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牡丹
  • 积分:12609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9/4/29 13:35:32
  • 楼主(阅:82658933/回:0)一位基金经理写给儿子的投资书【上】


    (一)轮回与无常


    在开始投资之前,我希望你能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更具体的,我希望你能对经济周期和经济史有些概念。


    为什么需要这些知识?要知道,一切非实体的投资都是上海人所说的“搬砖头”,不管投资的标的是什么,简单的说都是在低位买入,在高位卖出,赚取差价。


    所以,如果你相信资产的价格是与经济景气程度密切相关的,那么理解当前的经济周期位置、判断经济周期的走向就非常重要了。


    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方法,基本上都是先对历史进行回顾与总结,找到明显的周期特征,然后再寻求理论解释。


    于是不同的观察者就解读出了不同的周期,比如:朱格拉周期(10年左右)、基钦周期(3~4年,库存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50~60年,产能与技术革新的周期)。


    有个券商分析师叫周金涛,他研究这一套东西比较深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过一句话:“人生发财靠康波!”


    你注意到了么?这句话其实可以有很多解读方式的!


    首先可以理解的是,顺应了大周期,你的投资决策正确率自然就会提高。


    要知道,大周期里是嵌套着很多小周期的,如果小周期你判断错误,只要大周期你看对了,坚定信心持有,最后总是能解套赚钱的。


    相反,如果大小周期都看错了,及时止损就比死磕到底更明智了。


    你看,同样的投资信条,无论坚持或是纠错,在不同的情景下获得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信条,只有最适合当下环境的信条。


    引申出来,对任何大神,甚至是爸爸的信条都不要盲目相信;


    再一个层面,小周期的起起伏伏不可能都能精准把握,几个周期下来,胜胜负负也累积不出多少超额收益,反倒是大周期一旦选对了,持续持有的获益更高,这就是老话说的“牛市要捂”的道理。


    看看大宗商品的长期走势,牛熊持续时间都在10年以上,拉长来看,小周期真的是无所谓的事情了。


    所以面对一两年的投资胜负不要太在意,这是一个长跑,保持良好的心态,持续对大周期进行审视,赢家是在最后才出现的;


    最后一个层面,完整的康波周期是50多年,基本上人生只有一次,最多两次机会(能做空的话机会更多一些,但做空是更困难的学问,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当你终于看清大周期的方向时,很多时候都已经错过了最佳机会,这就是人生的艰难之处。


    所以我一直相信,很多成功人士,只是冥冥中的幸运儿,凑巧站到了合适的地方。


    既然人生让人如此唏嘘,就不要把投资的结果看得那么重,得之你幸,失之你命,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资!


    投资的特点,是周期性的,如同一次次的轮回,而投资的魅力,则在于他的不确定性,这更像是人生的无常。


    理解这些,你就能体味,投资是一种对人生的反思,和对人性的修炼。


    最终你需要达到的境界,是克服掉贪、嗔、痴,实现内心的宁静。


    所以即使你将来不以投资为职业,理解他,也是能终生受益的。


    扯远了点,我们还是回到具体的周期划分上来。


    从爸爸所处的时代来看,我个人的看法是:2013年已经度过了长波衰退阶段,经济下滑趋势已止,但危机似乎依然伺伏;


    引领型的新技术正在孕育,但能否已经到达爆发点,推生出新一波的繁荣还有待观察。


    总体而言,大周期仍处于低位震荡的格局内。


    2014.4.3


    (二)需求为王


    在上一节里,我们谈到了每轮大周期都有一个或几个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崛起,这一节里我们再进一步,讨论一下这些新技术或新产业的内涵是什么。


    其实任何新产业所提供的都是同一种东西:需求。


    在人类社会摆脱农业时代后,需求就成为了所有经济体最核心的驱动力。


    随着劳动效率提高,如果总需求保持不变,全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降低,失业就会产生。


