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81372976/回:0)关云长单刀赴会,催永元挂印封金《三国演义》,妇孺皆知: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美髯公义释曹孟德,关二爷温酒斩华雄……看似历史不经意间留下的故事,却让国人世代为之折服。 与之相比,我们可能会慨叹:当今和平年代生活得如此乏味,如此平淡,如此含混不清。我们似乎分辨不出是非,比较不出对错,感受不到美丑…… 我们不禁询问:为什么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心灵却没有与时代相应的信任感、安全感、充实感、责任感?这一系列心灵影射给我们上述客观存在的真实的危机感来自何方?问题出在了哪里? 社会各界,各阶层各说各话,看起来似乎也有些道理,而且他们也开出了不同的药方,大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势。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大多胎死腹中,似乎清谈太多,践行太少。 我们似乎缺乏一种无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源泉出自那股气,那股浩然正气。我们过度执著于“我”,为了“我”的一切利益,放弃了底线,丢失了良知。 我们茫然若失,面对正义,面对执持正义的人,如面对洪水猛兽,认为他们是疯子,不可理喻。 于是,最为让国人不可理喻的典型便应运而生了:催永元。 很多媒体的报导涉及了他的种种与当今中国社会潜规则不合拍的言行,似有冒天下大不韪之嫌。大有关羽单刀赴会的壮怀激烈,至于挂印封金,也确有其事。 谈到这里,似乎几千年前的关羽复活了,所不同的是关羽这个美髯公与时俱进,改头换面,变成了催永元的模样,以媒体为青龙偃月刀,安步当车,率性而为,所到之处,疾风劲草,其过程胜负难料,但最终结局早已天命难违:邪不压正。 就此而言,催永元比关公幸运,因为他所忠于的是这个国家的兴衰荣辱,是人性的回归,他所做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良心的本能。他凭借的是良心,才走到了今天,活到了今天,所以他不会败走麦城。 《中庸》有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小催用行动率性,修道,施教,所以有多少人希望他死,就有数倍正义之士希望他活。这便是小催精神之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天道也。 我本一介布衣,可写内容很多,也可绕开不写他,但有一种存活于中国人血液当中的良知,叩醒沉睡多年的记忆。 从关羽跨跃到小催,这中间的中国变革不计其数,直到帝制结束至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方式也越来越西化,但我们的文化血脉里一直有一方净土,存活于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当中。 那方净土就是《易经》《论语》《孟子》,老庄等等给我们的潜移默化的洗礼。 所以,小催在,是旗帜;小催不在,是永生,因为每一个中国百姓都是小催精神的延续,都会凭借良心的力量选择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想,写到这里似乎已接近尾声,下笔千言,不知所云。不知道胜败在哪里,其实本没有胜败。 也许,不用多久,我们也会忘掉催永元,因为他也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他却给我们点亮了一盏心灯,让我们听从内心最本真的心声,遵循心灵的指引,为所当为。 我想,如果你走出家门所做的一切,大而言之是家国天下,小而言之是修身齐家。那么,我们身边就多了一点和谐,多了一点清正。 在我看来,这就是小催现象的教化,就此而言,他的付出是值得的。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