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82616778/回:0)无需“自律”也能高效工作的6个方法!【上】许多讲自我提升、成长的文章,总会重复着那些陈腔滥调,最后就说:道理大家都懂,做不到?那就是你不够自律。这种腔调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都属于“正确的废话”。 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除了感觉“啊,好厉害”,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套“Edison 锻炼法”。它是从需求入手,在帮助你解决日常需求的情况下,插入一些微调,逐渐的,帮助你适应并转移到新的工作方式上。 吃青蛙[Eat a frog]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手上在做别的事情,脑海里却时常闪过一些放不下的念头:可能是一个任务、一个问题,或者一些难以介怀的事情。 它们总在你不经意时闯入脑海,一直难以彻底消除。 比如:
这些萦绕在脑海中的烦人问题,就称为“青蛙”:它们未必是最重要的,未必是最紧急的,但却一直让你心神不宁。 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一个建议就是: 在每一天的工作里,优先去处理它们。这就叫做“吃青蛙”。如果说有一个最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那一定非这一条莫属。 我们总会习惯把困难的事情留到后面,直到 deadline再一鼓作气去赶工。 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契可尼效应”的作用,它会一直影响、干扰着我们,不断造成“注意残留”(attention residue),占用我们的认知资源。 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告诉大脑:我已经把它安顿好了,暂且告一段落,让我们专注在其他事情上吧。 你不一定非要解决它,甚至未必要给出一个结果,最关键的,是让大脑知道:我已经花时间精力去处理过它了,这个“任务”已经完成。 这样,就可以有效安抚你的大脑,释放出被占据的隐性认知。 具体而言,可以参考这套步骤: 01.在前一天晚上临睡前,列出第二天要做的事情。 这不仅有助于找出青蛙,也有益于睡眠。 2018年一篇发表在JEP General上的论文揭示:在临睡前列出第二天的待办事项,能帮助人更快地入睡,睡眠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 甚至,列出的事项越具体、详尽,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 原因非常简单:造成入睡压力的一个潜在原因,在于大脑知道“我们有未做完的事情”,这会持续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而列出待办事项,可以有效缓解这种焦虑,取消大脑的高水平激活状态。 02.第二天工作前,检视清单,找到一件最困扰你的事情,为它设定一个期限。 这个期限可以视实际情况而定。 可以是半小时、1小时,乃至2小时——看它是否重要,以及你有多忙碌。重点在于: 在这段时间里,心无旁骛,不要受其他事情影响,专注投入在“青蛙"上,并且把你的思考过程写下来。 比如:你的青蛙是“纪念日送什么”,那不妨在纸上写下:可能的选项,每一项的优缺点,排除掉哪些可能性,还可以去问什么人…… 哪怕毫无进展,光是把它写下来这个动作,就能有效地缓解你的焦虑。 03.一旦期限到了,立刻停止,不要再去想它。开始做其他工作。 大量研究表明:在明确的时间压力下,人会有效地减少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 举个例子: 心理学家SophieLeroy发表于2009年的研究表明:更高的时间压力,可以帮助人们更聚焦,从而对任务完成程度的评价会更高,降低任务的注意残留。 这是我一直在实践的做法。可以说,是门槛最低、又最立竿见影的技巧。 延迟(Delay) 最可怕的时间杀手是什么?聊天。 为什么我们经常觉得“什么都没做,但突然就下班了”?很多时候,原因就在于:我们被各种实时的、低效的聊天,不知不觉之间占据了大量时间。 原因非常简单。回想一下你的状态,是不是这样的: 工作,微信闪了,回复信息,等对方回复,注意力切换到工作,微信又闪了,继续回复,再切换到工作,周而复始…… 发现问题所在了吗?真正消耗你时间的,不是“回复"和“聊天",而是“切换"。 你以为你在工作,你的时间的确也很充实,但实际上,它们都花在了切换上——你的工作记忆,不断重复做着“清除-写入”的工作,不断地被迫调整到新的状态。真正用在工作、思考、执行的时间,极其有限。 高效最大的敌人,不是拖延,而是分心。 分心意味着什么? 