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雨飞
  • 积分:5463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4/10 21:09:19
  • 楼主(阅:57292950/回:0)我在看项目看得最崩溃的时候,投了周黑鸭【上】


    今天我和大家谈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我的故事;第二个部分是周黑鸭和喜茶相关的故事;第三和第四部分是我特别喜欢的主题,我们来讲一讲跟社会化、全球化相关的事情。


    1我的故事


    在投资人或者创业者里面,我不是一个特聪明的人,也不算是特别能干或者特别坚定的人。


    我也没有最开始就把图景想得特别清楚,一直觉得是稀里糊涂过日子。


    我来自山东,在学校里不算读书特别厉害。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本来想学一个更理科的专业,比如化学或者计算机,但结果被丢到广州的暨南大学读经济法,好不容易熬到毕业,想出国却连续被拒签。


    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去法院实习了一段时间,每天校对判决书,干了六个月直接把眼睛校对到近视。


    这份经历让我对于整个广州丢手机的分布图都特别熟,每条路什么型号的手机被抢了,然后抓住会判多长时间,特别清楚。


    之后找工作,因为普通话还行,以及当时准备出国很懂考试,我就去新东方教书了,从 2001 年一直干到 2008 年。


    其实最开始跟我一起授课的是罗永浩,他教那个班的填空,我教那个班的逻辑。事实证明,我教得没罗永浩好,大家都知道他,不知道我。


    理论上,新东方的各种事我都干过,搞过发工资的 excel表,也写过四六级的教材,中间还抽空去读了 MBA,天天听同学聊互联网,觉得原来世界这么精彩,天天教书是挺没劲的。


    到了2008年,新东方也上市了,当时整个中国都处在一个躁动的、想投教育行业的状态里。


    我作为一位上市公司的、比较有经验的人,当时开始有很多投资圈的人问我这个公司靠不靠谱,那个公司靠不靠谱,我就帮 IDG 做了半年多咨询,后来就加入IDG看教育领域的投资了。


    接下来事情就比较诡异了,我看了一圈,觉得哪个公司都不靠谱,两年一个都没投。


    我经常跟别人说,我在IDG最开始两年,对IDG的主要贡献是阻止了公司在教育领域亏钱。


    这个决策一直到2016年都是对的。


    我当时甚至自大地以为我从新东方走的那一个月,就是新东方很长时间里的股票最高点,后来就一直在掉。


    但我遭到了严重的打脸,几年后新东方的股票开始拼命地涨,涨了5倍到1 倍。最近两三年,在线教育也焕发了新的青春。


    我就更加觉得这个世界几乎是不可预测的。


    你以前认为对的,在七年里阻止了亏钱,然后你就错了,在之后的三年又错过了增值。


    周黑鸭其实是我在看教育看得最崩溃的时候投的公司,喜茶是 2015 年我投的公司。


    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觉得我的理解和我的判断是“小马过河、盲人摸象,别当真”。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维度,我能够理解或者能够看到的维度,再或者我经历过的维度非常有限。


    如果你能把一个维度搞懂90%,非常好,但这个维度到底在最后的结果中产生多大的作用,仍然可能是随机数。


    我讲一个故事。


    我读MBA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是沃尔玛的,想从传统行业跳槽到互联网,他问我是应该去腾讯拍拍还是去京东?


    这个时候应该是2011年左右,我就跟他说当然去京东,腾讯做电商怎么靠谱呢?但他最后因为家人在深圳就选择了腾讯。


    我觉得我挺对的,但他去了腾讯之后,拿了一大票股票,腾讯的电商虽然做得不行,但是微信做起来了,然后股票就一路狂涨。


    过了两年,拍拍就跟京东合并了,在京东上市之前,他又拿了京东的股票,在京东做高管一直到现在。


    现在一有什么事情想不清楚的时候,我都拿他的照片拜一拜。你能说我当时不对吗?但从结果上来说他全对啊。


    很少有人在过去的五六年中,既获得了腾讯的收益,又获得了京东的收益,而且每次都是加了杠杆的。


    所以我就觉得是小马过河、盲人摸象。其实我到现在为止,对于什么是最重要的,仍然心里不是特别有谱。


    但我觉得还是有一些人是相当靠谱的,比如说巴菲特和芒格。


    其实你把巴菲特和芒格的话每天说一遍,你可能会更好一点。我曾经想过如果我做一个公众号,我就把那这几个人的语录摘下来,每天早上发一点。


    我真是这么做的,我朋友圈里有虚拟的芒格、虚拟的巴菲特、虚拟的扎克伯格、虚拟的马斯克和虚拟的盖茨,我就每天调出一些刷给自己看。


    其实巴菲特说的第一个概念是能力圈,就是你要在你懂的范围里去做事情。


    创投业最痛苦的就是你老在你不会的事情里面折腾,等你好不容易把一件事搞会了,这件事就过去了,你就得再搞一个不会干的事,如此反复,被它折磨得半死不活。


    2周黑鸭和喜茶的投资逻辑


    其实周黑鸭是腾讯的朋友介绍的,当时只有武汉有店。


    我当时是去武汉看另外一家电商企业,朋友说我们去武汉都会买周黑鸭带给同事吃,我去看觉得挺好的就投了。


    而喜茶的故事,可以说是我期盼已久的了。


    因为搞完鸭脖子我意识到,原来把人所需求的东西,用不同的供应链的形式组织起来,然后再分发,会是一个提升社会效率的办法。


    这怎么理解呢?原来街边卖的鸭脖子,你不知道好不好,也不知道它从哪来的,但现在你采取直营店和中央工厂突破的方式,再进行品牌化运作,两个一比,你肯定会买一个更放心的鸭脖子。


