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9384391/回:0)做好人才“选用育留”的基本常识 【上】选人——对招聘策略的反思 一、从哪里招人? 从学校招聘:1、物美价廉;2、无污染;3、容易认同文化;4、对第一家用人单位有感恩心理。但是,从学校招的人不是拿来就可以用的,这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费时费力。 从社会招聘:人立马可以用,还能节省不少培训费用。特别是其它企业已经检验过的高人,是能给企业人力资源带来能力和水平提升(最典型的就是我们职业经理人,绝大部分都是从别的企业挖过来的)。但社会上招人存在的风险不可忽视。一是用人风险。对个人的背景、前单位的表现很难摸清,在中国这样一个诚信所缺乏的社会中,用人风险无法避免(尤其是高层),而每一个人新应聘的时候都是说原来的单位不适合他;二是用人成本。在我国还有一个很大的社会局限性,可供选择的社招人员的数量并不多。另外,如果企业在用人上是持机会主义态度,也会导致人力资源队伍自身的凝聚性问题产生。雇佣军往往是死亡率最高的兵种,会带来原企业固有的文化,会与公司不断冲突。彼此价值如果不能融合,人力资源就容易产生问题,空降往往是来的时候都是很高兴,走的时候都是惨不忍睹。 我个人更倾向像华为那样从学校招人。容易培养自己兵,容易形成统一的文化,也容易为未来的人才储备和人才成长建立良好的通道。 二、招什么样的? 都说招好人。什么是好人?企业要求有好人、能人、牛人。可好人坏人很难甄别,好人和坏人脑袋上面都没有特殊的标志。我觉得,找到同路人最重要。 三、什么标准招? 依据什么标准招人?很多企业招人就是看三历:学历、经历、简历,最好是211、985、“海龟”。有经验的知道这并不靠谱。还有一些企业搞测评,引进国外的人力资源测评方法,测评也不一定靠谱。活生生的案例是华为的任正非,他从人力资源部拿到了一张人力资源测评表,做完后匿名放了回去,人力资源评测完后在测评表上打上评语:此人不适合在华为工作。用简单的目标去测复杂的人,我觉得是非常的荒唐,不管你是用什么万能的指标,很多企业就是用这些东西是在选人。 三、招多少适合? 许多企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招人。现在我们80后、90后多聪明,多便宜,为什么企业不多招一点,多储备一点。我们不能等着企业要人了再满天下找,企业要建立人力资源的储备体系。如果没有储备体系,未来的可持续成长,企业扩张就没有人力资源的支持。 四、给多少钱好? 招人给多少钱好?我想到了一句话,微软总裁讲过一句话,微软最大的竞争对手是高盛。为什么?因为高盛把微软想要的人给抢了,出价比微软更高。有一句话怎么说,便宜没有好货。中国很多企业追求物美价廉,偶尔能抢到好人才的基本靠运气。 华为招聘基本只招8所大学的,计算机系的,TOP3,TOP4,TOP5,出价是出多少?签合同25万。为什么是要花这么大代价把这些人招聘进来?这个就是人力资源价值。我们企业很重视人力资源,但是一谈到钱的时候就变得投机了。一流的人干一流的活,三流的人打死也不可能做出一流活。华为关于人力资源,就是坚持人力资源高投入不动摇。我们很多的企业在其它方面,比如说建厂房、买游艇方面很大方,一到钱花在人身上,说和做的还是有差距。我自己就有深刻体验,我出去讲课企业基本上都是要砍价,像卖猪肉一样的,砍的你都不想讲了。 五、识人的智慧 关于招聘我提几条建议:1、让他的主管给他写一个推荐(如果在原企业干的不太好,主管不会给他企业推荐信的);2、多做一些访谈;3、多看看他的微信,如果微信上整天是秀吃、秀穿,尽量别要。微信也反映出一个人的是非、志向、学识。 关于识人,我觉得我们可以回归中国人的智慧,通过古人的经验来识别同路人、来用人、来激励人、来使用人、来配置人。中国的古人的用人智慧就是三个字:实验法。这里我举两个方法: 1、人心险于山川,故用人之法非实验就无以知其究竟 远则易欺,远使以观其忠 近则易狎,近使以观其敬 烦则难理,烦使以观其能 卒则难办,卒使以观其能 急则易夹,急使以观其信 财则易贪,委财以观其仁 危则易变,告危以观其节 久则易惰,班期2年以观其则 杂处易淫,派往繁华以观其色 2、如何识人用人——诸葛亮识人七观法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志在何方) 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判断和反应能力)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眼界学识如何) 告之以祸难观其勇(是否勇敢坚韧)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能否自制) 送之以利而观其廉(是否廉正)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信用几何) 育人——对培训策略的反思 一、强化开发,而不是培训 培训和开发是不一样的。一些企业有很多培训课,不分层次,一帮人,请一个名人来讲讲,忽悠忽悠。这种培训是无法和系统性培训相比的,不会有好的效果。 我认为企业更多的应该强化开发,而不是培训。企业要尽量避免学历化培训。有的企业把自己的高管分批送去读MBA,公司出钱,奖金照发,读完了,十几人当中有两个回企业就不错了。 我建议企业强化开发。培训开发过程当中我们到底开发什么?不是培训知识,技术是知识,而是和他职位匹配和他承担的工作相关的技能。企业往往重知识的培训,忽视技能的培训。老板可以读万卷书,基层人员则应该读万遍书而不是读万卷,基层人员如果读万卷如何安心去提高效率? 我们要建立针对职位、针对工作的培训体系。很多企业大学搞培训体系,不了解基层的具体业务和职位现状,设计出的体系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应该反思。 再就是课堂培训要和实战结合。记得曾经去夏普参观他们的培训学院。夏普的培训现场像车间一样,几乎是缩小的车间,不像我们这样在课堂。 二、华为“训战结合”的经验 课堂培训和实战相结合,是华为提出来了,华为的开发培训体系提出的理念就是“训战结合”。 与一些企业将培训当作一种人力资源福利不同,华为的课程都是收费的。华为后备干部培训现在已经60多期了,自愿报名,教材费自己交,差旅费自出。同时,还要扣除培训期间的工资,因为这个期间没有给公司创造价值。华为的经验是,适当的收费比不收费的课堂的教学效果好很多,受训人员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华为强调培训开发以技能为主,而非以知识为主,培训与实战操作必须一致。这是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的新思路,华为培训目标是,“三年从士兵到将军”。其培训的关键是要提升战斗能力,造就具有高能力、认同公司文化、又能够抱团的队伍。 华为是按照任职资格建立培训体系,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案例、固定的讲师、固定的教学模式。很多的企业培训没有体系,只是一个个模块,一个个孤岛。企业如果没有教学体系,就难以形成系统的技能。 ![]()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