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92068574/回:0)张五常教授9月29日在深圳大学的演讲全文【下】08 说往事可堪回首 这里我要跟同学说一些要点。今天你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世界,求学期间不用功拼搏,增加知识,不会有好前途。回报率最高的是中、英二文都要学得好。问题是英文很难学,学了又容易忘记。但没有选择,英语你总要学到下笔成文。 有趣、易学而又回报率高的是中国的文化。我知道你们在中国文字与历史这些方面的基础不错,但在那重要的文物方面你们认识得少。文物既有趣也易学,可惜在深圳——其实是整个南中国——博物馆的藏品可教的不多。 我还要指出一点。数码科技不论,如果你们要在一门学问上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专才,不管多聪明,中学后二十年的寒窗苦学是起码的要求。我自己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例外,尽管我近二十四岁才进大学,但从本科到正教授只用了约十年加几个月。 这例外是因为际遇好得神奇!从本科到博士后,有十多位二十世纪的大师围绕着,他们喜欢教我。上苍的帮助更重要:三十岁那一年,我无端端地一脚踏中一个困惑了经济学者近二百年的难题,但我不知道,在一个晚上只两个小时就破解了。简单的,后来我一路走下去,创立了合约经济学。 你们的机会看来没有我当年那么好,但遇上高人愿意指导你们要懂得拼搏。我的一个外甥当年在香港没有大学收容,我带他到美国,从本科起只六年获博士,遇高人,学生物,达大成时约四十岁,今天是世界级人马。我的儿子当年在香港也没有大学收容,在美国也遇到高人,今天研究医药,也算是世界级了。因为儿子在研究院修的是两个博士要一起拿的课程,难度高,他达大成时约四十五岁。 你们今天能进入深圳大学,天资水平应该跟我的外甥与儿子差不多,只是机会有别。我们三个当年的水平是进不了清华、北大的。可能深圳大学也不收我们。我希望在座的同学明白,走学问的路我们三个都把自己的生命押了上去! 说不得笑。今天在西方的教科书中可以找到我外甥的名字,也可以找到我的名字。二者出现不多,不及杨振宁。名字打进教科书算是有一家之言,不容易。另一方面,在西方经济研究院的读物表中,最常见应该是我的作品。我把外甥气个半死的,是经济学的刊物出现了Cheungian Economics(张氏经济学)一词。这更困难,因为是代表着一个学派。可惜不多见。我是华盛顿经济学派的创始人是诺奖得主诺斯一九九〇年在他的一本名著中首先提出的。 当然,我们三个算是世界级的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杨振宁,但我有一项本领杨大师应该没有。那是Steven Cheung是一个经济学者,张五常也是一个经济学者。当年杨小凯大赞Steven Cheung,又大赞张五常,当他终于发现二者是同一人,吓了一跳,跟着奔走相告。也有不是那么愉快的往事。我回港任职后,一个说是从内地打来的电话,打到香港大学找Steven Cheung,邀请我到内地走走,当他知道我的中文名字是张五常,立刻把电话挂了! 这就带到一个严重的问题。今天我们三个在三门正统的学问上达到世界的师级水平——这点我没有夸张。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了四十年,国家本土培养出来的世界级学术人物是那么少呢?我们三个的天资应该不俗,但当年在香港皆没有大学收容。或然率说,今天在中国内地的天资不弱于我们的应该无数。另一方面,这些年北京上头资助大学的钱是远远地冠于地球,但为什么今天我们见到的国产学问高人是那么少呢?我希望北京的朋友能客观地考虑这个问题。 这里让我顺便对从事经济学的同学多说几句。你们今天学经济是走错了路向。经济学的重点是解释世事,在推敲解释的假说时,你们千万不要让数学方程式的框框约束着。你们要让自己的脑子云游四方,想到有趣的就停下来多想一下。这里一点有趣的,那里一点有趣的,让这些有趣的自由浮动,过了一些日子,这一点一点的会自动地组合起来,让你写出一篇有机会传世的文章。 没有机会传世的文章,不仅不要考虑写,读也不要读。想象力的体现是传世文章必要有的条件。不一定足够,但必要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越南战争而在美国兴起的、跟着引进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算学报高下与文章数量来衡量学问高下的取向,是一个灾难性的发展。