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67341998/回:0)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无奈:受气的“夹心饼”在世界银行10月24日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总体排名较去年上升了15位,被认为是“改善最为显著的经济体”。在世界银行的10个衡量课题中,中国在八个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其中办理施工许可证、保护少数投资者两项提升尤为明显,前者主要体现在建筑质量控制体系全球顶尖,后者则是在透明化、所有权和管控力度上表现突出。 这无疑是相当可喜的进展。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情况一直是广受讨论的话题。美国一再强调的“结构改革”中,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市场准入都是核心课题;而贸易摩擦给美国公司带来的溢出伤害也毋庸置疑。这个过程中,一些美国媒体(也包括特朗普本人)喜欢将焦点放在一些公司将部分供应链移出中国的决定上,并把这作为中美“脱钩”的例证。那么美国公司对中国市场态度究竟如何呢?从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在九月份公开的年度中国商业环境调查中可以一窥一二——绝大多数在华美国公司仍在盈利,并且仍将中国看作是最重要的市场,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企业们对未来的乐观情绪却在减弱。 积极与消极因素并存 今年是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这个有200多家成员企业的商会——进行了第19次年度调查,调查聚焦于美国企业在中国的竞争力和挑战,最近两年更是加上了公司是否受到关税影响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是”,而且今年比去年还要多,达到了81%。 这些企业受到的影响不止来源于美中双方连续多轮的关税和报复性关税,还有政策波动带来的极大不确定性。诚然,关税带来的成本与价格的提升和销量的下滑;同时,在政策的不确定下,中国企业开始质疑美国伙伴的“可靠性”。其中最具破坏性影响的就是华为的案例,在特朗普政府禁止美国公司与华为进行商业合作后,同美国公司合作的又一潜在风险浮现了出来;同时关税也使美国供应商的价格产生了波动。因此,在过去一年有超过40%的美国公司都在调查中表示经历了供应商或者采购转移的情况。 这无疑是一种溢出伤害,而且这种问题是双向的——一些美国公司也在这种不确定下选择寻找中国之外的选项。同时,美国公司们还被“排除”在了中国在近两年全面降低关税的改革之外。根据彼得森经济研究所的统计,2018年起中国开始广泛降低对WTO成员收取的关税,对除了美国以外其他经济体的平均关税从8%下降到了6.7%;而美国,则从同样的8%一路飙升至现在的超过25%。这严重影响到了美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 对于在华美国企业来说,关税和贸易摩擦是最近一年才出现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长远的问题,其中就包括知识产权和强制技术转让。事实上,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做出的“301调查声明”,重要的依据之一就是USCBC的调查结果。不过根据最新的调查,只有5%的公司声称存在技术转让问题,USCBC副会长Jake Parker也认为,从今年的结果来看,技术转让问题有了极大的好转。在知识产权方面,中国在近些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不过委员会的前副会长欧玉琳(Erin Ennis)则指出,在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上中国存在着某种“不连贯性”,而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同地区的政策之间可能会有所偏差。比如说在当地法院审理的侵权案件,不同的地区可能就会出现不同的处理方法,对美国公司来说,这是比较困扰的一种现象。 同时,美国公司还面临着监管部门的审查力度加大、执法力度加大等情况。不过话又说回来,随着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改革,美国对外国投资的管控也越发严格,所以这也是一个双向的问题。 此外,较受美国公司诟病的问题还包括国有企业享受补贴的问题。只有3%的受访企业否认了中国国有企业竞争者有享受实际优惠待遇。外国公司在中国能进行公平的竞争,这是美国在贸易摩擦中的一个重要的诉求。世界银行与财政部等共同发布的《创新中国: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中也提及,市场竞争、私营部门投资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鼓励市场竞争,从而刺激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是美国公司所乐见的,对中国也是必经之路。 当然,这个问题似乎也在有所好转。今年的调查中,认为中国的产业政策创造了积极机会的美国企业数量较去年翻了一倍,这无疑是个好兆头,说明中国吸引外资的政策卓有成效。另外,即使在当前的状态下,仍然有超过80%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是前五大重点市场之一。同时绝大多数(97%)的企业在中国的业务都处于盈利状态,更有46%的企业表示,中国业务的利润率要高于总体利润率。 虽然特朗普与美国媒体喜欢将“外国公司将生产线、供应链移出中国”作为谈资,市场上的绝大多数企业都表示会继续在华投资。对于美国企业来说,在华投资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进入中国市场;相比之下,为了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出口而在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反而只占了不到四分之一的少数。这自然是一种积极的转变,也意味着虽然一些企业会希求从中国撤出以出口为主的业务,那些希望在中国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的企业仍会选择留在这个有着巨大中产阶级和发展前景的地区。 尽管如此,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乐观情绪还是处于减弱状态的。其主要的原因反而不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而是改革的进程、政策和监管环境的改变以及竞争环境的调整。也就是说,美国在贸易谈判中提出的“结构改革”,是受到美国企业支持的,尽管他们对关税这种手段持不赞成的态度。 美国企业在华情况的“错误传达”问题 比起美国企业对中国的态度变化,一个由此衍生出的话题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具体的来说,当谈及“在中国过得到底怎么样”的时候,美国企业给不同的人会带来不同的答案。在中国,他们更愿意强调自己的利润、投资情况、创造了多少工作岗位和社会价值;在美国,他们则有更多机会讲他们遇到的困难挫折,甚至批评一些行业政策。总体而言,他们在中国的反馈特别积极正面,在美国却可能恰恰相反。 这种情况在最近几年变得尤为明显。美国商界,特别是这些在中国落地的企业,应该是美国最亲近中国的群体之一,他们更了解中国;同时因为中国市场为他们带来的好处,他们也愿意为更牢固的中美关系奔走。但是近来美国商界对中国市场环境的忧虑让他们作为“润滑剂”的效果显著地减弱,美国更难看到其企业进入中国后的真实情况,这也让他们对“本土企业进入中国”这件事有不太积极的反馈。 特别是近几年,从美国的贸易代表办公室,到各大专家、媒体,在谈及中国市场的时候经常忽略它作为最重要的消费者市场之一给美国企业带来的巨大利润和发展空间,而是关注于“301调查”,关注中国市场中一些待改进之处,这无疑又加深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再加上前段时间的NBA事件等极端案例,这种认知上的差异越发明显。 在这个问题上,特朗普政府更是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不乏点名一些令他不满的机构和个体,比如在今年8月底点名批评通用汽车在中国进行生产,并要求他们回到美国。美国公司可能会担心如果在贸易相关的问题上与特朗普持不同的立场,他们会被“点名批评”,这样对公司可能产生更多负面影响。同样的,这些企业对在中国发声也有一定的顾虑。 这就是为什么USCBC的年度调查报告这样的资料是颇有参考价值。当企业倾向于不独立发声的时候,类似的行业协会成为了可以代表他们声音的平台,这样的调查也能更清楚地反映出现阶段他们的一些考量:中国市场仍然十分重要,但是需要更多的改革和开放的措施,才能让他们保持对这个市场的信心。当然,好消息是改革与开放、改善营商环境同时也是中国在着手推进的要事,对中国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也指向着双赢的未来。文: NANCY KONG(孔闻峥)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