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49258987/回:0)在西藏,我找到了与印度相似的灵魂每一座城有自己的颜色,每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性格,幅员辽阔的中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如同五十六个孩子依偎在母亲身旁,但这五十六个孩子又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光芒。 若说有一个民族她的性格和印度相投,那她一定是藏族了。 中国的藏族地区主要指说藏话和有藏族文化的民族聚居区,由东经73度至104度,并由北纬27度至38度。 整个中国的藏族区,包括三个文化区。 藏族最早见于汉文历史,是唐代的吐蕃,此外,在这个广大藏族区中还有羌、氐、吐谷浑、戎、附国、东女国等。 藏族地区的原始居民他们追溯自己的起源是猴子和妖魔,男祖宗是猴子,是菩萨观世音化身,女祖宗是妖魔,是男祖宗的配偶。他们的统治者,则来源于印度。 据说,一个印度逃难的士官,逃到雪山顶上,有12名牧民见他由赞塘过西谷下来,便问他来自何处,印度士官因不懂话,便向上指,牧民以为来自天上,便用木架把他抬回家中,这便是第一个藏王名叫捏赤赞布。 当藏族社会摆脱无文字的黑暗愚昧进入光辉的文明时,当藏族祖先的视线开始从古老的高原移向四周的毗邻民族时,藏族人民首先接受的是佛教这一具有震撼大千世界的强大威慑力的文化。 众所周知,佛教最早起源于印度,根据佛教在印度的发展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原始的佛教思想,主要以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为主,也就是佛陀所制定的教义,佛陀涅槃后,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划分成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其中大乘佛教发展到公元七世纪后开始逐渐密教化,八世纪以后密教在印度佛教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同印度教相结合,吸收了大量印度教的思想。 公元七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开始呈现衰落趋势,后来,由于印度北部受到阿拉伯势力的冲击,大批的佛教徒纷纷逃离本土,前往毗邻国避难。 同一时期在西藏,雅隆部落联盟的首领松赞干布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政权,作为藏族地区原始宗教的苯教(黑教)因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结构而逐渐失去影响力,在国内外双重势力的影响下,印度佛教从吐番的南部和北部同时传入西藏,经过吐蕃赞普的弘扬和寂护、莲花生等印藏僧人的共同努力,佛教与藏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本教相融合,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 随后,藏传佛教在西藏的文化传统中长期居于主流地位,并在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流变中更加成熟完善。 之所以说藏族的性格与印度相投,不仅是因为它与印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坚定的信仰,人若没有信仰,灵魂便无处安放。 印度是一个宗教众多的国度,教派虽多,但乱花并未迷人眼,人们对待信仰的虔诚令人折服。 放眼我们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哪里有时间有精力放在自己的信仰之上。 这里笔者并不是认为每一个人都必须信教或者怎样,只是觉得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应该保留自己心上的一片净土,构建自己的希腊小庙,如沈从文笔下的恬静边城,莫言书里的高密之乡,哈代小说里的维塞克斯世界。 印度至今还保留着诸多充满宗教色彩的节日,比如湿婆神节、洒红节、拉玛节、玛哈维那节、佛诞节、十胜节、灯节等等,而我国却忙着过平安夜、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这着实是一种悲哀。 同样作为文明古国,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可能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青藏高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连绵起伏的雪山挡住了人们的视野,变化莫测的高原气候使人们感到自然界的威严和无处不在的神灵,他们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坚定的信仰。 进入藏族区,仰头可见飘扬着的经幡,当地人相信风是神的使者,随风舞动的经幡可以通过风将人们的祈祷传达给天神。 低头可见刻着经文的玛尼石,默默地伫立在角落里,承担着神圣的使命。 藏区寺庙林立,一扇院门仿佛就把喧嚣的世俗隔绝在外,留下院内一世清净。 参观藏区寺庙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佛的眼神与我们平日所见有所不同,藏区寺庙供奉的佛像眼睛往往是一条有弧度的曲线,眼角稍稍向下,眼神里流露的慈悲,自然清澈,惟妙惟肖,那种眼神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不可复制,真正的慈眉善目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古老的印度,我在中国遇见你,你虽未身披沙丽,头戴面纱,但我还是在这山山水水中找到了你,因为你们有着同样的执着与虔诚。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