助决策的因素。社交推荐有意思的地方是,是可以内部不断循环的系统。比如,机器推荐如果走偏了,会一直走这个方向,这时候很难回来。而社交关系可以帮助纠偏,是一个更平衡的系统。 当我想到,要做一个大众化的阅读产品的时候。我就想到了社交推荐。这不只是阅读,而是社交的延续,人们会因为社交去阅读。人们会关心社交体系里的内容。 目前的进展,也符合我们的预期,但我们还是很保守,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卷入用户的过程。 这里也有很多障碍,需要我们去跨越。比如,为了强化人设,用户推荐相同的内容。但这一点,我们也不是特别担心。因为人的社交关系是复杂的,用户会看到不同圈层、不同位置的朋友圈的内容。因为是好友、熟悉的人看的内容,我们会看兴趣之外的内容,也许会打开一些兴趣窗口。 朋友圈是因为个人为主体去转发的,而看一看里是围绕文章的。 好看目前是第一代版本,虽然有一点粗糙,但我们会不断的迭代和优化。 不要标签化信息流,AI也是为产品服务的 下一个点,是关于信息流的。 上一次说完信息流后,产生了很多的误会。 我不喜欢业界,把很多东西都贴上标签。比如往下滑内容,就是信息流。我不喜欢这样的标签化认知,这样说的话,朋友圈也是信息流。 我不想用标签去定义。做视频,是为了用户去展示自我。如果不是视频,我们也会寻找其他载体。 我说一下AI。 微信里面有一个AI配乐,很多人认为是和用户本人拍的内容很吻合。其实,除了真实的匹配外,更多的是意象层面的。 我们并不会跟风去做AI,而是要落地到实际的场景的。其实我们内部还在做另一个AI功能,我还是不说了。 我们认为,好的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技术应该默默躲在背后。当AI被用到产品里面的时候,就应该思考它为我们带来了什么。通过学习,AI医生可能会代替人类医生。但是AI医生可能会下错指令,开出错误的处方。 传统的工具,是人来驾驭的。苹果是怎么定义工具的?乔布斯解释电脑这种工具,这类似于自行车,是人的能力的拓展。AI也是一种工具。像AI医生可以推荐你吃什么药,怎么做可以瘦身。这种工具,超出了传统范围,甚至开始驾驭人。对于一个可以驾驭人的工具,我们有很多的担忧。 我们的目标不是获得点击吗?我们为什么要思考产品之外的问题? 很多人说到用户,似乎很遥远、很陌生。其实,我们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 最后,我想对之前的一个段子进行澄清,是关于善良的。我不希望它变成段子被传播。任何一句话,其实都是有背景的。我当时对员工说,我们对用户应该是善良的,而不是套路用户。这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善良,而是对用户的一种态度。能进我们公司的员工,已经足够聪明了,他们缺少的不是聪明,而是一种态度。 微信未来的小变化 这里要提到几个点,是大家不知道的点,关于红包。 第一个小变化,春节期间,我们会在企业微信上上线一个功能,是一个红包皮。 第二个小变化,红包还是有提升的空间。红包现在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添加更多情感化的元素,比如可以添加表情。我们其实做了一个很好的功能,就是亲属卡。当我们在消费的时候,都感觉在尽一份孝心。 微信里的卡包是做的不好的。本来我们想承载很多卡的功能,但是做的不够好。目前我们还是想做更多的尝试。 企业微信,如果是企业内部的一个沟通工具,那它的范围是很少的。这里想说的是,企业微信正在尝试新的方向,人就是服务。比如,微信里面加了很多快递员,下次还是不知道联系谁;又比如微商,微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交易获得了社交关系的背书。这让企业微信联想到,可以把人当成一种资源、一种服务,提供出去。 找到更多用户,这是微信有10亿用户这个关口,需要去做的。去年我说过,微信要探索线下精彩生活。未来也会有更多类似的探索。 在下一阶段,微信更多的是去尝试,与微信有关联的服务。因为微信能够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 很多人会问,微信下一步要做什么?今天是围绕微信的出发点,来解释微信在做什么。这样也是更好的为了应对接下来的8年。这不是来自竞争对手,而是为了应对时代的变化,满足用户变化的需求。 我们还是围绕创造价值去做,所以再怎么做你不会走偏。微信做了做么多年,是有成就感的。很多人问,微信有什么不同?其实,微信团队成立这么长时间,从来没有设定KPI,像小程序没法设定KPI。我们做一件事,更多的是思考能带来什么价值。 做每一件事,都思考背后的意义,这是支撑团队走到今天很重要的事情。 微信的梦想是什么?虽然它是工具,但我们希望他是用户最好的朋友。从平台出发,我们希望它是一个创造价值的地方。面对未来,我们很少会觉得,威胁来自竞争对手,更多的可能在于我们自己。比如,我们有没有不断的突破。 以前都是将具体的业务,但今天我是作为产品经理,在和大家交流。我希望,我坚持的价值,可以提现到产品里,做产品的价值观。内部团队说我独裁,其实我也认可。因为只有这样的坚持,才能保证产品坚持该坚持的理念。 在这里感谢团队,以及最近离职的人,感谢大家一起努力,让微信走到了今天。 最后,我想到了电影里的一句话,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 侬好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