    所以在满足温饱后,所有经济体的最初工业萌芽都是纺织业,它吸纳多余的农业劳动力的同时创造对穿着的需求。


    然后是铁路、汽车、互联网。注意一下,所有具有引领新一轮长波周期的新兴产业都有一个特点:贡献巨大需求的同时,不对传统需求产生过大冲击。


    比如,纺织技术,他提供穿着需求,但对饮食需求没有冲击,这种新产业对全球经济的景气拉动就非常大。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风靡全球,销量大的吓人的iphone就不是新产业,因为他直接替代了其他品牌的手机,对全球的总需求贡献并不大。


    而tesla算不算新产业?我觉得可以算半个,因为汽车总需求量可能没有提高,但锂电池产业链比发动机和变速箱庞大。


    生物医药呢?肯定算,如果能延长人类平均寿命,就直接提高了所有的基本需求。


    再说个八卦一点的,2013年正式完蛋的铁道部巨贪,刘志军,纯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此人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的十河信二了(日本高铁之父)。


    在他的野蛮推广下,中国高铁产业有了一波狂飙突进的发展。


    而这个,绝对是提高社会总需求的技术(基本上提高总需求的技术,在满足衣、食、住这三大需求之后,就集中于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传递上了),所以100年后,如果评选百年内贡献最大的中国人物,他入选的希望可能比那些把他抓起来的人还要高很多!


    到底下一波长波上升的引领技术是什么,现在我也没法断言,但是,他很可能已经出现了。


    要找到他,除了时间来给出答案,只能是不断试错和验证。


    不过很明确的一点,从过去的投资历史来看,如果引领型新技术真的进入爆发点了(爆发点就是进入大规模推广的前夜,这是投资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简单的说,就是投资的时机。


    正确的方向,错误的时机,也是无法获得回报的。


    比如,生物医药肯定是引领型新技术,但是不是在爆发点上?似乎现在没这个证据。


    相反的,电动车可能只能算半个,但是连传统的汽车巨头都开始大规模推产品了,因此他肯定是到爆发点了。


    这些都需要你去分辨和观察),并且被你正确地找到了,盯住他进行投资,就可以在未来十数年里获取你难以想象的投资收益!


    通过新兴产业获取需求当然是最美好的,但是很遗憾,技术的革新却不是想要就来的。


    如果全球总需求停滞,有什么办法能抵御劳动效率提高带来的劳动力富余么?答案是有的!汇率就是各国抢夺需求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


    货币贬值可以使本国的商品出口更容易,因此各国一有麻烦就想着要贬,然后其他国家就会一起来对他吐口水。


    比较典型的就是2012年末开始的日元大贬值,欧洲、美国、中国群起而吐之,最后也没把小日本淹死。


    其实这事说起来是很好笑的,我们可以看得更早一点,从美国次贷危机(这里基本是这轮长波周期的顶点)之前看起,2007年10月,1美元大约兑116日元,0.7欧元,7.5人民币。


    而现在大家痛骂日本没节操的结果呢?1美元大约兑104日元,0.72欧元,6.2人民币。


    所以相对来说,日元在一年内贬值30%之后,他对美元和欧元都还是升值的,美欧有什么资格去批评日本?


    人民币倒是相对日元升值了10%,但是要知道,2007年之后中国可是钉住美元一起贬值下来的,五年之后日元贬值了30%,才达到现在这个水平,所以我们是已经占够了便宜的!


    好了,笼统地讨论需求还是属于比较空的定性方法,他非常不精确,在时点上的把握也非常差,基本上不能直接用来指导投资。


    但是他能培养你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习惯,帮助你建立大的思路。


    2014.4.8


    (三)权力的滋味


    我在前面谈到了政府操纵汇率争夺“需求”的事情,这其实是对外掠夺的一种手段,那么对内呢?