你的大脑会被迫塞进一大堆碎片信息,你的状态会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你会永远告别“心流”,甚至,一旦你习惯了这种模式,你会再也难以做到“专注”—— 因为你再也“坐不住了”。 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想办法把“同步”的聊天,变成“异步”的信息处理。 当你开始工作时,关掉微信,静音掉手机,尽量屏蔽掉外界干扰。 不要急着去回复信息,而是专注在工作上,每1个小时,起来休息一次、活动一下,这时,集中处理之前的消息。随后,再开启一个新的循环。以此类推。 要实行这种工作方式,需要满足几个前提——你不妨告知需要跟你紧密联系的人,让他们理解并尊重你的工作习惯: 01.不要开启碎片式的对话,而是把需要处理的信息,写在同一条里,一次性写清楚,注意好结构、逻辑,发出来。 比如:
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工作习惯,可以为彼此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值得落实。 02.在某几个固定的时间点,检查所有信息,并一次性彻底回复。 可以是半小时一次、一小时一次,也可以安排在午饭、下午茶、晚饭等固定时间,依工作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而定。 一般来说,由于人的注意力集中峰值有限,1-2小时检查一次较为适宜。 03.需要同步讨论问题,请事先约好时间,不要突然来找。 举个例子:你有一个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需要跟我讨论,那么请提前约一下时间,我可以事先做好安排。 到了时间,我会把注意力切换到咱们的讨论上,排除掉其他的干扰。 这样,对双方都更有益。 04.除非有极其重要的事情、需要立刻得到回复,否则请不要打电话、语音。 电话或语音是一种“自我本位”的做法:它方便的是自己,麻烦的是对方。 除非真的极其重要、紧急,否则尽量慎用,用书面或约时间的方式去替代。 启发式决策(Intuition) 启发式是人类固有的认知“捷径”,它会造成许多思维的偏差。
这些都是它的负面后果,也是我们大脑“偷懒”的结果。 但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时候,巧妙地运用启发式进行决策,可以帮我们节省大量精力。 毕竟,如果遇到一个问题,都要非常理性地建模、权衡利弊,那……未免也太累了。 但是,运用不是套用,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呢? 是事先给自己设定好几条简单的规则,当遇到对应情景时,直接调用这些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就叫做“直觉决策”。 那么,有哪些设定启发式规则的技巧呢?心理学家 Alice Boyes 提出了几个例子,可以给你一些启示: 01.我的时间价值是__ 计算一下自己的时间值多少钱,填在后面的空格上,比如“50元/小时”“400元/天”。 然后,当遇到需要花时间去做的事情时,思考一下:这件事情能为我带来多少收益?如果我不自己做、而是请别人来解决,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收益小于价值,不要去做。如果价格低于价值,尽量请别人来做。 这条启发式规则,能非常有效地帮你过滤掉诸多琐碎、无意义的小事。 你会发现,许多让你烦恼的事情,这么计算、代换一下,其实都不值一提。 02.一有心情和时间,我就__ 许多人会告诉你,要去衡量任务的重要性、划分优先级,但其实,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我们心里一清二楚。 所以,更有效的做法,不是繁琐地去一个个任务分析、标记,而是给自己定下规则:只要有空、有心情,我就去做最重要的事情。 请把你能想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无需特地去安排时间,只需要设定这么一条规则,就可以让自己清楚:我需要聚焦的是什么,什么才是我需要去推动进度的。 03.当我有心情去收尾时,我就去收尾。 这是一条很取巧的规则,但也非常有效。 什么意思呢?有句话叫“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我们总是习惯于开始一件事情,但却不喜欢把它“做完”。 也因此,我们的待办事项里面,一定充满了“还没有结果”的事情。 所以,这条规则,可以把你从繁重的时间分析、任务管理中解放出来。 你无需再把它们安排得满满当当,就这样放着吧,什么时候突然想到了、并且有心情去做,再把它收尾就行。 我们不是专家,也不是机器人,没必要对自己过分苛刻。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