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一剪梅
  • 积分:7934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9/8/12 16:59:17
  • 楼主(阅:83957773/回:0)俄罗斯舆论的对华认知及主要关切


    近年来,在中俄两国元首的亲自推动、共同引领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保持高水平发展,中俄关系进入历史最好的时期。与此同时,受国际环境和国内一些问题影响,两国关系也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2019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两国已商定开展包括元首外交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活动,纪念双边关系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考察这一背景下的俄罗斯涉华舆论新动向、新变化,对于进一步加强两国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5家俄罗斯主流媒体近期涉华报道为主,结合中俄专家的有关论述,对当前俄罗斯主流舆论总体对华认知及其主要关切点进行了梳理。


    肯定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成果显著


    中俄建交70年来,两国关系风雨兼程而历久弥坚。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从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到建立“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再到步入“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中俄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俄罗斯媒体对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的成效总体予以积极肯定。



    1.认可中俄政治互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六次访俄或赴俄出席重要国际活动,在多个重要多边场合与普京总统举行20多次会晤,创下两国元首会晤纪录。俄罗斯媒体对此予以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对于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应普京总统邀请出席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东方经济论坛,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称,这不仅对两国本身,而且对全球战略平衡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6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并出席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对此,《消息报》称,俄中确认两国关系处于极高水准。元首会晤为莫斯科与北京今后若干年内关系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2.肯定中俄经贸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2017年,中俄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议,达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制度性安排。《俄罗斯报》认为,中国与俄罗斯为巩固远东经济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史上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独立报》刊登该报观察家尤里.帕尼耶夫撰写的一篇题为《莫斯科向东看变得愈加真实》的文章称:中俄经济往来的发展并不如政治关系那般高效,这并非秘密。不过,若是将中俄当前的经济关系与四年前莫斯科宣布“向东看”时相比,应当承认,“向东看”变得愈加现实而具体。


    3.人文与社会交往加深促进中国在俄形象改善。在中俄元首外交的高层引领下,两国人文合作与交流也迅速发展,俄罗斯社会各界都在积极了解中国,希望向中国借鉴发展经验。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民意调查机构社会舆论基金会2019年最新一项民调显示,俄民众认为,与俄罗斯关系最紧密友好的国家中,中国排名第二,仅次于俄罗斯传统友好国家白俄罗斯;在经济合作方面对俄罗斯最重要的国家中,中国位列第一位。


    俄高等经济学院东方学教研室主任马斯洛夫教授称,这几年俄罗斯人开始更为认真地看待中国,对华认知也更加深入。以前中国被视为“生产廉价商品、开展廉价旅游”的国家,今天中国被视为俄罗斯的经济伙伴和政治伙伴,被视为“能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命运、愿意与俄分担对世界命运所承担的责任”的大国。


    认为中国国家治理与改革成就值得借鉴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前身为苏联)“走向西方”的道路屡遭挫折。随着近年来与西方关系不断趋于恶化,俄罗斯更加明确要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行“向东看”政策。俄罗斯媒体全方位高度肯定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战略,倡导学习中国的改革经验。


    1.赞赏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模式“强大而进步”。
    具有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真理报》称,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环境治理、中国优秀文化,最重要的是,重视改善全中国人民的生活。强大而进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得以提出、改进并以新的决心和热情付诸实施。《独立报》记者阿纳托利.科姆拉科夫报道称,“中国社会主义要比俄罗斯资本主义有效得多。”《论据与事实》周报称,“中国的执政党始终是面向社会的……中国领导人有高度的责任感……中国有清晰的规划和英明的领导,这是俄罗斯所没有的。”
    始终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真理报》称,中国是“直接民主”国家,其运转不需要大量的政党。


    与西方不同,中国领导人正在认真倾听人民的声音。在中国,“统治”也意味着“服务”。俄罗斯自由媒体网援引“基础”历史研究基金会会长阿列克谢.安皮洛戈夫的评论称,中共在很多纲领性文件中都提到要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阿列克谢.马斯洛夫在接受《观点报》采访时称,“在中国,即使是高级官员也会面临与普通农民相同的社会评价标准……各级管理机构中都有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官员。”

    减贫奇迹令人印象深刻。俄罗斯—亚洲工业家和企业家联盟主席维塔利.曼科维奇称,“中国打击贫困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俄罗斯《劳动报》副总编辑米哈伊尔.莫罗佐夫发文称,“中国在40年扶贫战里远远超过俄罗斯”,他认为,中国奇迹对俄罗斯的借鉴意义在于,“该让民众而非寡头富起来。”


    2.认为中国独特的改革与发展模式“展现魅力”。


    “渐进式”改革“非常务实”。《论据与事实》周报称,“中国腾飞从逐步试验开始……其改革方式从开始就是反映国家特色和非常务实的。”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中国的经验在于“改革的渐进性和不疾不徐”,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亚历山大.罗曼诺夫也认为,“对解体后的俄罗斯而言,在苏联体制的废墟上建立现代化市场经济是艰难的,是至今没有克服的挑战,而中国走了另一条路,通过缓慢的改变,逐步引入市场关系。”


