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9379388/回:0)包政:谁是贵人?有人说,人生出息,关键要有贵人相助。 与此相对应,轻视身边的人,越近越轻视。这也许是人之常情,不在乎亲人的感受,指望着贵人乃至别人相助。有高僧大德说,一个人的德性,看他对亲人的态度。 邻居家有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就没干过出息的事儿,不是说粗话,就是占人便宜。邻里躲着走,唯有70岁的老娘,管他吃,管他喝。管吃管喝没意见,多说两句重话就翻脸。看上去争得了自由,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堆狗屎,没人理,没人踩。 世上浪荡子很少,但有这种特征的人却不少。对别人,和颜悦色;对亲人,没有顾忌。 终于恶贯满盈,进去了,还染上了毒瘾,走上了不归路。谁都知道,那小子没戏了。可他老娘,依然带着好吃的去探监,临走时还嘱咐,好好改造,出来重新做人。这小子,重新做人,鬼都不信! 父母对孩子的感情,绝非是理性的,也不是感性的,而是灵性的。无论孩子如何,都永不放弃,出手相助,无怨无悔。 父母亲才是身边的贵人,而这往往被人忽略。可能的原因,是理解有误,误以为贵人就是有权有势有钱人。结交权贵,未必好事,福兮祸兮,弄不好害死自已。 秦朝有个李斯,河南,上蔡人。有一天,忽然灵光一现,有了感悟。茅房老鼠,平时吃得很糟,见如厕者,惊恐万状,四处逃窜。仓储老鼠,饱食终日,悠哉悠哉。同为鼠辈,天壤之别,何故?处境不同。于是,打点行囊,北漂到秦国,拜荀况为师,学帝王之术,官至丞相。 无奈,人算不如天算,功败垂成,判腰斩。行刑前,李斯跟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一切都结束了。想当初,在家种地,无忧无虑,多开心啊。守住底线,平安即是福。 父母亲,就是底线。每当我忘乎所以的时候,我就会想想父母大人,想想他们的门第出身,他们的事业境界。无需太深奥的掌故,脑子就会冷静下来,还自己一个真实的面目。 父亲,小学五年级辍学。据说,爷爷40岁时眼睛瞎了,父亲作为长子,开始操持家事,估计那时的父亲,也就是13、4岁,还是个孩子。父亲这一辈子很节俭,也很勤奋,可能与这段辛酸的经历有关。他的口头禅就是,唯有勤俭,才能发家致富。 他给自已刻下的墓志铭是,应将有时思无时,莫待无时想有时。这能否成为传家宝,不得而知。我们这一代人,学会了挣钱,还没有学会花钱。下一代人,没学会挣钱,却已经学会了花钱。 母亲,小学三年级辍学。因为上学晚,到了三年级,母亲就进入青春期,比同班同学高一头。不好意思在那混了,辍学在家帮农活。娘家穷,家中孩子又多。母亲小小年纪,就进了包家门,当童养媳。18岁,与我父亲完婚,不久,有了我大姐。 把父母尊为贵人,守住自已的根本,剩下的就是靠自己的努力。象王羲之那样,不断努力,练就一手好字,成为书法圣人,福荫子孙。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王凝之、王徽之、王焕之、王操之,不是都成为名噪一时的书法家了吗? 有一天,王献之问母亲,何时才能练就一手好字?三年,五年?母亲指着18个大缸说,功到自然成,把这些缸水写完。王献之真的做到了,其书法成就,与父亲齐名,史称二王。 靠他人相助,这是有前提的,前提是你有本事。一个人要是没本事,谁也帮不上你的忙,谁也不会帮你的。一个人要是不努力,不站起来往前走,谁也背不动。 不要老想着,哪天会有贵人相助,那是没有意义的事情。要时刻提醒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要扪心自问,自已是否真的有长进,真的有本事。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人。
美味来自新加坡味香园 0750-8288127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