    看完周黑鸭,我就想中国好的东西这么多,很多东西都可以品牌化了。


    后来各种东西都出来了,比如包子、肉夹馍、牛腩店、棒棒鸡。我一直都看,但没有特别激动的。


    后来一想中国人一直用的东西,茶肯定算是一个。


    但茶的供应链太乱了,市面上的东西有多少人能放心呢。


    后来我终于看到了一个茶做得不错,品质控制很严格,又全都是直营的店。


    其实当时卖奶茶水果茶或各种饮料的店特别多,但如果你主要看哪一个是直营的,哪一个开到 10 家店还坚持直营的,基本就只剩下两个公司可以挑了。


    所以说喜茶是我盼望了很久后终于出现的东西。它之后还有很多挑战,但我觉得第一步做得还可以。


    关于投资周黑鸭和喜茶,我有三个方面的思考总结:



    一是情趣和情怀;


    二是物质与精神;


    三是垄断的问题。


    先说第一个。


    我认为情趣和情怀是有本质的区别,我把这两个词当反义词来看。


    为自己高兴,自己觉得好玩,这叫情趣;而针对大众的,能够让大众受益,这叫情怀。


    从这个角度来讲,什么样的公司在我心目中是特别有情怀的公司呢?当然像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这样的肯定是。


    其实在我心中特别有情怀但特别反情趣的公司是麦当劳。


    它给全世界无数人提供了标准化的、放心的、便捷的、便宜的食物,也给无数的学生提供了第一份工作的训练和兼职机会,让大家从学校走到职场过程中有最基本的收入,极有情怀,是我心中的标杆之一,但是极没有情趣。


    其实你去看一看那些真正做成大公司的,我觉得是需要情怀而不是情趣。


    第二个是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的问题。


    你去查一查黄浦古港以前货运的记录,你会发现各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是从物质开始的,卖丝绸、卖茶叶、卖香料,竟然是当时的最主要的公司。我觉得很莫名其妙。


    后来想一想,才终于知道这个世界需要什么是随着时代演进的,过去重要现在可能不重要,现在不重要以后可能超级重要。


    你只有做未来重要的事,它才有意思。


    那现在我认为未来到底什么重要呢?


    精神的满足最重要,物质的满足无所谓。


    其实历史上人类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或者这么明显的情况。


    这个世界的生产力一直在上升,因为生产力的上升,直接跟技术进步和社会组织相关,但需求是不是一直在上升呢?


    其实不是的。


    尤其是你对物质的需求是非常有限的。大家吃鸭脖子,有几个人是为了填肚子?其实就为了吃得爽,吃得爽和饥饿感基本上没有关系,吃得爽是刺激了你的多巴胺。


    所以精神需求可能是从现在到未来更重要的事情,就是让大家心理高兴,获得满足,这其实非常难。


    但我觉得这是未来很重要的行业,我特别看好。


    但精神满足的特点是,非常难以垄断。


    举个例子,鸭脖子吃得让大家很爽,但这样的东西挺多的,你可以吃鸭脖子,也可以吃棒棒鸡;喜茶也遇到很大的挑战,你做茶,但你不能让别人不做茶,你能做得好,别人也会努力学习。


    所以,对于精神领域的东西,最难的就是垄断。


    那怎么办?我觉得也有三条路。


    第一条叫链条化。


    大家经常讨论品牌。


    但其实品牌这个词的含义一直在变化。


    最早的时候,你在牛的身上打个戳,它身上有个 brand,显示这个牌子不一样,但现在不是这样了,我的牛打个“连”,曲凯的牛打个“曲”,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你很难把这两头牛卖不同的价格,所以这种差异化根本没用了。


    所以品牌不再是同样的东西用不同的名字,而是本质上就得是不同的东西才行。


    那就需要用链条化来运作,让别人一下子就认得出。比如说微信是个品牌吗?显然是。那它牛在什么地方呢?


    它牛在通过它的系统给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别人再也提供不了的。亚马逊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德国有个超市叫Metro,一整个供应链条全都是自控的。


    所以链条化就是,我通过一整个链条的组织,给你提供不了别处没有的产品和服务。不管在各种领域,不管线上线下都一样。


    第二条是场景化。


    我确实没办法在所有的地方都垄断,但我可以在某个具体的、特定的场景是垄断的。


    深圳有一个公司做得挺绝的,一个叫DR公司,只卖求婚钻戒。钻戒你没办法垄断,但求婚是个场景。


    这个公司是这样的,你十分钟注册,一辈子只能买一次求婚钻戒。


    大家乍听这个概念觉得没什么,但问题是场景不一样,就取得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比如说一辈子一次的玫瑰花和一辈子一次的求婚钻戒,显然求婚是更唯一场景化的。


    所以,在特定的场景下把某个精神需求给突破下来,我认为是有机会的。


    第三条是物化。


    精神太虚,所以你要凝结在特定的场景中和物里面。


    比如凝结在酒上,一口喝了大家做朋友;凝结在茶上,一口茶喝了,找点灵感。这都是物化的体现。


    这几个点就是我投资周黑鸭和喜茶背后的逻辑。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