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89339654/回:0)TED高赞演讲:我们的认知,正在被这3种偏见毁掉误区一: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就是人们总倾向于寻找证据来支持我们已经相信的事情,抵制不同的看法。 古时候就有“疑邻盗斧”的故事,我们往往只愿看见自己想看到的,却选择性忽视那些发生在眼前但对自己想法不利的事情。 《爱情保卫战》中曾发生过这样一幕,有对夫妻结婚七年,一上场就不停吐槽对方身上的缺点。 妻子说丈夫太懒,一下班就瘫在沙发上,吃完饭也不收拾碗筷,平时也不打扫房间;丈夫则责怪妻子太啰嗦,自己上班那么累,回到家里还要被妻子烦着。 两个人一直相互指责,哪怕主持人一再苦劝也毫不在乎,仿佛对方就是敌人,要把对方打倒为止。 直到主持人涂磊问:除了缺点之外,对方身上有什么优点吗? 丈夫这才说:她做饭很好吃,也很独立,结婚这些年一直在赚钱,对我父母也很孝顺。 妻子也抽泣着说:他把钱都交给我保管,每年还带我去旅行,工作能力很强。 这对夫妻就是掉进了“确认偏误”的陷阱里面,在他们彼此心中,已经把对方当成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所以会拼命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 在丈夫眼里,妻子是一个啰里啰嗦的长舌妇;在妻子眼里,丈夫是一个毫无作为的懒鬼。 两个人都坚信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对方,所以才会吵得你死我活。 哪怕对方身上其实还存在着不少优点,他们都已经看不到了,因为他们潜意识地认定了对方就是这么差劲,所以不惜忽视甚至扭曲事实——其实对方身上也有很多优点。 如果不是后面主持人的提问,让他们重新开始审视对方身上的优点,或许他们还在“确认偏误”的陷阱里,和那个自己想象中的、缺点满满的对方吵得你死我活。 你想想,类似的情景,在生活中何其常见: 看到同事指出自己的错误,就觉得同事在排挤自己,还找出了不少同事排挤自己的“证据”哪怕对方很有可能只是就事论事; 觉得爱人不喜欢自己了,那看什么都觉得对方变了心,对方迟点回信息也一定是变心了,而不是因为对方工作实在很忙。 请记住一句话,你看到的往往只是你想看到的。当你带着情绪去看待问题,往往就是掉进认知的陷阱里。 误区二: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D-K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 通俗点解释,就是谢博德博士说的:“总有一些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 这个效应是由社会心理学家邓宁和克鲁格联合发现的,他们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为此,邓宁和克鲁格发表文章,总结出了“达克效应”,并指出人们经常呈现的特点: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之所以会普遍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部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自信心,总是倾向于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不行又不承认,还觉得别人也不行。 如果你不觉得自己曾犯过这样的错误,那你很有可能已经掉入“达克效应”的陷阱里。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还记得这句话吗? 举个例子,不少人都爱骂中国足球,觉得水平低,换谁上去也能踢,甚至有人向国足宣战:你们和我们校队踢一场球,能赢吗? 对于这种想法,韩寒就曾写过一篇文章《我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说起自己20多岁的时候,曾经和一群五年级左右的职业儿童预备队踢球。 韩寒是校队成员,几个球友也都是上海高中各个校队的优秀球员,对手只是一群小学生,哪怕是职业预备队的成员,他们也是信心满满。 结果,上半场20分钟,他们就被灌了整整20个球,进球0个,传球成功不到10次,其他时间都被小学生当狗遛。 最后下半场也不踢了,对方教练说不能和这样的对手踢球,会影响小队员们的心智健康。 以至于后来朋友看球时爱骂街,他只是在旁边笑而不语,因为他“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孔子曾说:“真正的知识,是要知道一个人无知的程度。” 莎士比亚也说:“傻瓜认为自己是明智的,而聪明人则认为自己是个傻瓜。” 很多事情,真的没我们想得那么简单,多一分尊重,不要老是自以为什么都懂。 倘若总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别人很糟糕,那其实是忽视了自己的缺失和薄弱,永远不可能有提高的可能。 一个人的病什么时候最难好?在他不觉得自己有病的时候。 一个人什么时候最难提升自我?当他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的时候。 不要让达克效应,阻碍了你向上生长的道路。 误区三:认知失调 谢博德博士在演讲中说了一个故事:2017年飓风哈维登陆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3天之内降雨50英寸,整个城市都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 但在飓风登录前一周,谢博德博士就已经反复提醒休斯顿市民:根据观察,这次飓风到来可能会造成40到50英寸的降雨量。 即便如此,市民们依然无所作为,并在一周后迎来了洪灾,造成了重大损失。 为什么会这样? 休斯顿当地虽然经常下雨,但之前全年的降雨量也才34英寸。 谢博德博士所预言的“短时间内降雨40到50英寸”,已经超过了休斯顿市民能够理解的范围——几天之内就下完一整年的雨?这怎么可能! 因为和自己过去的经验发生冲突,所以休斯顿市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看到了预警,但没想到真的会这么糟糕。 这就是谢博德博士说的“认知失调”: 新信息与已有的信念相矛盾,无法理解现有经验外的事物的时候,会让人产生失调的感觉,这种感觉会驱使一个人去寻找合理化的解释,让自己的认知达到一致。 休斯顿的市民就是这样,他们面对无法理解的新信息,就去找一个合理化的解释,觉得灾情不会那么糟糕,忽视科学家的警告,最后造成重大损失。 试想一下,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实在太常见了:有些女生遇到了渣男,渣男不仅出轨还家暴,但女生反而为渣男维护,说他只是喝了酒才这样——这就是因为她无法接受自己爱上的男生是个人渣,为了避免认知失调,只能不断找借口骗自己。 很多爱抽烟的人明知抽烟不好,却很自信地认为“虽然抽烟有害健康,但是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哪怕咳嗽不断也不愿意停下来。 但很显然,这种态度妨碍了我们看清楚世界的真面目,让我们始终带着滤镜去看待这个世界,不愿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最后自会被现实狠狠教育一顿。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