    高效融合国家规划与市场。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称,在中国,国家并未像俄罗斯的自由主义者所期望的那样从经济中抽身,而是高水平地管理经济。自由媒体网也援引俄罗斯科学院专家观点称,中国经济改革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结合计划与市场。一方面,有一系列严格按照国家规划运作的企业;另一方面,中国在其他领域解放了生产力。
    抓住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独立报》援引俄罗斯经济学家的分析称,“对技术和知识资本进行投资——这正是让中国经济发展为当今面貌的因素,而这正是俄罗斯极度缺乏的东西。”


    自由媒体网援引“基础”历史研究基金会会长阿列克谢.安皮洛戈夫的观点称:“中国的经验正好表明,首先要在国内建立先进的制造业,然后凭借本国产品的优质低价,在必要时增加进口商品的关税,从而提高对本国产品的消费需求。这种方法已经在很多国家经过了验证。”

    展现不同于西方模式的魅力。《独立报》发表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东方学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的文章称,“中华民族复兴”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正在开启的前景不仅给中国人留下了强烈印象,现在已经显而易见的是,自由经济理论和社会组织的经典原理并非人类发展的康庄大道,这使得西方模式的未来受到质疑。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称,与面临“存在主义危机”的西方相比,中国发展模式已经展现出真正的魅力。


    赞赏中国推动和维护全球化发展的作用
    在国际事务中,中俄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肩负着重要职责和使命,在几乎所有重大问题上都保持着密切沟通,持有相同或相近立场。中国提出推进全球化发展的“一带一路”重要倡议,以及在反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方面起到的作用,受到俄罗斯媒体的高度肯定。


    1.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价值“显著增加”。
    重视经济发展而非地缘冲突。俄新社发表俄罗斯知名政治观察家德米特里.科瑟列夫的文章认为,“一带一路”的初衷是活跃国际贸易并使沿线数十个国家得到发展。每个国家都可独立行事,中国提供资助并参与其中。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最能从国际贸易中受益。《独立报》记者弗拉基米尔·斯科瑟列夫认为,中国专注于保障本国公民的生活水准,而非如俄罗斯这般卷入到军事冲突当中。
    提出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投资计划。俄罗斯经济学家伊万.丹尼洛夫认为,中国投资倡议的主要特点是不夹带政治私货,更准确地说是没有任何超出保护具体中资项目范畴的政治诉求或条件。俄新社发表知名政治观察家德米特里.科瑟列夫的分析文章也称,北京明确拒绝将其“一带一路”对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任何涉及政治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意图相挂钩。这正是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一种思想意识上的“挑战”。


    《独立报》发表俄罗斯科学院专家观点称,显而易见的是,在当前美国政策的背景下,“一带一路”作为反对保护主义和贸易战工具的价值显著增加。

    展现多元化内涵获得国际尊重。《专家》周刊刊登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主任安德烈·科尔图诺夫的文章称,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被赋予相当多元化的内涵,并(借由“一带一路”倡议)延展至国际层面。俄新社报道称,如果非洲将成为世界工厂——并且这一切归功于中国,那么未来世界的道德和领导地位将属于谁?我们能做什么——只有羡慕吗?
    吸引沿线国家的积极参与。对于西方媒体炒作“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债务问题,《专家》周刊称,西方媒体在满意地描述“一带一路”参与者的“幡然悔悟”时,没注意到(很可能是故意忽视):虽然伊斯兰堡、吉隆坡和科伦坡声明要修改参与条件,但无一表示退出“一带一路”。这意味着,中国这个巨型规划依然保持着吸引力。在谈到“一带一路”的问题时,最常提及的是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需要重申的是,即便是与北京明显有分歧的国家,也没有说要退出项目,而是说修改加入的条件。实际上这甚至算不上反抗,而是试图得到更多好处。


    2.中国领导“全球自由贸易统一战线”。
    贸易战促使“统一战线”形成。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发表多篇专家分析文章称,“中美间的矛盾根深蒂固,是两种世界秩序模式的对抗,中美关系将走向长期竞争。”战略文化基金会网刊文称,在非西方世界的眼中,美国对中国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指责看上去像是美国在不同社会政治制度的历史性竞争中败给了中国。俄新社援引政治观察家德米特里.科瑟列夫的话称,事实上,全球自由贸易统一战线正在形成,而领导这一战线的正是中国。


    贸易战加速欧洲向中国靠拢。《专家》周刊刊登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专家阿列克谢·奇哈乔夫的文章称,“中国领导人对意大利、摩纳哥和法国的访问,在全欧洲引发巨大反响……中国和中国企业在旧世界中的声望不断提升。”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报道称,专家们指出,尽管存在担忧,欧洲人仍倾向于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原因包括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生意人报》报道称:在欧美关系发展极不顺遂的背景下,一种地缘政治新现实正在形成,即欧盟—中国“双头”,中国领导人日前的欧洲之行便证明了这一点。欧盟与中国的关系迎来从未有过的繁荣。《观点报》认为,美国在争夺欧洲的战役中输给中国。文:张丹萍






    侬好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