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雨飞
  • 积分:5463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11/8 11:42:53
  • 楼主(阅:81419488/回:0)刘长铭校长炮轰中国教育:不把学生当人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在厦门,把“枪口”对准教育,面对台下校长、德育主任为主的观众,直言不讳地说,没有哪个国家的校长像中国校长这样,有那么多的口号和理念,但是,绝大多数没有落地。



    刘长铭,湖南湘潭人。现任全国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四中党委副书记、校长。民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西城区人大常委会委员。



    如果学校只是为了教知识,那么,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好的学校教育要给孩子价值体系,但这种价值并非是靠课程教出来的。

    不要总埋怨环境不好,社会中的人都曾是我们的学生


    刘长铭以各种奇葩现象开始自己演讲:货车半途坏了,车上的货物被哄抢一空;日本海啸,灾区秩序井然,反倒是千里之外的中国开始一轮又一轮的碘盐疯抢;节日过后,垃圾成堆的天安门广场和三亚海滩······
    学校经常会埋怨社会、埋怨环境。不要埋怨!制造这些奇葩现象的人,五年前、十年前或更久前,都曾是我们的学生,我们要想想:学校教育给了他们什么?

    我们的教育有哪些问题?
    虽然我们没必要往自己的身上背“十字架”,但是,我们应该有担当,这件事是我们没有做好的。那么,学校教育到底哪里出错了?

    只炫耀“车技” 忘记目标
    打了比方,很多校长如同赛车手,考虑的是如何展示自己娴熟的车技,但却不知要把车开到哪里?


    今天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像中国教育这样轰轰烈烈,改革措施令人眼花缭乱,校长们总想把学校搞得今天和昨天不一样,明天和今天不一样,如同夏丐尊在《爱的教育》序言里所形容“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但是,“池的要素水”,反而无人注意。

    满嘴口号却没落地
    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和国际人才市场接轨,“我们的学校缺少文化,不缺口号,口号不是文化”。刘长铭以自己接触的众多国外学校来做比较,他说,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校长和中国校长相比,满嘴有这么多的口号和理念,谈起来都一套套的,但是,最缺少的是在现实中的落地。

    没有突破“放羊娃”的逻辑圈
    刘长铭讲了广为人知的放羊娃的故事:问放羊娃,“放羊干嘛呢?”“赚钱呢!”“那赚钱干嘛呢?”“娶婆姨呢!”“娶婆姨干嘛呢?”“生娃咧!”“生娃干嘛咧?”“放羊呢!”······
    冷静下来想想,我们真的就比放羊娃所追求的境界高么?我们的教育其实也陷入“放羊娃”的圈圈:读书、学奥数,上大学,找个好职业,然后买车、买房、娶媳妇,然后生子,然后孩子读书、学奥数······


    只把学生当成容器和机器,没把他们当成“人”
    不过,我们的教育价值也在发生改变,最初,是知识本位。把它形容为“容器”,学校塞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上个世纪90年代,教育价值向能力本位转移。在老师看来,学生就是机器,要努力使他们具备各种能力,解决各种问题。
    无论是容器还是机器,我们都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公民意识、生活、情感、交往、健康、悲悯等等人的基本属性,都被忽视。
    中国学校把“以人为本”的口号喊得最响,但是,“中国教育却最不以人为本”。
    但是,是不是家长可以放弃学校教育?不时会读到这样报道,某家长在家庭私塾培养孩子,孩子也考上大学。刘长铭说,写这种报道的记者,根本不懂教育。


    学校是个小社会,学生到学校是要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如果学校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那么,在目前的网络时代,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刘长铭认为,未来,教育的本位要从知识、能力向“价值体系”转变,这才是好的学校教育。那么,什么是教育价值体系,刘长铭以北京四中为例,认为,应该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教育。每项都有具体的要求,均以“省略号”来代替,但是,并没有最终结论——一直在补充。


    价值体系不是课程
    北京四中的这个教育价值体系并不是课程,刘长铭批评说,我们老是喜欢用纯技术的观点来解决教育——重视什么,就要开发什么课程,开发课程很容易,入脑入心难。
    价值只有渗透到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一种完全不知不觉中去接受,去完成,才是真正的教育。
    他列举了北京四中学生通过高考后到农村支教获得的领悟: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理想和服务社会相结合,才是完美结合,来说明价值是如何渗透到人的心灵中去。

    老师是榜样
    学校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要让老师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老师对工作充满了热情,那么,学生们未来有职业精神。这种影响不是靠老师说教,也不是校本教材就能解决,人的影响,是无法代替。

    有一年,北京四中一位家长给老师写了封信,说孩子到了四中后有一件事情特别激动,即在分班测试结束时交卷子,当孩子把卷子递给老师的时候,老师说了一声“谢谢”。孩子回家后告诉父母:上学九年从来没有任何一位老师跟他说过“谢谢”······


