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38651541/回:0)许小年:再说一遍:“保护私有产权,国退民进,放松管制,全面减..出现1929式危机的概率不大 但衰退周期一定超过2008年危机美国的公司部门确实健康程度不如2009年刚走出金融危机的时候。 标普500从2009到现在,60% -66% 负债率,2倍流动率–1.6倍。 资产负债和流动性比2009年走出金融危机要差,一旦出现大公司的倒闭,引起恐慌。 现金储备不够,疫情持续会导致破产,银行坏账,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现在担心实体经济部门能撑多久,引发金融危机。 如果爆发金融危机可能性大,那么讨论1929大萧条的发生概率. 现在市场上关于新冠病毒疫情会引起衰退已经取得共识。现在争论的是是否会引起大萧条。 1929年大萧条持续十年,直到二战军需井喷式增长才走出萧条。日本从89年开始就经历了长时间的衰退。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可以跟1929年大萧条类比,只不过局限在日本国内,波及范围没有那么广而已。 伯南克昨天的讲话:2008年美国金融体系里到处都是有毒资产1、价值高估的资产(股票、债券,股票中很多次级按揭为主的金融衍生品);2、美联储加息太快,导致家庭资产负债表被破坏,抵押房产被拍卖,房价崩了,金融衍生品价格下跌。幸运的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健康。政府债务不多。 认知障碍和缺乏货币政策工具导致了大萧条。美国银行体系,180万亿美元总资产,其中利率敏感48万亿,这部分资产主要是债券,会有相当损失。其他不敏感资产,但是对于实体经济敏感,也就是有破产就坏账。 现在美国金融体系比2008年健康很多,表现在资本充足率11%(2008 8%),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了。任何坏账需要资本核销。 还有1.3万亿超额储备,是美联储发的。美联储QE造成货币多余,就变成了储备。一度达到3万亿,但美联储缩表后降到了1.3万亿,可以抵挡冲击。 美联储印钞机在,不可能发生挤兑,这和1929完全不同。即使利率到0, 用QE来收购有价证券。QE理论上无限量,长期不是好事,但是当前有利。 个人认为目前和2008年比,银行体系健康,家庭资产负债表完好无损(对比2008就是家庭资产负债表失衡),金融体系流动性不缺。唯一不好是企业部门负债和政府负债高。美国国债已达GDP100%, 当然比日本的300%还是低。 中国政府负债率不算太高,加上国有部门(各种平台)加上去应该不低,我手上没有数字,黑箱一般。 短期来看,流动性风险缓解,1929式的危机概率不大。风险在于疫情反复长期冲击,影响实体。只要美国金融不出事情,就不会有大的影响。 但是,衰退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衰退时间会比较长。 全球大家一起跟着走,防疫不那么紧张,经济形式还是一样严峻的。现在的活是春节前的订单,四月份订单会马上锐减,经济活动进入半停滞,那作为第一大制造国,国内市场无法消化。 网上议论国际的很多说法是愚昧,他们的疫情一天不结束,我们就没订单,工人没有工资就没有消费。后半段我们跑不了,要陪着全球走完防疫的全程。世界经济恢复正常,中国才能正常。 新冠疫情说明全球化一定要继续进行下去。再次证明全球化要继续推进,否则全球防不住疫情。我们服务业遭受重挫,前两个月工业产出下降13.5%,消费品下降25%,服务业重灾区。一季度负增长是定局。我认为小于零,估计2季度也是负增长。 衰退周期一定超过2008年危机。 经济好转要看年底了 企业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收缩下面讲如何应对,其实我也没啥好办法。经济好转要看年底了。 我们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是关起门来搞不出来。包括互联网有今天的成就,是靠开放。 在全球抗疫过程中,企业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收缩,救企业。企业还在就有希望。一旦倒闭了就会很困难,企业没有十几年功夫是站不住的。财政政策在这点上要学习别人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占城镇就业80%,保住他们就是保住社会稳定。 新基建是画饼充饥 最后讲下新基建。 画饼充饥。要脚踏实地一点,不要谈不着边的事情。30万亿50万亿的钱从何而来啊?目前财政要减税的,财政已经很紧张。银行贷款有债务风险。 宏观经济总体负债率260%,2015年去杠杆虎头蛇尾。要坚定不移去杠杆,问题都在滥发货币,鸦片止疼,但上瘾就依赖。 有钱为什么不直接给企业和老百姓,而去搞短期不见效益的项目,逻辑有问题。所谓新基建,不着边的事情,八仙过海,前四仙,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北斗导航。这需要多少投资?厂房?设备?全投资在智力上的,拉动不了需求和就业。几百万大学毕业生有几个能干这些活的?这些创造不了就业。除了北斗导航,其他不是政府干的事情。后四个,5G,特高压,充电桩,高铁都是老基建了。 不要过高估计5G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生活端5G还用不到。自动驾驶和工业互联网是关键应用,自动驾驶遥遥无期,工业互联网不是投资能够砸出来的-和消费互联网完全不同。充电桩就是个加油站的概念,特高压高铁都是四万亿的活,老基建。 说到底,怎么办。企业谨慎经营,国家层面来说,过去的方针政策是对的,改革要需求,改革要效率,从改革要GDP。去杠杆可以放下,供给侧改革要继续推进。企业发展是关键,就业,需求的关键。 再说一遍:“保护私有产权,国退民进,放松管制,全面减税”,反正我就这么几句。
看丝路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