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梅花三弄
  • 积分:1876
  • 等级:博士研究生
  • 2018/5/10 20:18:42
  • 楼主(阅:53872764/回:0)人知道努力就可以进步,为什么还是不努力?【下】


    那如何解决“即刻满足”问题?


    很多年前,斯坦福大学米歇尔教授,


    曾经做过一个著名实验:


    他找来一群四五岁大的孩子,


    然后给每个孩子发了一颗棉花糖:


    “我有事情要出去一会儿,


    你们可以马上吃掉糖,


    但如果谁能坚持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


    我就再奖励他一颗。”


    说完,他就打开门走了。


    15分钟过后,他回来一看,


    发现三分之二的小孩都把糖吃了,


    只有三分之一的小孩忍住没吃。


    很多年以后,米歇尔找到这群孩子,


    做了一个很详细的调查,


    结果发现:那三分之一没有吃糖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拥有更好的学历、健康、事业以及成就。


    米歇尔由此提出了著名的“延迟满足”理论:


    “人的命运轨迹是高是低,


    很大程度上,与你面对‘满足’时,


    能否做出‘延迟’有关。”


    所谓延迟满足,


    就是要控制住及时行乐的欲望。


    为了达成更大的目标、更大的享受,


    可以克制当下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延迟满足能力,是一个想获得伟大成就的人必须要具备的品质。”


    也就是说,要想获得大的成功,


    就必须要学会延迟满足自己。


    古今成大事业者,莫不如此。







    那如何解决“延迟折扣”问题呢?


    心理学家安吉拉·李·达科沃斯,


    是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


    她花多年时间搞了一个调查——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她调查了西点军校,


    调查了全国拼字比赛冠军,


    调查了很多体育明星,


    调查了很多商界成功人士,


    最后她发现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不是智商,不是情商,


    不是人脉,不是兴趣,


    不是勇气,不是长相,


    而是“Grit”——坚毅。


    “向着长期的目标,


    坚持自己的激情,


    即便历经失败,


    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这种品质就叫做坚毅。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


    比起智力、兴趣、人脉等因素,


    坚毅才是最为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


    她的这个发现震惊了美国人,


    如今,培养孩子的坚毅能力,


    已经席卷了整个美国教育学界。


    要解决“延迟折扣”问题,


    成功要诀只有一个——死磕(坚毅)。







    关于死磕,讲一个曾国藩的故事。


    13岁时的某晚,曾国藩迈进书房。


    点燃油灯,背起一篇三百字小文。


    在他进入书房前,家里来了一贼,


    听见有人进来,便躲在了房梁之上,


    想等曾国藩入睡之后再偷东西。


    哪知天快亮了,


    曾国藩都还不能完整背下来,


    那贼终于忍不住了,飞身下梁,


    将此文一字不落地背了一遍,


    然后冲曾国藩大叫:“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


    曾国藩的资质就是这么平庸,


    以至于从小就被人讥笑为“愚蠢之辈”。


    左宗棠评价曾国藩说:“才具稍欠开展。”


    说白了,就是觉得曾国藩脑子不灵光。


    梁启超说得更直接:“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连曾国藩自己都承认:“余性鲁钝。”







    可愚笨的曾国藩就靠死磕翻了身。


    他是怎么死磕的?就凭三个词。


    第一个词——“早起”。


    “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第二个词是——“耐烦”。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


    今日不通,明日再读;


    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不求快不贪多,不弄明白绝不罢休。


    第三个词是——“有恒”。


    “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


    他每日早起读书,从不间断。


    就连行军打仗时也毫不例外,


    “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


    他说:“不日进,就日退。”







    李鸿章17岁考中秀才,


    张之洞16岁考中秀才,


    左宗棠14岁考中秀才,


    梁启超更是天资超迈,11岁即中秀才。


    曾国藩从16岁开始参加科考,


    考了七次才中秀才,还是倒数第二名。


    比起同时代名人,其愚笨一目了然。


    但曾国藩一旦开窍,立马一鸣惊人。


    中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


    中了举人又四年,他就高中进士。


    而他那些早早考中秀才的同学,


    很多后来却连举人都没有考上。


    曾国藩打通科举路,靠的就是死磕。


    因为笨拙,所以不懂取巧,


    遇到问题只知硬钻,因此不留死角。


    而那些聪明的人不愿下“困勉之功”,


    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


    所以曾国藩说:“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决定一个人成败的,


    不在高处,在洼处,


    不在隆处,在平处。


    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处,耐得住烦。


    自古成名者,多始于笨干,


    是以有字颠、画迂、诗痴,


    浮光掠影,终不济事。







    喜欢《杀鹌鹑的少女》中的那句话: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


    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


    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


    何时选定对象,什么时候结婚,


    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


    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


    眼见风云千樯,


    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


    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


    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那个灿烂而辉煌的人生,


    其实从你决定延迟满足和死磕目标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来源:拾遗





    持想坚持的,


    并为自己的梦想死磕到底!








    梅开腊月别样红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