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82618990/回:0)无需“自律”也能高效工作的6个方法!【下】例行开关(Switch) 什么意思呢?简而言之,就是用一些具有仪式感的小习惯,让自己建立“条件反射”,告诉大脑:我要进入某种状态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总会在下午2点左右,泡一杯红茶,喝两口,然后全力以赴开始工作 —— 这时,这杯红茶就是一个“例行开关”。 哪怕有一天状态不好,我也可以通过这个习惯,让大脑适应“全力以赴”的状态。 另一个例子: 有人比较容易分心,所以,当需要长时间专注时,就到星巴克去,点一杯美式 —— 这也是一个“例行开关”,就会告诉大脑:接下来要开始专注了,请将外部的打扰和内在的分心暂时屏蔽掉。 它的重点在于:把某个动作,跟某个情境,建立一个高度的关联。 久而久之,当你再执行这个动作时,大脑就会自然回忆起相关的情境,从而进入你需要的状态。 它的要点如下: 01.设定一个动作,作为你的例行开关。 动作必须要简单、易行、无门槛。 可以是泡一杯茶或者咖啡,可以是某个特定动作(比如扩胸、拉伸),可以是在纸上书写,也可以是散步10分钟……诸如此类。 只要在需要时,能够时刻行动,就可以。 02.养成习惯,在这个动作之后,进入你想要的情境。 像前面的例子:刚开始的时候,你或许需要付出一点点努力,让自己沉浸到某个状态里。比如“全力以赴”和“专注”。 但一旦有规律地重复,它就会成为你的习惯——你无需再提醒自己,也无需再刻意行动,这个动作本身,就能够诱发大脑,为后面的情境做好准备。 类似的例子还有:写完第二天的待办事项,就上床睡觉。 只要持续给自己这样的暗示,哪怕你一开始睡不着,慢慢的,也能达到到点睡觉、改善熬夜和失眠的效果。 03.在这个情境之外的时间,尽量避开这个动作。 比如:我习惯了喝红茶,然后全力以赴,那么,在不需要全力以赴工作时,就尽量别喝茶。 原因很简单:神经元的联系是成对的。 你把“喝茶”和“全力以赴”建立了联系,无论激活哪一个节点,都会同时激活另一个;但如果这时插入第三个节点,结果就是,原有的联系会被削弱,转移到新的联系上来。 试一试,设置几个这样的“例行开关”,你会发现,自己对生活的控制力高了许多。 持续性收益(Ongoing return) 我们的大脑,总是喜欢即时反馈和短期收益的,这是它一切行为的驱动力。 但有时候,稍微克服一下这种模式,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自由。 当然,我不是指诸如学技能、背单词这种事情 —— 这有点陈腔滥调了 —— 你要思考的是: 我可以做些什么,来让自己下一周的工作,稍微更轻松一些? 这样,就是将短期回报,变成一种持续性、易得式的回报,这可以最大化地减少我们的行动阻力。 本质上,它顺应的是大脑追求稳定、省力的底层驱动,并借此来优化我们的工作模式。 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三种做法: 01.模板化 针对自己日常的工作,不妨思考这几个问题:
这就是一个“模板”。 比如我会要求团队的成员,在向开发和设计提需求时,有一份对应的需求模板。每次下需求,按照模板写清楚即可。 这不但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保证需求的规范化,最大程度保障双方的沟通效果。 02.流程化 针对已经做完的任务,不妨思考这几个问题:
我会要求团队:每次结束了一项任务,都做一个简单的复盘,把流程写下来。 如果是旧的流程,就思考可以如何去优化。 这份成果,就是团队的宝贵经验。它不但可以指导团队的实践,也是可迁移、可复用的,可以成为方法论的一部分。 03.清单化 针对一个重复性的项目,不妨列出一张清单,把需要关注的地方写清楚,并逐个核对。 最简单的例子:
把这些清单收集起来。这些都会是你宝贵的知识财富。 中立思维(Neutral) 最后,简单提一下“中立思维”。 什么意思呢?许多人经常会患得患失、自我批判,尤其是内向的朋友,这种现象会非常明显。 你是不是经常这样,在内心里对自己说:我的表现怎么这么差;别人会不会介意;我当时要是如此这般就好了;如果重来一次,我会…… 这种思维有一定作用,但沉溺于此,会持续造成压力和焦虑-我们会不断活在自我批判中,难以留出精力,去应对未来的新挑战。 所以,不妨试一试:学会用中立的目光,去反思和审视自己。 亦即:只分析,不批判。 不妨用这样的句式去做自我反思:
慢慢的,你会感受到改变:你可以摆脱对自己的枷锁,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烦恼,往往都源于内心。 因此,解决的钥匙,也在于内心。 以上6点,就是一套完整的“Edison 训练法”。 它未必有多么神奇的效果,能让你脱胎换骨、效率爆棚,但每一步,都会让你从中感受到收益和动力 —— 你无需强迫自己“自律”,而是会发自内心地去完善它们。 这才是自我改变的关键。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