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琳达
  • 积分:14068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9/7/5 14:06:48
  • 楼主(阅:73095720/回:0)嚣张的特权:美元霸权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贸易大国的货币国际化


    关于贸易大国与金融大国的关系,我记得去年12月18日在清华有一个论坛,有一幅图特别好,讲了过去200多年来货币和贸易的规模的比较,有个结论,每一次货币和贸易出现不对称的状态的时候(假如英国身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但是货币在国际地位很小,这就叫做不匹配、不对称,现在中国就是这种情况就容易爆发危机,使得这个体系向对称的方向转化。


    我紧接着夏老师和王老师的观点谈一下。


    首先是几点评论。“双顺差”我们一直在谈,但是从国际收支账户上理解的话,“双顺差”是不可能存在的,必须是平衡的。我们经常讲的“双顺差”其实是个统计现象,我们国家将储备资产账户是单列的,按照IMF的标准,这个账户应该放在金融账户下面。


    第二个是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次序问题,都认为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在这之前要做的先把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做好,资本账户还要打开,才有一个水到渠成的效果,人民币才能走出去。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日元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完全说资本账户开放,对照日本从5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这段时间的历史我推荐大家看一下,有一本书专门讲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即埃肯格林的《全球失衡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教训》,里面有一整章讲日本经验,对人民币国际化有启示的。在转型的过程中,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是可以驾驭好浮动汇率体制。


    第二个经验是,在向浮动汇率转型过程当中,未必要等到资本账户管制的消除以及建立比较发达的外汇市场,你也可以逐步推进本币国际化。


    第三,汇率升值会压缩出口企业的利润。从左边这幅图可以看出,从6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在日元升值过程当中,日本国内的制造型企业的利润是不断下降的。从右边的这张图可以得到一个解释,日元升值的恶果被日本的出口企业自己吞下去了,它们不敢转嫁成本,这表现为出口价格指数和出口部门投入品价格指数之比出现了明显的向下弯折。


    所以,国内有没有政策空间来缓冲汇率升值的负面影响也很重要。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下面从一些指标来看一下人民币国际化走到什么水平了。浮动汇率制度改革是2005年开始,2008年左右才开始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但是我们看国际外汇储备的占比,最下面这根线是人民币的份额,很低。夏老师的观点是整体上成绩显著,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是从时间序列上来看的,如果我们从更加面来看,效果是没有那么的明显,体量还非常的小。



    我们再看其他指标,人民币用作支付手段的排名上去了,原来是35名,现在是第五名。右边这幅图我们也看到,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市场的占比才1.95,也就是2%,排名上来了,占比没有上去,最高时候也不过3%


    美元依然有嚣张的特权


    人民币国际化怎么这么难呢?我们从美国的经验来看,美国在推行美元国际化的路程当中,算是非常迅速的。从1914年美联储成立算起,1925年,美元的国际地位就超过了英镑,大家可以参考艾肯格林的另外一本书《嚣张的特权》。


    美元国际化的经验显示,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否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重要的不是其做对了什么,而是别人做错了什么。个人认为,在人民的国际化重要事项排序中,中国做对了什么是相对最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美国和欧洲做错了什么,居中的是中国自身做错了什么。所以,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取决于这三个方面的组合,其中最快的组合是:美国和欧洲犯大错,中国少犯错,再加上中国还要做些正确的事。


    在金融危机刚爆发的时候,美元确实出现了小幅的下降,但是后面又在上升,为什么?主要是欧元的危机,大家对于欧元的担心比对美元的担心更大。大家觉得欧元要崩溃,知道欧央行行长德拉吉说要不顾一切努力维护欧元才慢慢稳住。


    可以看出,即使是金融危机这么大的事件,也没有办法使得美元在国际地位上出现一个明显的下降。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必定是缓慢的。


    美元的强势,既有美国经济的硬实力的背书,也有其制度文化的软实力的支撑,再加上其在位优势,美元化产生的网络外部性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任何一种新货币想要切分蛋糕都变得困难。


    即使是欧元,就个人看来,其创生的初衷也更多的是为了防守,而非与美元正面对抗。欧债危机以来,欧元面临的难题仍然未得到解决,欧元的国际地位也因此有所削弱。


    Facebook在6月18号发布了Libra白皮书,引起广泛讨论。我也写了一些文章,其中有一篇就是谈Libra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的。


    我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因为2015年的时候我就写了蛮多关于比特币的文章,我觉得Libra是站在比特币的肩上设计的,比特币积累了很多教训,Libra都有改进。


    Libra对人民币国际化有没有冲击?我觉得有冲击,刚才也讲了这一块可能是赢家通吃。你还可以看一下Libra协会里面,一家中国企业都没有,背后的原因,和中国部门监管也有原因。技术不是门槛,规模才是门槛,另外的关键就是监管的态度。我们国家的监管基本上都遵循一个原理叫做木桶原理,就是短板监管,按照最短的模板一刀切下去,这种方法最省事,站在监管的角度来看也是最有效的,但从全社会来看却是机会成本最大的。


    目前国内数字货币这一块基本上只有央行在推动,但是央行推动数字货币的初衷一定是站在政策的视角上的,站在货币政策的视角,而不是商业视角。我对Libra的定位就是“主权数字货币非核心功能的商业化”。Libra是非主权的数字货币,它与主权数字货币能否共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