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80283202/回:0)关于在非中企的那些“坏话”,都是道听途说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发表题为《不应妖魔化非洲的中企》一文,指出很多欧美人所谓的中国企业给非洲国家造成“债务陷阱”或低薪雇佣当地员工的说法,几乎都是道听途说。一项缜密的学术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非洲雇佣的本地员工比例、支付的薪资水平以及员工培训标准,都跟在非洲的其他外国企业差不多,而且中企在提高非洲国家就业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Schoolof OrientalandAfricanStudies)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协作下,研究人员对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亚的中国和非中国的制造和建筑企业进行了调查,这两个国家是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头两大目的地。调查人员实地考察了76家公司,其中31家是中国企业。重要的是,他们还采访了共计1500名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亚员工。 这项研究发现,关于中国企业的负面报道大多不属实。大体来看,研究显示,中国企业聘用本地员工的比例与非中国企业相同,支付的薪资差不多,员工培训标准也类似,不过通常不那么正式。 图为南非中资企业招聘会现场 领导此次研究的奥亚(Oya)表示:“没有证据表明,中国雇主给员工的待遇与非中国企业有很大差异。” 在埃塞俄比亚,这项研究发现,中国建筑企业和工厂中埃塞俄比亚员工的比例超过90%,根本不是放眼望去全是中国人。中国员工从事的是管理、财务或高技能工作(例如木工或生产线主管),受过训练、能够做这些工作的埃塞俄比亚人可能不好找(至少一开始是这样)。 在低技能岗位上,该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聘用的都是本地人。在安哥拉,所有企业的本地员工比例都较低,不只是中国企业。安哥拉在独立后打了20年的破坏性内战,使得安哥拉的高技能劳动力短缺更为严重。然而,中国企业中本地员工的比例已从10年前的大约50%提高到如今的大约74%。 图为赞比亚中资企业人才招聘会现场 研究总结称,中国企业没有剥夺非洲人的就业机会,而是引领了就业创造。2017年,在海外企业承接的所有非洲建筑业务中,大约60%流向中国承包商。 在薪资方面,研究发现,在埃塞俄比亚和安哥拉,员工的薪资更多地是由员工本人的技能、经验和所属阶层决定,而不是由雇主的国别决定。 简单地说,中国企业支付的薪资跟同行一样。在安哥拉,中国建筑企业支付的薪资确实低出最多20%。但中国企业提供免费的食宿,这意味着员工可以将更多薪水存下来。在埃塞俄比亚,员工表示,食品支出最多占到他们薪资的一半。 “该调查支持这种看法,即中国公司没有什么非常特别之处,”《下一个世界工厂》(TheNextFactoryofthe World)一书作者孙辕(IreneYuanSun)表示,“如果照我的想法来,我们会根据行业讨论企业,而不是根据国别。” ![]()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