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巴山夜雨
  • 积分:1682
  • 等级:硕士研究生
  • 2017/8/31 20:01:51
  • 楼主(阅:9384584/回:0)看见自己的不足


    文:蒋勋





    我们通常讲修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不管是透过哲学的修行,或者是宗教的修行,或者冥想的空间,去感觉到生命的一个反省、检讨、忏悔跟进步。可是如果大家都是急功近利地问,我修行的结果是什么,我要通过修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得到什么,全部都是功利的,这个修行本身就已经被误导了,跟炒股票、炒房子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要求获得一个利益而已。


    修行本来是要拿掉一些东西,却因为过于功利,而想得到什么,这样的修行,反而会成为一种沉重的负累,而不能得到一种释放的轻快。


    在《维摩诘经》的“问疾品”中,维摩诘生病了,文殊师利去探病。当维摩诘被问到为什么会生病的时候,他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因为我有太多人世间的痴、爱。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句话。维摩诘讲的根本是一个人性的本质,也就是说众生所生的病,就是因为我们有痴有爱。痴是没有办法看透,爱是因为有太多的牵挂,可能是父母,可能是兄弟姐妹,可能是情侣夫妻,可能是对物质的贪恋,因为种种舍不得,心就不够清明,所以“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我自己在读这部经时受到很大的感动,知道我也在生病,对修行也就没有那么大的自满。过去偶然打打坐、到寺庙里住,觉得自己修行不错,还洋洋得意。可是读了这部经以后,才知道,修行本身是一个漫漫无期的自我反省过程,绝对不会是急功近利,马上有结果的一件事情。


    这也是一部思想的书,给人最大的提醒,就连维摩诘这么一位大智慧的人,都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他都觉得修行还在一个“病”的状态,我哪里能够讲我今天有多么健全,可以担负什么责任。


    修行没有速成之道,我觉得它应该是一种长时间与困惑的对话关系,好像是在一种螺旋形的山路上盘旋,每次盘旋的过程中好像升高了一点点,又好像在原地绕圈圈,我的信仰追寻旅程到现在还没有停止。


    年轻的时候,我曾经加入天主教,因为那时候很迷惑,想借由宗教来寻找答案。我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和神父一起研读《圣经》,也接受洗礼,成为正式的天主教徒。那时候,每个星期日都会去参加弥撒的仪式,仪式进行前要做告解,在一个小房间里,隔着网格、黑色帘幕,告诉神父这一个星期来所犯过的错、你的欲望、你的贪婪、你的自私,这是我到目前为止都还很感谢的时刻,因为你知道有个说话的对象,而且他在听。


    通常神父不会告诉你这些行为是对是错,只是让你去念几遍天主经。对我而言,念经是惩罚,也是一种解脱。而告解其实不只是宗教仪式,有时候我写日记、写小说,有时候我跟朋友倾吐心事,都是一种告解的形式,就是在自我反省。


    信仰里面最可贵的就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自己有多贪心、有多赖皮、有多恐惧。你知道了以后,再回到现世里,在做人处事上都会有一些不同,平常的咄咄逼人可能会收敛一点点,平常的予取予求可能会稍微少一点点,其实只是平衡而已。


    心中有一个信仰,也不完全是因为脆弱。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在物理学上的知识是人类世界顶尖的,对宇宙的了解,没人比得上,但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很多人在检讨爱因斯坦在科学知识和宗教信仰上的矛盾,我们总觉得他应该用科学知识来理解整个世界,而不是宗教信仰。事实上,爱因斯坦的信仰不是出自脆弱,而是谦卑,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不足,而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一种坚强。


    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遭遇灾难。即使再权威的帝王、再跋扈的将军、再富有的商人,他们都有最无助的时刻。台面上越是强横的人,越不容易让人看见他的脆弱之处,但是脆弱一定存在。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时,反而会让我尊重他。一个商人应该知道累积财富之后的不足,一个政治家应该知道拥有权力之后的不足。因为这个不足,所以有信仰,也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加安静内敛,宽厚包容。






    我有我的精彩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