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40396706/回:0)为什么修身齐家之余要不忘立业!我们古人只是告诉我们,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未提及立业。其原因,我们站在管理哲学的立场,深入探究,可以得出下述的推论。 人生的结局,说起来千奇百怪,各有不同的状况。然而归纳起来,人人都相同,那就是“不了了之”。 无论有多么大的成就,多么好的表现,到头来都是不了了之。谁也没有办法,把所有事情做完在离去。 但是,不了了之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一种是眼睁睁地不了了之,我们称之为死不瞑目。任何人处于这种结局,总是一种很大的遗憾。另一种则是闭着眼睛的不了了之,我们称之为心安理得。只要能够心安理得地告别人间,便是大家所告慰的好死。 我们把人生的目的界定为“求得好死”,并不是寄望于不生病二死,或者不受伤害而亡。凡是心安理得地死亡,就是一种好死,表示死得豪无愧怍,也没有悔恨。这种结局,堪称良性不了了之,足慰平生。 咒骂他人不得好死,也就是诅咒其死不瞑目。如果不是十分怨恨,大概不致咒骂得这样恶毒。 人生的起点,又是什么呢?不能独立应该是比较客观的说法。一般动物生下来的时候,离开母体动一动,跑一跑,就能独立生存下来。唯独人类诞生之后,必须相当小心地照顾,才能够存活。换句话说,初生婴儿不但毫无知识,连起码的生活能力都没有。想要像一般动物那样独立,简直不可能。 修、齐、治、平都要以德为本 西方管理所秉持的“竞争”原则,很容易导致一种功利的、拜金的管理观。我国思想,如《大学》所说:“古之欲明明的于天下者,先治齐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个人、家庭、企业、国家、天下,都有其共同的任务,那就是要发扬人类最高的文化,表现人类最高的道德。 《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下》则说:“仁也者,人也。”人为宇宙万物之一,其所异于禽兽的地方虽然不多,而这极少的差异,却是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的特征。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不过就是知仁、义而已。所以《易经》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人也是一种动物,所以离不开兽性,人性很少。人类要进步,必须造就高尚的人格。如果人类要有高尚的人格,就要减少兽性,增加人性。如果纯依动物本能去行事,则人与人间必然发生冲突,于是道德的规律便有其存在的必要,使其合乎道德的要求。 管理者如果“以物种的原则,施之于人类进化”,于是强取豪夺,强凌智诈,根本不把人当做人看待,哪里还谈得上“管理人性化”呢? 中国传统管理,依安人范围的大小,区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家庭管理”,“治国”就是“行政管理”,而“平天下”则为“教化管理”。 现代特别重视职业生活,不妨把以往“齐家”范围内的成家立业划分开来,“齐家”之后,增加一项“立业”,亦即“企业管理”。 下面为:安人的不同范围 修己,齐家-家庭管理 立业-企业管理 安人-治国--行政管理--平天下-教化管理 儒家“天下一家”的理想,从家庭开始,实行尊重秩序的“家长制度”,逐渐推广到宗族、乡党、企业、国家,乃至于天下。 儒家的家庭意识,绝非自限于私的生物本能,为满足个人的声色货利动机而立,亦不为人类自私的权力意志所控制,乃依人的仁心与公心而建立。家里人与人的关系,不论父子、夫妇、兄弟,都应该尽自己的义务,做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有理有义,秩序井然,才能叫“齐”。 把“齐家”的道理应用到企业、国家,凡一组织,其上下(父子)、前后(兄弟)、左右(夫妇)诸关系,均能相互亲爱,则此一组织必富有团结力。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庞大的机构,也不过这“五伦”而已。假若大家都能够切实按照正道去实行,则社会自然太平,天下也会统一成为一家。这才是人类文化的最高境界,中国管理哲学的可贵亦在于此。 现代社会立业更离不开修、齐、治、平 现代工业社会,职业生活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在修身方面,唯有在职场中修治自己,确保修身的持续进展,企业经营才有价值。 凡事鼓励员工贪得无厌,引起员工对于贫困的恐惧心理,刺激员工无限度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或者养成员工懒惰的习惯,放任员工毫无效率地工作,促使员工粗制滥造却又领得高薪,导致员工即使失业也无所谓,逼迫员工觉得人生乏味的,都不是良好的职场。 第二,在齐家方面,应该兼顾员工的家庭生活,促使其家庭和乐、教养有成。职场生活不但不应该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还应有助于家庭正常发展。 事实上,立业的主要目的在养家,但是养家的主要目的是齐家。全家人和睦相处,生活美满,教养子女有方,各有所成,养育这样的家庭,自然心安理得。若是终日事业奔忙,早出晚归,弄得子女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或者行为不端,惹是生非,事业再有成就,又有何用?为了事业,损失了家庭,值得吗? 第三,在治国方面,必须以富国为目的,并维持社会俭朴的风俗,避免经济犯罪行为,坚持正当途径,配合政府的政策,并进一步捐献所得,以补国富。 如果事业的发展,需要伤害员工的身心品德,破坏家庭的和谐愉快,造成社会的动荡,损害国家的名誉形象,这种事业,显然成为治国的严重障碍。那么,不但损耗国力,而且损耗国家,岂是企业经营者所应为? 由此可见,事业的发展,若是不能达到平天下的境地,恐怕事业愈发展,负面效果也将愈明显。虽然不容易达成,却不能轻易放弃这个目标。 基于上述内容,我国先贤并未将立业列为一个项目,用意在提醒就业、创业、成业的人,必须在过程中力求修、齐、治、平。以免造成不良的后遗症,害己害人。 事业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过程,其本身并不是目的。任何事业,都应该配合修、齐、治、平而进行。凡是不利于或无助于修、齐、治、平的事业,实际上根本不需要创立和发展。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