思想传世才是可取的衡量,可惜能早作判断的人凤毛麟角。 09 爱中国的文化是爱中国的准则 转谈中国文化的问题。我认为目前香港的青年上街,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学校没有教有小许重量的关于中国文化的科目。我知道上街的有人收到钱,但认为属少数。是的,我认为对中国文化缺乏认识是香港的收不到钱的学生上街的主要原因。不懂国家的文化不会对国家有归属感。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我发表了《国民教育与艺术文化》,建议香港的中小学着重于教中国的文化。如果当时香港接纳了我的建议,今天那里的学生不会跑到街上去。我有无数旧学生今天是香港的中学老师,为了要理解香港学子的上街行为,我问他们香港中学的“通识科”是教什么。他们一律说是教废物。为什么纳税人的钱要花在废物上呢? 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昔日的英国统治香港,那时的中小学教中国的古文、诗词,远比今天为多。今天在内地的小学生,差不多全部可以背得出起码几十首中国的诗词与古文。无数的小学生研习中国的书法。“爱国”一词我不知何解。我这个老人家在地球上活了八十多年,从来不觉得有哪个国家可爱。 然而,我是个中国文化迷,古文、诗词可以朗朗上口。为了兴趣我对中国的书法有研究,而为了考查讯息费用,当年我喜欢在香港的地摊左问右问,这些那些是什么窑呀,怎样鉴别真真假假。这些行为,当年不少学术上的蠢材对我多有非议,但让我创立了今天看可以历久传世的玉石定律、欺骗定律、仓库理论等贡献。 中国的文物是大宝藏 说到中国的文物,我的认识说不得笑。除了书画我得到专家朋友的指导,其他的知识都是自己在街头巷尾的考查而获得的。是那么有趣的学问,而略知一二会对中国有归属感。 我自己研究中国文物的经历可以写出一本厚厚的书。幼年时在香港,一位来自广西的隶书高人教了我不少,而在一九五二年我用积蓄了半年的零用钱,购得该高人极力主张要买的宋拓《娄寿碑》孤本。真正地投入中国文化的研究始于一九七五年。那时为了研究讯息费用对行为的影响,我花了两个月在香港广东道考察产于缅甸的翡翠玉石的市场。 跟着一九八二年回港任教职后,到福州一行,就转为考查产自寿山的田黄石。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推土机频频在神州大地操作,出土的文物多,我差不多一律跟进。这些文物市场的有趣变化无数,而拍卖行的孰真孰假的行为,行内的朋友说起来无不津津乐道。 不要教香港的学子爱国,因为他们不会知道你是在说什么。教他们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诗词书画、中国的文物。这样,他们对中国会有归属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他们日后找工作时,很值钱!我自己怎样看也不是个爱国的人,但因为我在广西的逃难经历与后来大手地跟进中国的文物,我对中国的青年格外关心。斯密早年的《道德情操论》解释了我这个取向。 11 人民币需要怎样处理 最后要说的是把人民币推出国际市场这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这话题以及我提出的把人民币下锚的建议,十多年前我解释过多次,可惜到今天还是看不到效果。我们要知道像中国那么大的国家,发展到有今天的势头,人民币不成为一种国际通行的货币不成话。二战前英镑当道,二战后转到美元。一个国家的货币能成功地国际化有很大的好处。印制钞票的成本近于零,外人接受多少你就赚多少,打回头你就赚了利息。美国没有什么外汇储备——他们不需要,因为举世都接受美元。 这里的一个难题是人民币推出国际,在很大的程度上一定是替代着美元,美国当然不会接受,人民币给杀下马来可以是大灾难。大家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试把日圆推出国际,被无情地杀下马来,让该国的经济不景,持续了多年! 我们知道这些日子北京尝试这里那里把少量人民币推出去,只是推到哪里美国就搞到哪里。所以我认为北京要在整个地球一起推出,但一定要把人民币先下一个稳定如泰山的锚。这个下锚的方法我解释过多次,央行的朋友知道,也考虑过,我可没有听到他们认为有什么不妥,可惜他们不采用。这里让我凭记忆简述一次。 一、选择二、三十种物品,包括衣食住行的各方面,最好在期货市场选择,也可在运作得好的批发市场选一些。这里要点是各种物品的质量要稳定,也要随时有一个方差很小的市价。 二、这些物品构成一篮子,各种物品的比例固定不变。