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报哥
  • 积分:3784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1/12 15:56:46
  • 楼主(阅:9640643/回:0)哲学家如何看待人生的最高目标?


    文:何怀宏



    从个人来说,是要充分地认识自己,认识人性,认识差别和个性;恰当平衡,慎求完美,专心致志;宽容而不忌妒,乃至能够欣赏和赞美别人和你不同的优秀;而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最后,则与命运达成和解,获得真正的、你自己感受到的幸福而不一定是世人眼中的成功。——何怀宏。





    从哲学来说,古希腊可以说不论中西,它是哲学的源头。可以说从事哲学的人,古希腊哲学家是我们的自家人。哲学这个概念并不长久,只有一百多年历史,它是翻译过来的,它的原文就是希腊文。而希腊文就是一个合成词,前面的希腊就是爱,文就是智慧,也就是爱智慧。


    爱有很多种,爱智慧是比较特殊的一种。而智慧也有各种各样的。从古希腊的哲学来讲,可能会更多地涉及到一些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生观、人生智慧,但它又有一般的、可以触类旁通的角度。我相信只要大家有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都会感悟出一些。


    古希腊为何成为哲学源头?


    大国会带来和平、稳定,但小国生产思想,精神思想和文化。精神文明的突破,都是在一些小的共同体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犹太教是在流离失所中形成的《出埃及记》,中国文化鼎盛时期也在春秋列国,这些小城邦反而带来一个精神的突破。


    希腊文明产生的社会条件包括:城邦、气候温和等自然条件和希腊人追求卓越的内在特点。“城邦”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占据一个中心的地位,是我们理解古希腊人的生活和志趣的关键。希腊城邦有很多个,我们过去说几百个,最近我碰到斯坦福一个教授他说最新的研究有上千个,星罗棋布,沿着地中海沿岸。用一个作家的话说,这些小城邦就像一个大池塘,周围聚了很多青蛙在使劲的鸣叫。而且希腊,尤其是靠着欧洲这边的,它是山与海的拥抱,它不是大片的平原,特别适合成为小城邦,很好防守,另外,山民爱自由,面向大海的人胸怀和视野可能比较宽阔,这里有一种坚定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的结合。


    另外,温和的气侯给户外的活动,包括后来雅典公民的机会提供了条件,剧场有时候能容纳上万人。这也为它的政治、文化繁荣提供了一些便利条件。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内在原因,也就是希腊人的特点:追求卓越。有哲学家曾说,希腊人会为生为一个希腊人,而不是蛮族人感到特别自豪。希腊人的特点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追求自由、勇敢、荣誉或者是说有阿瑞忒(arete)。阿瑞忒(arete)经常被译成德性,但它不光有道德的含义,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卓越,意味着人所能有的所有方面的优点,包括道德、心智、肉体、实践各个方面。卓越当然,最集中的一点,应该是对荣誉的热爱。就是说不为追求成功或财富、权利就可以不择手段,就是不做下贱的事损害自己的名誉,不用卑劣的手段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这种热爱涉及到尊严,涉及到一些精神的东西,例如名望等等。


    所以你会发现古希腊人很奇特,它前面有一些中断的文明,后来只留下一些断肢残臂,一些建筑,它没有留下文字这些东西。但是到了公元前七世纪、六世纪开始就出现了非常灿烂的文化,无论是政治上还是艺术、文学、哲学上。这种速度非常奇特,而且在那么小的一些城邦里出现了那么多的天才,这可能和他们根本的价值追求很有关系。


    思考和反省,可能只是部分人愿意承担的事。


    我们前面讲了古希腊人要追求优秀和卓越,现在我们讲认识你自己。这意味着你要认识你自己的所长,你的优势在哪里,你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甚至你的一生就是在努力发现你要做的,你这一生,最值得你这一生为之奋斗的那件事是什么。甚至这件事是只有你能做,也许有些是大家都可以做,但是有些也许你不能做,你找到了没有的,那是你最热爱的,你找到了没有。要认识你自己,非常重要。


    当然,广义的还包括认识人类自己。我们首先讲讲,赫拉克里特,他出生在爱菲斯城邦的一个王族家庭,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在山间流浪,靠吃草根树皮维持生活。他比较特别,特立独行,就有点像中国的伯夷、叔齐,也放弃了王位。也许是为了紧张地思考哲学,他说他的一生,“我只是研究了我自己”。他很少说话,当被问及为什么这样时,他答道,“就是为了让你们喋喋不休”。话语权转让给别人,不争夺,当然他的话反而流传千古。哲学家更关注这个世界,看天空看星星,也注意世界万物,他们更关心、好奇。这是一帮好奇的希腊人,真的是单纯的,带有目标的好奇:这个世界怎么回事?它怎么来的?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基本元素是什么?赫拉克里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他不光注意世界的本原,也探讨世界是往何处去,尤其是人向往什么。他向往干燥的灵魂,干燥、干净,火,太阳。他不喜欢水,不喜欢湿润。他认为世界是永远在燃烧的,永不熄灭的火,正是火、阳光带来了热力、资源。


