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旺
  • 积分:7582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7/4/18 20:37:16
  • 楼主(阅:8614624/回:0)张维:宝万之争值得载入中国企业史册,敌意收购不应该被妖魔化


    众所周知的宝万之争被社会广为争议,但是因为其大规模的控制权之争,这个案例非常具有典型性。为此,我去年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提出华润应该做出理性选择。文中的观点来自于德鲁克:企业家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但是大家都看到了,华润的管理层很快就站到万科管理层的对立面去,我想是因为华润的高管并没有看到企业家的巨大价值,没有深入骨髓的对企业家的尊重。万科以其杰出的企业家团队为华润的投资创造了巨额的回报!包政老师说,企业管理的世界并不是独立于人们心灵之外的物理市场。管理世界的真实图像,是由人们共同的自由意志创造的。管理实践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阶层的品格、才干和使命感,以及组织诚愿在道德信仰和行为规范上的一致性程度。


    但是换一个角度,敌意收购不应该被妖魔化。因为当我们越来越成为保姆市场,大股东的股权就会越来越分散。而国有企业何尝不是处在一个保姆市场里面呢?在同样都是由职业经理人来管理的情况下,只要企业的股权分散、价值被低估,就一定会有人来收购,这个无可非议。敌意收购也构成了市场的活力激发机制,它同样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与之相类似的是KKR收购RJR纳贝斯克的著名案例,有人把它称之为“门口的野蛮人”。围绕这一案例,有许多的书和电影产生、描绘,这使KKR不得不开始反击。它找到了美国的两个企业管理学家,总结了KKR的价值是在普遍的敌意中,改进了公司治理,创造了股东价值,保护了小股东的利益。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逻辑:敌意收购有助于改进公司治理,否则小股东做不了价值发现。所以,得感谢宝能做出了价值发现,小股东并没有发现价值。


    各种控股权的流动都会吸纳资金,并引发资本市场的关注。有人提出,股票投资伤害了实体经济,这其实是一种“烟雾弹”,它掩盖了事实真相。真相是,机构投资者和保险金融机构的钱最后还是会通过股市间接进入实体经济。说某些机构的钱进入资本市场就是避实就虚、就会妨害实体经济,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所以我想,宝万之争所折射出来的,是我们已经迎来了并购的春天。可以看到,国内的金融市场资金非常充沛,有足够推动举牌收购的能力。众多像基石资本这样的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具备了并购的能力。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