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鲜《劳动新闻》等10月3日报道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院10月2日上午在朝鲜东海元山湾水域成功试射了新型潜射弹道导弹北极星-3号”,对外宣布前一天在元山前海试射的潜射弹道导弹(SLBM)发射成功。
“北极星-3号”是朝鲜在2017年曾经对外公布图纸并宣布正在研发的固体燃料导弹。当年8月23日,朝鲜媒体在报道金正恩委员长视察国防科学院化学材料研究所的消息时,公开的新闻照片背景墙面上贴着北极星-3号设计图纸。也就是说,朝鲜仅用两年多时间就把图纸设计变成了实际武器。
此前朝鲜在2016年8月24日试射了北极星-1号,接着在2017年2月12日和4月5日分别进行了北极星地基导弹北极星-2号的发射。分析认为,北极星-1号长度约7米,而北极星-3号长度可达10米以上,直径也更大。
韩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委员李春根(音)表示,“北极星-3号设计得比1号更长、直径更大,应该是为了增加射程”,“分析认为,这一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达1900公里左右,比北极星-1号和2号(1300公里)射程更远”。他表示,“朝鲜这次试验应该是为了测试导弹的稳定性”,“预计很快就会进行新一轮增加射程的试射”。
朝鲜还公开了北极星-3号在大气圈外拍摄的地球照片,暗示朝鲜可以向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发射潜射弹道导弹。外交安全杂志《外交家》(The Diplomat)的高级编辑安基特·潘达(音)表示,“这是朝鲜在2017年11月(29日发射火星-15号导弹)以后进行的第一次战略试射活动”。也就是说,2018年启动朝美无核化谈判后,一直把挑衅控制在战术层面的朝鲜又开始了新的战略挑衅。
在朝鲜这次报道发射北极星-3号的相关消息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金正恩国务委员长没有出现在报道中。今年2月末朝美举行河内第二次首脑会谈后,在朝鲜从5月份开始到9月份进行的10次短程导弹发射活动中,每次金委员长都在发射现场。然而在发射朝鲜称之为“大事”的重要新型潜射弹道导弹时,金委员长却没有在现场指导,这一情况十分罕见。
有分析认为,朝鲜在10月1日宣布重启无核化工作磋商后短短13个小时就发射对美国颇具威胁的潜射弹道导弹,这样做可能是为了降低挑衅强度,避免刺激美国总统特朗普。
【外一篇】韩民众集会要求法务部长曹国辞职
10月3日,韩国呼吁法务部长曹国辞职的国民在首尔光化门广场至首尔站举行集会。这场标榜“反曹国”和谴责文在寅政府的保守势力集会吸引了大量市民参加,比9月28日在瑞草洞举行的“守护曹国集会”规模更大。

此前参加瑞草洞集会的人群在40米宽拥有8-10车道的道路上占据了1.2公里区间,而10月3日参与集会的人群则占满了从光化门、首尔广场到崇礼门、首尔站之间10~12车道宽的2.1公里道路区间。此外,当日大学路一带也举行了要求曹部长辞职的青年集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