    政府在对内创造需求方面其实也是有工具的。


    如果你将来进经济类院校学习的话,你就会学到的,凯恩斯主义对权力阶层的主要贡献:乘数效应。


    宏观经济学其实是有多种流派的,什么货币、理性预期、凯恩斯主义、哈耶克,但是不管你走到那里,你学的最多的肯定是凯恩斯。


    这其实非常像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并不是墨子、老子之流不够牛X,只是因为儒家思想更符合统治阶层的需要,所以最终是儒学独霸了天下。


    凯恩斯也一样,他的理论就一句话:政府可以通过乘数效应创造出“需求”!


    从实际应用的结果来看,无论自由主义的各种解说如何诟病,凯恩斯的“乘数效应”无疑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学者们争执于货币也好、理性预期也好、粘性也好,终归过于单纯。


    真正偏离理论的东西,其实是最可怕的,也是少人提及的:权力。


    为什么我们家门口的路过个一两年就要挖开修一次?路又没有坏,有必要这样折腾么?当然没必要!


    但是,不挖路修路,怎么能有工程招标?没有招标,怎么会有人行贿献礼?


    权力不分大小,一旦落到具体的人头上,就比毒品还让人着迷。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总是打着提振需求的旗号出现,但对于权力阶层而言,他就是敛取暴利的良机。


    当贪腐无处不在的时候,社会分配就会呈现极度的不公,财政支出就会集中漏出到少部分权利阶层和寻租者的手中。


    而富有的人与普通人的消费倾向是不同的,这种结构变化就足以使乘数效应的作用被弱化。


    最终我们就会看到,财政政策对于社会总需求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弱,而政府为实现经济目标所需要动用的预算只能越来越大,负债也越来越高,最后陷入财政危机。


    分配不公对总需求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是一个很难量化的问题。


    不过爸爸的好盆友,另一个屌丝基金经理,季叔叔,最近跟我说了一个他对当前物价的看法。


    他说“猪肉价格近期的下跌是跟反腐败密切关联的!2012年底反腐开始,先是以茅台为代表的白酒价格下跌,然后历时一年多,反腐向基层扩展,基本上猪肉也没戏了!”哈哈,你能够想象么,就连这么普通的消费,都被腐败绑架了。


    腐败份子如果不大吃大喝了,连猪肉的需求都会明显萎缩!看看猪肉价格和猪粮比的走势,似乎确有这种迹象。不过,没有分析猪肉的供需就这样判断还是太武断。


    但另外一个相对严肃的类似证据也指出了这个方向:很多年前爸爸学计量经济学时做过一个研究,当时对投资和消费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的消费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区别,他并不像教科书里描述的那样,是稳定的。


    相反,他的增长率很不稳定,而且他与人均收入、人口总量等变量的关联度都不大,反而是与投资有极高的相关性!


    为什么?就是因为投资的高峰对应了政府干预的高峰,政府干预的高峰对应了腐败与分配不公的高峰,这些高峰推动的公款消费和腐败消费直接把猪给拉上了天!


    用爸爸现在所处的时点为案例,做一个政策点评吧。


    当前的主题包括了反腐败、人民币升值、宏观调结构,恩,基本上国民经济核算的三大组成部分:消费、出口和投资全受影响了,这经济岂不是要硬着陆了?需求不是要负增长了?


    于是顺理成章的,就有砖家跳出来高呼“腐败有理”了!没有配套政策,直接反腐当然是影响消费的。


    要维持社会总需求的稳定,就需要配合其他政策来刺激正常的消费,弥补公款消费和腐败消费的缺失。


    比如,反腐如果能降低政府开支,是不是可以考虑减税?或者是把省下的预算投入到更多新的支出项目中去?


    猜猜政府会选择哪个方案?这两天李克强总理提出了要给小微企业减税,这确实是有水准的方向。


    不过小微企业的定义是年纳税额6万元以下的企业,这回不过是扩大到了10万元而已,这力度距离有效降低全社会税负比率可真是差远了去了。


    其实所有政策最终都只能是各权利阶层博弈的结果,所以政府的最终选项,只能是新的支出项目,比如现在谈得很多的棚户改造、铁路、京津冀。


    权利的滋味一旦尝到,谁还能放下呢?








    热爱生活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