    赫拉克里特比较特别的一点,就是他遗世独立,跟这个世界保持着一些距离,不愿意跟众人混在一起。当然,这需要很大的力量和勇气,不是常人所能尝试和仿效的,内心要非常强大才能够遗世独立。当然,有时候还可以做市隐,你虽然跟大家在一起,但是你内心保持某一种距离,你更执着的、更看重的是你内心的东西。他的眼光从外向开始转向内向,就是说开始是天空、大地,那是外在的,但是现在是人,以及自己的心灵,从内心去给力量。


    古希腊哲学到了更晚的苏格拉底时期有一个明确的转向:“认识你自己”。这个“认识你自己”在相当程度上是古希腊人,尤其是那些智慧的人一个共识。它刻在德尔惠神庙上。这时期哲学理论探索重心也转变了,从自然哲学转向人生哲学。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空拉下了人间。从外向的生活方式来说,苏格拉底好像跟赫拉克里特正向反,赫拉克里特尽量避开人群,但是苏格拉底是走入人群。他经常在市场、宴席上跟人讨论哲学,好像跟大家打成一片。当然内心,他从来不认为多数的意见就是真理,内心仍然是强大的。苏格拉底不断去考察别人的意见,公认的、流行的观点,看他们是不是经得起思考。他去问过庙宇,庙宇说他是最有智慧的人,但是他不接受,也不承认。他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了,而且他觉得自己能找到更聪明、更有智慧的人,他就去各行各业,都去跟他们谈话,他希望他们是更有智慧的人。当然,寻找的结果还是让他比较失望。苏格拉底自认无知,不懈地深究各种思想,磨炼出一种“真理接生术”。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坚持正义。他在反复的讨论、辩论之中,慢慢形成了他一些独特的寻求真理的方法。如果说寻求真理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去寻求,但正义应该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去追求的东西,苏格拉底在这一点上也仍然如此。


    雅典城邦的政治体制是很独特的,古今中外到现在,我觉得再没有比那个更彻底的民主,现在也无法超越。但当时有一种恐慌情绪,生怕苏格拉底对民主的反省和批评会动摇城邦的根基,所以有人就提出他煽动青年、不信神等等,把他送上了法庭,最后苏格拉底被处以死刑。


    给苏格拉底带来麻烦带来死刑判决的是什么?还是智慧。这虽然是一种德性,但也是一种危险的德性,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说“智慧的痛苦”。像苏格拉底所说的,人的自然本性是浮在水面上,身心浮在水上,看着蓝天,我们很惬意,但如果叫我们憋住一口气,尽量的往深、往下潜,你就觉得费力了。但是赫拉克里特曾说到探求真理不能浮在水面上,你必须是深潜才能寻找到真理的贮备。也就是克服身体的自然惰性,这是内在的危险。,还有外在的危险,外在的危险就是可能你最后独立思考出来的思想和流行的东西不一致。这就有危险了,你可能受到政治的迫害,也可能受到大众的冷遇情况,这都有可能。那么我们要承担智慧干什么?有时候你真的想放弃,我要那么努力思考干什么?即使说出我的意见,他们也不听我的。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叫“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我们说如果这人类中没有什么人去反省人生,反省政治,那是很可悲的一件事。人是万物之灵,至少应该有有一些人,哪怕是少数人,他能够反省。当然,也不一定所有人都得去反省。对哲学家个人来说,过度反省的人生可能没办法活,如果你成天在反省也是很沉重,很痛苦的。思考和反省,尤其是反省可能只是一部分人愿意承担的事,苏格拉底就做了这样一件事情。


    当然,他的坚持正义,还体现在他被处以死刑还没有执行这段时间里,他可以逃跑,但是他不逃跑。苏格拉底是批评雅典的民主制度,但是他内心是热爱雅典的,而且他觉得雅典给他带来了很多,他更多的是他内心的契约。苏格拉底认为不能因为它这次处以我死刑,我就背叛它的法律,我就逃走,我仍然认为对我的死刑判决是不公正的,但是从程序上说,找不到什么错误。如果谁都按照自己的意见,认为这个法律对我不公,我就可以不执行的话,那就不会有法治了。所以他不肯逃走,坦然接受了死刑。


    这也是他最后的最精彩的告别。他的思想是埋在土里的种子,虽然烧掉了,但是生长出来成了参天大树。


    这种态度是一般中国人不太理解的。前面说到,苏格拉底有时甚至是瞧不起他的城邦人群,但是他仍然强调法治,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反对无法无天。


    (未完待续)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