    刘长铭问老师:说“谢谢”是大事吗?但你平时说了吗?他因此和在场的学校打了个“赌”,他说,从现在起,号召老师向学生说“谢谢”,他们回答问题后,“请坐下”,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我敢打赌,只要坚持一两年,那么,无论基础多么差的学校,一定会与众不同。


    刘长铭语录:
    1.我们一些学校在营造什么样的环境?有学校提出:提高1分,“干掉”1000人。提出这样口号的学校到底在追求什么?今天靠自己成绩“干掉”1000人,那么,将来,学生或许也会为了“干掉”别人而不择手段,不排除给人下毒,把别人干掉。


    2.如果没有高考,没有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那么,老师们还会教书吗?我们有没有对应的知识体系,知道哪些知识要教到什么程度?我们经常在课堂上说:这个知识很重要?但是,真的它很重要? 其实未必,是因为考试经常考。千万不要认为,考试的重点,就是知识。

    3.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上大学不是一辈子的事,上什么大学更不是一辈子的事,一个人日后能否成才,取决于他的胸怀和布局。


    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


    回想起来我们30多年来靠抢跑培养了这么多尖子学生、竞赛的获奖者、金牌得主,可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我们期望的从他们之中产生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师,至少现在还没有。

    刚出生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何三年、六年、九年成长之后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走出了不同的道路?这个差异就是由家庭造成的。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家长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别把自己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未来

    家庭教育的确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前两年我谈过一个观点,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所谓的重视多多少少有一些扭曲,但是总体来说,每一次有关家庭教育这样的活动,可以看到座无虚席,这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心态。但是,正是由于对家庭教育的高度关注,也使得今天的教育产生了许许多多过去还没有产生过的问题。每个即将当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人都对即将出生或者即将长成的孩子有着许许多多的要求,有着许许多多的梦想和许许多多的希望。

    比如说,我见到了很多现在所谓的“胎教”,怀孕之前要注意如何调理爸爸妈妈的身体,就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出生有一个更好的生理方面的基础。孩子生下来以后我们对他有很多梦想,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外交家、世界首富、歌星、球星、明星、高考状元,我们也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豁达、彬彬有礼、风趣幽默、举止文雅等等。恕我直言,很多目标对家长来说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很小。今天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我们开始做家长之后我们很多的梦想,很多的关注是一生不可能实现的,是虚幻缥缈的。


    我们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


    于是,我们为了追求那些我认为虚幻缥缈的目标,就产生了许许多多我们今天看起来本不应该产生的现象。大家可能听说过现在奥数已经开到了幼儿园,幼儿园已经开始分快慢班。所以今天我们社会上有更多的现象说明,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抢跑'。


    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可能都看过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其实起跑的时候谁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甚至跑完了一万米谁在第一、谁在第二也不能决定哪一个就是最先达到终点的。但是,今天许许多多的家长都在拼命的“抢跑”。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家长,像今天中国学生的家长如此的热衷于“抢跑”。


    父母如何更好地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

    网上有一篇我写的文章,文章的观点是,千万不要把孩子看的比你的生活伴侣更加重要。
    在我看来,夫妻关系是第一重要,正因为有了牢固的夫妻关系,才有了牢固的家庭,有了牢固的家庭,孩子才会有一个正常、良好的成长环境。后来那篇文章有很多人给我打电话,看完了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因为很多家长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最后导致家庭许多矛盾的产生。


    一次家长会上,我谈这个观点的时候,我谈的是我们要有足够的时间跟孩子家人在一起,有家长说我的工作每天就是应酬,晚上都在外面吃饭,很少回家吃饭。我说我不认为任何一顿饭都要在外面吃。在这儿我坦白的跟大家说,我在其他的事情都不会撒谎,只有一件事情可能会撒谎,就是别人给我打电话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我会说'对不起,今天晚上有安排',其实,这只是借口,我认为和谐的家庭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一家人厮守在一起。


    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家是接待外宾的一个开放的家庭。有一次在他家碰到了一个日本高级官员的夫人,她讲到,父母一定要使自己跟孩子有足够多的皮肤接触,一定要抱孩子,这实际上感情的基础感情是发生在身体来的生物化学反应,没有这些条件这些反应不可能发生,不发生就没有情感发生,情感不是虚幻缥缈的,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多的接触才有更多的感情


    我个人认为,家庭教育不要把它过于艺术化、也不要过于技术化。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和睦的家庭最重要。有了和睦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能够很自然、很幸福的成长。我相信孩子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至于是不是那么早的学更多的东西,我个人的建议是希望家长不要看重“抢跑”。希望今天能够更加理性的来对待家庭教育,对待孩子的成长。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