可以自由变动的是物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各自按着市价自由变动。这一篮子物品加起来当然会有一个总市值。 三、现在由央行决定,一万元人民币可以购买多大的这一篮子物品。这就求得一个指数了。央行要把人民币钩着这个指数,坚守。 四、这指数是一个物价指数,调高算是通胀,调低算是通缩。我的建议,是央行每年把这指数调高二至四个百分点。这是弗里德曼平生所学的一个结论,今天美国的联储也是守着这个百分之二至四。 五、央行要印制新的钞票才推出国际(好些年前听说已经印制好了),要有五百元面额的,当然要加上一些英文。为了增加接受性这些钞票的设计重要。 六、人民币推出国际后,央行当然要让人民币的国际汇率自由浮动,也要让内地的利率自由浮动。起初推出国际时,最好跟原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平过。 上述是我简略的回忆,比较详尽的分析可见于我二〇〇九年出版的《货币战略论》及跟着的一些有关文章。 12 全面解除汇管是需要的 货币的用途是协助贸易与投资,不应该一石二鸟地以币量的增减来调控经济。这是当年我不同意弗里德曼的要点。蒙代尔是站在我这边。选择我建议的货币下锚制度,因为有需要守锚的约束,央行要放弃他们用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的权力。 最后要说的,是把人民币推出国际,一定要全面解除外汇管制才算是成功。我的主张是不要逐步解除——这会引起我们事前难以猜测的预期——而是要一放全放。这样做,一起步央行的外汇储备会相当大量地流失,但外间接受人民币,这储备会回升。我认为目前央行拥有的外汇储备足够应付这“全放”而有余。不要选人民币有弱势的情况下大肆放开,而这样放开汇管如果成功,中国的外汇储备会急升。央行要把这因为外人接受人民币而增加的外汇收入放在一个独立的账户,用以保障人民币的稳定。 不能说完全没有风险,只是我建议的下锚方法会增加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接受性,因而会减低这风险。另一方面,近两年内地的地下钱庄的运作,人民币的官价兑换率跟地下的兑换率没有差别,显示着这些日子央行的操作是合格的。 日圆当年尝试推出国际的经验不好。要是今天人民币推出去,我认为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有多少外汇储备可以支撑,而是在于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接受性。我建议的下锚方法是我能想到的提升这接受性的最佳方法。另一方面,一旦解除汇管,人民币的国际兑换率的自由浮动重要,因为不管那下锚的一篮子物品的所值算得怎样精确,市场还是要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 13 结语:天下大势的关键何在? 我对人民币推出国际与解除外汇管制的思考,搁置不再多想,匆匆近十年!可见北京的朋友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推进得缓慢,令人失望。中国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强国,外汇管制一定要解除——这是没有其他选择的。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人民币不全面地国际化不成话。但偏偏是在这个关键的话题上,人民币推出国际会跟美元有最明确的冲突:整个地球需要用的货币就是那么多,人民币推出国际,在很大程度上一定会替代美元。美国要把人民币杀下马来是合情合理的。 这些问题,北京的朋友应该比我知得更清楚,只是需要怎样处理大家的看法可有不同。理论是一回事,实践是另一回事——北京目前处理人民币国际化的方法,可能是在他们知道的局限下最好的。我的观点,是不管局限如何,人民币推出国际一定要先下一个稳定的锚。不一定要依我建议的,但锚一定要有,而此锚也,最好不要用上美元及其他货币。说实话,人民币推出国际,北京不用怀疑人家会搞你。他们一定会!我的下锚建议,如果处理得好,外人无从入手搞。 我也注意到,有点钱的炎黄子孙满布地球,如果他们都站起来,持人民币,只这点,人民币国际化就过了关。所以今天看来是困难重重的局面,从乐观那方面看也不是那么困难。 上文提到,我的外甥问:中、美贸易战将会鹿死谁手?在这里我可以提供一个明确而又肯定的答案:人民币推出国际也是贸易,只要在这一项上成功,中国就胜了! 看丝路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